潘是辉等: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李伯瑶在台湾的祭祀研究之一

潘是辉等: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李伯瑶在台湾的祭祀研究之一,第1张

潘是辉等: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李伯瑶在台湾的祭祀研究之一,第2张

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伯瑶在台湾的祭祀研究之一

―云林县仑背乡的“祭祀公业李武惠”

潘是辉、王立本、黄彰国

摘要

台湾云林县西螺地区的诏安客,以廖姓、李姓以及锺姓为主要姓氏。李姓在仑背乡中心地带的仑前村、罗厝村、阿劝村、东明村以及南阳村都是第一大姓;若以仑背乡全乡观之,李姓尚以23.3%多于廖姓的15%为全乡第一大姓。在诏安客聚居的西螺地区,最著名的诏安李姓宗族组织就属“祭祀公业李武惠”,其在仑背乡建有“陇西武惠堂”,主祀“李武惠将军”。传说中设立的年代清朝道光年间,正是台湾社会要迈入转变的时局。

经过本文统计设立者派下所居住的分布区域,得出“祭祀公业李武惠”是由居住于今日仑背乡仑背、仑前、罗厝、阿劝等聚落群的十七名李姓族人,与居住于今日二仑乡大义仑、港后、油车等聚落群的五名李姓族人共计二十二名设立者,共同捐资成立的跨村际联庄组织。结合今日仑背乡与二仑乡诏安李姓的各村的地方头人成立“祭祀公业李武惠”,目的之一当然是祭祀,但更重要者应在于凝聚族群的内聚力,团结各村诏安李姓族人好与其他姓氏对抗时动员有关。

关键字:西螺地区、诏安客、李姓、祭祀公业李武惠

一、前言

一般印象中台湾云林县西螺七崁诏安客聚居地区以张廖为第一大姓,其次则为李姓,再其次则为钟姓,另有少数之黄、吕、田等姓。若依据云林县仑背乡以及二仑乡的户口统计资料观之,在仑背乡方面,李姓尚以23.3%多于廖姓的15%为全乡第一大姓,主要聚居在仑背乡中心地带的仑前村、罗厝村、西荣村、阿劝村、东明村以及南阳村等村都是第一大姓。在二仑乡方面,李姓虽只在大义村为第一大姓,但在三和村、湳仔村、来惠村、田尾村、仑东村、复兴村都是仅次于张廖的第二大姓,在仑西村也是高居第三大姓。(参见表1)然而相较于诏安张廖宗族的研究,诏安李姓宗族的研究似乎尚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表1 仑背乡与二仑乡姓氏比例统计表  单位:%

乡村别

排序

第一大姓

第二大姓

第三大姓

第四大姓

第五大姓

前五大姓合计

仑背乡

港尾村

廖(50.6)

李(24.5)

张(3.1)

林(2.9)

陈(2.2)

83.3

仑前村

李(55.6)

廖(15.1)

林(5.0)

张(3.4)

陈(3.2)

82.3

罗厝村

李(49.2)

廖(21.3)

林(3.8)

黄(3.5)

张(3.4)

81.2

枋南村

锺(34.7)

廖(13.8)

杨(13.5)

李(11.1)

陈/张(5.0)

78.1

草湖村

林(49.8)

蔡(11.6)

许(7.0)

陈(5.0)

廖(3.0)

76.4

旧庄村

林(45.3)

许(15.4)

詹(7.4)

廖(3.9)

蔡(3.4)

75.4

丰荣村

林(34.6)

许(17.6)

蔡(13.6)

颜(5.9)

陈(2.5)

74.2

西荣村

李(38.3)

廖(19.5)

张(5.5)

陈(4.7)

林(4.5)

71.4

阿劝村

李(24)

张(18.2)

廖(12.9)

陈(8.1)

林(6.4)

69.6

东明村

李(33.2)

廖(21.7)

林(5.3)

锺(3.7)

陈(3.3)

67.2

水尾村

锺(24.6)

廖(17.4)

李(14.8)

