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季统编教材培训有感

282季统编教材培训有感,第1张

统编教材的培训结束了。每一次培训都会让自己的脑子膨胀起来,内心有着突然间强大的感觉,恨不得马上把自己所学的东西,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可是热情膨胀,就像昙花一现,回到家中,好像没有多大的变化。就像一起培训的同事说的那样,回到工作岗位,还是原来的自己,该干嘛还是干嘛,一切还是回归原点。

或许很多参加培训过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时听着讲座觉得什么都有用,可是回归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都缺少一样东西——没有真正的做起来。也就是没有把培训学习到的东西进行过滤,整合,结合学情,形成自己的东西并且运用到自己的课堂。

这次统编教材的培训,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对统编教材的认识,了解,单元的备课上课脉络,而是给我们讲座老师们所展示的课例让我觉察到他们背后所隐藏的有价值东西——利用好教材,用心的去读文本,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这次培训的专家老师都是来自一线老师,给我的感受就是实践与理论型老师。我们也是来自一线的老师,怎就没有他们那样把教材阐释的那么淋漓尽致?我觉得归根结底是我们大多数老师没有好好的利用教材,自己就是其中一员,懒于动脑筋,总想复制,这是一种没有进步的行为。

确实,统编教材是一套很好,很实用的教材,有旁批,这减少我们老师很多工作。阅读单元课文又分为教读,和自读课文。教是为了不用教,从教读课堂里传授方法给学生,到自读课堂学生方法的运用,也就是学生的学以致用。再到课外阅读,这些都是有梯度的,可是,又有几个老师能够好好利用教材呢?

徐溪老师的讲座过程给我们展示一节新闻采访课。从朱老师上的这节新闻展示课来看,先不说这节课符不符合我们农村孩子,也不说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单说朱老师根据单元活动,探索任务来设计这一节课的精心付出就足以够我们老师们学习的了。虽然城里的孩子和乡下孩子没有可比性,虽说乡下孩子没有城里孩子的发言得头头是道,虽乡下孩子没有城里孩子的落落大方,虽说乡下孩子没有城里孩子的见多识广。但我们可以根据自个学生的学情来制定这个单元的活动任务,生源不同,老师的方式方法无法复制,但至少我们要好好的利用教材,设计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活动,至少要行动起来,而不是把教材里的任务活动置之度外,或者只是匆匆带过,这是很不复责任的行为。培训学习不是复制,而是从培训学习活动中,让自己的方式方法有所改变有所提升,我想这才是培训组织者让我们参加培训的初衷。

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是苏家珍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三次听苏老师的讲座了。苏老师说她讲的理论少实践多,其实我们学员去培训,渴求更多的东西就是离我们很近的东西——课堂的教学,而不是离我们甚远且高大上的理论知识。

苏老师在讲述她上《小石潭记》这一节课的课堂设计,真的让我觉得自己十多年的语文教学是那么的肤浅,甚至可以说是无知。苏老师说这一课的中心主题,相信大家都知道: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之情。哪些语句“体现着孤寂之情”,相信很多老师都不放过那句“悄怆幽邃”。确实这句话自己上课时也有重点指出,可其他的就没有过多的再去分析还有表达作者的孤凄之情的句子。可苏老师做到了,并且是做得那么淋漓尽致。她说,“作者的孤凄之情”并不只是后面那句“悄怆幽邃”点出“孤凄之情”,前面的文句都有说到。比如苏老师说道“全石底以出,为耻,为屿,为嵁,为岩”这些语句写了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这不暗示着作者被贬后的坎坷的道路?道路坎坷了,心情何以好来?再有那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的溪水曲折,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这不是暗示着作者前途的渺茫?前途渺茫,心情何以乐来?文章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文句,文章的主题不是我们老师硬塞给学生,而是由我们老师一步步地引导体会。正如苏老师老师所说的那样,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文脉”,抓住每篇文章的“文脉”,用心去解读文本,一切的一切问题解决方法都会不由自主地浮出水面。

每次的培训,虽然当时听着专家们的讲座,也会有热血沸腾的时候,觉得培训学习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冥冥之中也接受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但我觉得这次培训的最大收获,或许许多参训老师都忘了的苏家珍老师的课例设计,给自己今后的备课思路指引了一条明路。抓住“文脉”——用心解读文本,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培训学习收获不在于有多大,只在于培训过程中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能够撞击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哪怕只是一丁点,也足矣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282季统编教材培训有感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