陈(4.7)

林(3.4)

64.9

五魁村

林(21.4)

许(18.9)

李(9.7)

廖(6.3)

曾(5.3)

61.6

南阳村

李(23.6)

廖(19.4)

林(8.1)

张(4.9)

陈(4.6)

60.6

大有村

林(16.0)

陈(12.2)

许(11.3)

周(11.0)

蔡(9.2)

59.7

二仑乡

三和村

廖(65.9)

李(11.9)

张(6.7)

陈(2.2)

林(2.2)

88.9

湳仔村

廖(64.4)

李(9.7)

程(5.2)

刘(4.3)

林(3.3)

86.9

来惠村

廖(72.2)

李(4.5)

程(2.7)

邱(2.7)

锺(2.5)

84.6

田尾村

廖(66.5)

李(5.3)

张(5.0)

程(2.9)

陈(2.1)

81.8

大义村

李(54.1)

廖(15.2)

刘(4.1)

陈(3.8)

程(3.1)

80.3

仑西村

廖(57.1)

张(7.4)

李(6.4)

锺(3.2)

蔡(2.8)

76.9

仑东村

廖(51.9)

李(12.5)

杨(3.6)

林(3.4)

吕(3.1)

74.5

复兴村

钟(23.7)

李(19.6)

廖(18.4)

关(8.6)

陈(4.1)

74.4

资料来源:1. 潘是辉,《云林县仑背乡社会结构与祭祀组织关系之探讨》。

 2. 整理自许瑛玳,《云林县诏安文化圈的历史形成-以仑背、二仑两乡镇为例》,页45。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西螺地区诏安李姓的研究进展,亦跟整体诏安客家学术研究兴起有关。许瑛玳从语言、宗教与宗族方面讨论云林县诏安文化圈的历史形成,即曾访问过李武惠祭祀公业管理人李清池等人,并取得“祭祀公业李武惠调查书”,然宗族发展并非其主要关心议题,因此论述有限。

黄衍明在进行云林县客家族群普查时,更加确定诏安李姓分布的主要范围在仑背乡的仑前、罗厝、盐园,以及二仑乡的永定厝、大北园、大义仑、杨贤庄、油车等地。这些实际田野研究的累积,都使得针对诏安李姓宗族的研究更加便利。

潘是辉等: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李伯瑶在台湾的祭祀研究之一,第3张 

图1 西螺地区诏安李姓主要分布图

资料来源:修改自黄衍明,《云林客家走透透-云林客家地图普查》,页56。

说  明:红色标示李姓聚居地;黄色标示廖姓聚居地;紫色标示钟姓聚居地。

二、祭祀公业李武惠的性质探讨

由前述黄衍明的云林县客家普查研究资料可知,云林地区的诏安客属主要分布在西螺镇以西经二仑乡至仑背乡一带,再依据表1的户长姓氏统计资料可看出,此区域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同姓聚居相当集中为其特色。仑背乡与二仑乡各个行政村的前五大姓合计均超过百分之五十,部分村庄甚至高达八成以上,可见姓氏分布相当集中。这些村庄中,单一姓氏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在仑背乡有港尾村与仑前村;在二仑乡更加普遍,除复兴村外,其他村庄都有单一姓氏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一姓聚居现象。

显然此区域单一姓氏聚居的现象相当显著,在一般印象中通常也会认为其宗族组织亦会相对活跃。若以张廖宗族的发展来看,似乎确实如此。张廖宗族自清代以来各宗支陆续建立有昌盛堂、继述堂、垂裕堂、崇远堂、福绵堂、追远堂、成功公祠等宗祠,以团结各支派。关于张廖宗族各宗祠的沿革许瑛玳、李佳颖皆已有概略介绍,兹不复赘。

表2 西螺地区张廖宗族建立祠堂一览表

名称

宗支

主祀对象

创建年代

位置

备注

昌盛堂

日享公派为见公

十三世祖廷哲公(字昌盛)

道光24年(1844)

二仑湳仔

又称为见公祠

继述堂

廖元子公

道光24年(1844)

西螺下湳

崇远堂前身,已崩坏

垂裕堂

日旺公派朝孔公

十二世祖朝孔公

日据时期

二仑仑西村

又称清武家庙、朝孔公祠

崇远堂

廖元子公

1928年

西螺新厝仔

福绵堂

日裕公派温和公

十二世祖崇洞公(温和公)

1932年

二仑惠来厝

又称温和公祠

追远堂

日享公派子成公

九世祖子成公

1933年

西螺广兴

又称子成公祠

成功公祠

十三世祖成功公

不详

西螺顶湳埔姜仑

已崩坏

资料来源:1.许瑛玳,《云林县诏安文化圈的历史形成-以仑背、二仑两乡镇为例》,页128。

2.李佳颖,《西螺地区“张廖”宗族特色与在地历史发展》,页23-24、52。

需要说明者,台湾的宗族组织自日据时代起即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戴炎辉曾将台湾的宗族组织分为“阄分字团体”与“合约字团体”,前者是阄分家产时抽出部分来作为祭祀公业,阄分时对家产有份的人全部为派下,而其派下权的份量则照其家产应分额来分配,传统中国宗族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观念是从分家的系谱观念而来,即所谓“照房份”(per stirps)。后者乃来自同一祖籍地的垦民以契约方式共同凑钱而购置田产,派下人仅限出钱的族人。陈其南为分析方便,将前者改称为“小宗族”或“开台祖宗族”,后者改称为“大宗族”或“唐山祖宗族”。若以此来分析西螺张廖宗族的样态,继述堂与崇远堂属于唐山祖大宗族应无疑问,其他的宗族组织似可归类为小宗族型态的祖公会。

同属西螺地区诏安客属的李姓,同样是同姓聚居,但宗族组织的发展却不像张廖宗族般的发达。李姓比较著名的宗族组织是“祭祀公业李武惠”,在仑背乡建有“陇西武惠堂”。为何西螺地区诏安客属李姓的宗族组织并不发达?“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的李文男曾说出他的观察:“李氏的聚落不如双廖(张廖)氏与钟氏的聚落集中,比较分散,所以除了陇西武惠堂之外,比较少有共同祭祀的祠堂。”

潘是辉等: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李伯瑶在台湾的祭祀研究之一,第4张 

潘是辉等: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李伯瑶在台湾的祭祀研究之一,第5张 

照片1  1986年韦恩台风前李武惠宗祠原貌

(取自李应惠主编,《李氏大宗谱》(云林:云林县李氏宗亲会,1997年),页8)

照片2  祭祀公业李武惠所建陇西武惠堂现貌

依据日据时期的祭祀公业调查,“祭祀公业李武惠”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李武惠的子孙共同捐资三万二千元,为了祭祀先祖李武惠之目的而设立。至日据时期1915年派下成员过半数同意选举管理人,历任管理人为:李方硖(1904以前)、李佳载(1904年)、李昆益(1938年前)、李荣珍(1938年)、李春承(1940年)。管理人负责对租用祭祀公业李武惠所拥有的田产的佃农收取租金,并负有招集派下成员会议以及于每年清明节、中元节与除夕祭祖的任务。

关于汉人社会中的氏族(clan)与宗族(lineage)如何区分的问题,历来学者已有大量的研究讨论。陈其南为取代宗族╱氏族的模糊论述,发展出以“小宗族”、“大宗族”、“同宗关系”三种型态来分辨汉人社会的单系继嗣群之组织型态,提出宗族组织内部的权利义务关系至少有三种类型,即“房份”(per stirps)、“丁份”(per capita)和“股份”(shares)。理论上,典型阄分成立的小宗族应该会照房份来组织,不同开台祖的后代联合组成的大宗族则会照丁份或股份。“祭祀公业李武惠”依此看来应该类似照丁份的合约字大宗族组织。

潘是辉等: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李伯瑶在台湾的祭祀研究之一,第6张 

潘是辉等: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李伯瑶在台湾的祭祀研究之一,第7张 

照片3  陇西武惠堂所祭祀的牌位

照片4  李武惠大将军之神位

另外会遇到的问题是李武惠这位祖先是何人?是二十二名派下的共同祖先吗?李氏历代传说李武惠曾受封为大将军,但在历代的族谱上遍寻不着此人事迹。“祭祀公业李武惠”现任管理人李清池曾在受访时表示,他翻阅族谱也找不到“李武惠”是何人,他表示曾听老一辈的人说,是因为来台开垦的先祖在现在“陇西武惠堂”处捡到一块刻有“李武惠大将军”的神主牌,于是将其供奉起来。李清池本人也怀疑“武惠”可能只是封号、或是名号,所以也就无从找寻此人的身分了。显见李姓宗族对于这位祖先神的模糊认知。

有学者提出,“李武惠大将军”应该是传说中随着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的李伯瑶(612-672或649-711)。李伯瑶一名李伯苗,昆宗,人(今三原东北)。相传是卫国公之孙,封辅胜将军,卒武惠,故后世概以李武惠称之。

李伯瑶在《漳州府志》上有传:

李伯瑶字昆宗,卫国公靖之孙也。总章二年(669)从陈政出镇泉、潮间,为前锋分营将......政子元光既请建州治,因奏伯瑶与马仁等各有干畧,请授为司马等职,诏从之。又尝以兵凿断鹅头山平娘子洞诸寨,同时诸将战功伯瑶为第一。有子十三人皆贵。......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诸县,至今漳人祀元光者,必以伯瑶及马仁配,或以专庙祀之。

然而这样的历史追述,对于“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似乎不甚重要,他们只要记得这是一位祖先神即可。按照年节祭祀只能看到岁时节俗传承的表面行为,应该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实质样态留待有兴趣的研究者持续探索。

陈其南亦曾提示要了解因应台湾复杂状况所成立的祭祀团体,应与“神明会”作比较。所谓“神明会”是身分相同之人,例如同业、同乡、同姓或同为读书人等,由于彼此在生活上有密切关系,于是就联合数十人或数百人为同志,以祭祀某一神明为目的而聚会,并且分别捐钱醵资,以便购买土地作为“会产”,用会产的收益充作为祭祀的经费。“祭祀公业李武惠”在性质上相当类似由同姓(或同乡)捐钱醵资,以购买土地作为会产,用会产的收益充作为祭祀的经费以祭祀“李武惠大将军”的神明会。其比起一般神明会较为特殊者,端在其派下成员皆为仑背、二仑地区的诏安李姓族群。

仑背、二仑地区的诏安李姓族群在日据时期以前即成立数个以聚落为单位,共同祭祀神明的神明会。约有二仑庄油车聚落的天神爷会、二仑庄大义仑聚落的妈祖会、二仑庄永定厝的三界公会与三妈会、二仑庄港后聚落的圣母会等,这些神明会都是由各聚落的李姓族群共同来组织而成,资料中亦皆多以由(同地)李姓共同组织创立特别来标明。(参见表3)显然当时这区域内,各村庄内多有属于各个村庄李姓的神明会,“祭祀公业李武惠”则是属于地域社会跨村际的李氏族群的联合。

表3 诏安李氏宗族设立神明会一览表

名称

地点

祭神

会员

创立年代

管理人

备注

天神爷会

二仑庄油车

大义仑庄妈祖庙妈祖

23名

约1830年代

李谋番

由同地李姓从事农业者共同组织创立

妈祖会

二仑庄大义仑

大义仑三妈庙妈祖

8名

同治7年(1868)

李应庆

由同地李姓者共同组织创立

三界公会

二仑庄永定厝

三界公、妈祖

8名

约1890年代

李新才

由李姓农业者共同组织创立

三妈会

二仑庄永定厝

三妈

12名

不详

李庆东

由同地李姓共同组织创立

圣母会

二仑庄港后

妈祖

13名

不详

李心察

由荷苞屿李姓共同组织创立

资料来源:相良吉哉主编,《台南州祠庙名鉴》(台南:台湾日日新报社,1933年),页388-390。

三、地缘关系的探索

陈其南更提出,要进一步了解合约字祭祀团体有时应先撇开宗族的“亲属中心”观念,而将其看成社区地缘团体的一种特殊结社来考察。

“祭祀公业李武惠”的设立者有,李绍孔、李昔宜、李若溪、李景泉、李子捷、李荣科、李彩凤、李万朝、李源林、李诵勤、李定忠、李定海、李世丑、李声贤、李名选、李元墩、李元吉、李凤灵、李辅周、李德风、李账余、李利行等二十二名李姓族人。依据2000年“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全员名册”与其后代报导辅以田野调查访问,可将其派下居住区域分布列表如次:

表4 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主要居住区域统计表

设立者派下

派下人数

分布区域

李绍孔派下

13

仑背乡仑前村(53.85%)

仑背乡西荣村(15.38%)

李昔宜派下

50

仑背乡西荣村(32.00%)

李若溪派下

18

仑背乡南阳村(33.33%)

仑背乡西荣村(22.22%)

仑背乡东明村(22.22%)

李景泉派下

5

仑背乡西荣村(80.00%)

李彩凤派下

26

仑背乡仑前村(34.62%)

李子捷派下

8

仑背乡罗厝村(50.00%)

李荣科派下

22

仑背乡罗厝村(40.91%)

李万朝派下

69

仑背乡仑前村(42.03%)

李源林派下

46

仑背乡罗厝村(67.39%)

李诵勤派下

118

仑背乡仑前村(55.08%)

仑背乡阿劝村盐园(10.17%)

李定忠派下

24

仑背乡东明村(55.08%)

李定海派下

43

仑背乡阿劝村盐园(53.49%)

李世丑派下

19

仑背乡罗厝村(42.11%)

李声贤派下

10

仑背乡东明村(30.00%)

仑背乡仑前村(30.00%)

李名选派下

8

仑背乡西荣村(62.50%)

李元墩派下

3

仑背乡西荣村(33.33%)

仑背乡仑前村(33.33%)

仑背乡南阳村(33.33%)

李元吉派下

3

仑背乡东明村(66.67%)

李凤灵派下

28

二仑乡油车村(35.71%)

李辅周派下

23

二仑乡大义村(17.39%)

李德风派下

15

二仑乡油车村(40.00%)

李账余派下

11

二仑乡油车村(18.18%)

李利行派下

140

二仑乡港后村(34.28%)

资料来源:统计自“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全员名册”,《台湾时报》2000年12月8日。

说  明:括号内为派下人员百分比,比例相对悬殊者不列入统计。

由表4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居住范围相对的集中,同一派下员居住于某一特定区域的比例超过50%有将近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这族群的定着度相当高。特别是在台湾社会已高度都市化的二十一世纪,以及人口外流比例甚高的云林县,如此的定着性相当难得。我们如果以居住区域为主要面向来观察此表,可能更能明显的看出“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居住区域的分布。兹列表及图示于后:

表5 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居住区域分布表

居住区域

设立者姓名

仑背乡

仑前村

李绍孔、李彩凤、李万朝、李源林、李声贤

李元墩、李诵勤

西荣村

李昔宜、李景泉、李名选

李若溪、李元墩

东明村

李定忠、李元吉、李声贤

李若溪

罗厝村

李子捷、李荣科、李世丑

南阳村

李若溪、李元墩

阿劝村盐园

李定海

李诵勤

二仑乡

油车村

李凤灵、李德风、李账余

大义村

李辅周

港后村

李利行

潘是辉等: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李伯瑶在台湾的祭祀研究之一,第8张 

图2 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居住区域分布图

资料来源:修改自黄衍明,《云林客家走透透-云林客家地图普查》,页56。

由表5及图2可以看出“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主要居住范围在今日仑背乡的街区西荣村、东明村、南阳村以及仑前村、罗厝村、阿劝村盐园,这与2008年云林科技大学客家研究中心由黄衍明所进行的云林客家族群调查相当吻合。(参见图1)在二仑乡的“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主要集中居住于油车村、大义村、港后村、永定村,也与黄衍明的调查相去无几。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黄衍明有将永定厝与杨贤村划入,但“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却少有居住于此者。这是否与永定厝李姓已另有组织“三界公会”与“三妈会”等主祀三界公以及妈祖的神明会有关(参见表3),尚须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研究。

由图2更可以看出“祭祀公业李武惠”的地域性格。由图2可以明显看出,“祭祀公业李武惠”主要是由位于今日仑背乡的仑背、仑前、罗厝、阿劝等聚落群,与位于今日二仑乡大义仑、港后、油车等聚落群共同成立的地域社会跨村际联庄组织。再从设立成员来观察,“祭祀公业李武惠”是由居住于今日仑背乡的十七名与居住于今日二仑乡的五名李姓族人共同捐资成立。这些李姓设立者所在的区域大致与今日诏安客家李姓族人的分布区域吻合。成立“祭祀公业李武惠”的目的之一当然是祭祀传说中的“李武惠将军”,但与团结各村诏安李姓族人来与其他姓氏或宗族抗衡亦不无关系。传说中设立的年代是在清朝道光年间,这时期附近的李姓族人也陆续成立数个以同区域的李姓族人为凝聚中心的神明会(参见表3),这正是台湾社会开始迈入纷乱的时局。“祭祀公业李武惠”适时结合今日仑背乡与二仑乡诏安李姓的各村地方头人,以成立神明会性质的祭祀公业为手段,凝聚族群的内聚力,适时应付变换的时局,正是“祭祀公业李武惠”成立的真正目的。

四、结论

云林县西螺地区的诏安客,以廖姓、李姓以及锺姓为主要姓氏。李姓在仑背乡中心地带的仑前村、罗厝村、阿劝村、东明村以及南阳村都是第一大姓;若以仑背乡全乡观之,李姓尚以23.3%多于廖姓的15%为全乡第一大姓。然而相较于诏安双廖宗族的研究,诏安李姓宗族的研究似乎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诏安客家学术研究的开展,诏安李姓宗族也开始受到注意。然相较于同是诏安客家张廖宗族组织的研究,诏安李姓宗族缺乏强有力的宗族组织,就是让相关研究无法进展的重要原因。

在诏安客聚居的西螺地区,最著名的诏安李姓宗族组织就属“祭祀公业李武惠”,其在仑背乡建有“陇西武惠堂”,主祀传说中的“李武惠将军”。传说中设立的年代清朝道光年间,正是台湾社会要迈入纷乱的时局。经过本文统计设立者派下所居住的分布区域,得出“祭祀公业李武惠”是由居住于今日仑背乡仑背、仑前、罗厝、阿劝等聚落群的十七名李姓族人,与居住于今日二仑乡大义仑、港后、油车等聚落群的五名李姓族人共计二十二名设立者,共同捐资成立的地域社会跨村际联庄组织。结合今日仑背乡与二仑乡诏安李姓的各村的地方头人成立“祭祀公业李武惠”,目的之一当然是祭祀,但更重要者应在于凝聚族群的内聚力,团结各村诏安李姓族人方便于与其他姓氏对抗时动员有关。

“祭祀公业李武惠”并非学者所称由同一祖先阄分式的“小宗族”或“开台祖宗族”。因为祭祀“李武惠将军”的关系,又与学者所称的合约式“大宗族”或“唐山祖宗族”有所差异。显然其应是以“祭祀公业”为名称的“神明会”组织,或许更符合其实际内涵,若将其视为地域社会的跨村际联庄组织则更能得其意趣。台湾客家地区近年来对于“尝会”的相关研究,是否可以套用来解释云林县西螺、二仑、仑背地区诏安客宗族组织的借镜,尚未见有研究者采纳接受,本文也采取比较保守的立场。针对“祭祀公业李武惠”的研究,在台湾法律史学界尚未对“祭祀公业”与“神明会”在法制度与社会变迁的沿革做出更清楚梳理前,也许很难在短时间内得有圆满的结论,但相信应该能够提供给台湾宗族研究一些启示。

参考书目

一、私家资料

“祭祀公业李武惠陇西武惠堂沿革”碑,嵌于仑背乡陇西武惠堂左壁。

“祭祀公业李武惠调查书”。

“祭祀公业李武惠派下全员名册”,《台湾时报》2000年12月8日。

二、专书

李应惠主编,《李氏大宗谱》。云林:云林县李氏宗亲会,1997年。

相良吉哉主编,《台南州祠庙名鉴》。台南:台湾日日新报社,1933年。

黄衍明,《云林客家走透透-云林客家地图普查》。云林:云林科技大学客家研究中心,2008年。

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北:允晨文化,1987年。

李维钰修、官献瑶纂,《漳州府志》。乾隆41年(1776)刻,嘉庆11年(1806)补修本。

铃木清一郎着、冯作民译,《台湾旧惯习俗信仰》。台北:众文图书,1989年。

三、期刊论文

潘是辉,《云林县仑背乡社会结构与祭祀组织关系之探讨》,《云林文献》51,2009年12月。

许瑛玳,《云林县诏安文化圈的历史形成-以仑背、二仑两乡镇为例》,中央大学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7月。

李佳颖,《西螺地区“张廖”宗族特色与在地历史发展》,台南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6月。

田井辉雄(戴炎辉),《台湾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团体》,收入《台湾文化论丛‧第二辑》,台北:清水书店,1945年。

庄英章、陈其南,《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研究的检讨:台湾研究的一些启示》,收入杨国枢、文崇一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82年。

徐毓宏,《客家尝会研究回顾与相关议题论述之评析》,《民族学界》36期,2015年10月。

四、网络资料

维基百科(wikipedia.org)李伯瑶,浏览日期:2020年3月15日。

Study on Zhaoan Li Clan in Xiluo Area

―An Example of Li Wuhui Jisigongye

Pan, Shi-Hui  Wang, Li-Ben  Huang, Chang-Kuo*

Abstract

Zhaoan Hakka in Xiluo area of Yunlin county take Liao, Li and Zhong as the main surnames. The Li’s is the largest in Lunqian village, Luocuo village, Aquan village, Dongming village and Nanyang Village in the center of Lunbei township. If we take Lunbei township as a whole, the Li’s is still the largest surname in the township with 23.3% more than 15% of Liao's surname.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study of double Liao clan, the study of Zhaoan Li clan seems to have not received due attention.

In Xiluo area where Zhaoan Hakka live, the most famous clan organization surnamed Zhaoan Li belongs to 'Li Wuhui Jisigongye'. It has built 'Longxi Wuhui hall' in Lunbei Township, which mainly worships 'General Li Wuhui'. It is said that the time set up in the Daogua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is the time when Taiwan society is about to enter a changing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areas where the founders live, it is concluded that 'Li Wuhui Jisigongye' is a cross village joint village organization jointly funded and established by 17 people surnamed Li living in Lunbei, Lunqian, Luocuo, Aquan and other settlements in today's Lunbei Township, and a total of 22 people surnamed Li living in Dayilun, ganghou, Youche and other settlements in today's Erlun township.

Combining the local leaders of the villages with Zhaoan Li’s in Lunbei Township and Erlun Township today, one of the purposes of establishing the 'Li Wuhui Jisigongye' is, of course, sacrificial sacrifice,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should be in order to unite the cohesion of the ethnic groups and unite the ethnic people with Zhaoan Li's in each village so as to mobilize when they confront other ethnic groups.

Keywords:Zhaoan Hakka、Li、Li Wuhui Jisigongy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潘是辉等: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李伯瑶在台湾的祭祀研究之一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