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沤粪到化肥——华县人使用肥料60年记

从沤粪到化肥——华县人使用肥料60年记,第1张

料使用60年看农业的科技进步作者:同延龄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是粮食,而粮食赖以生产的条件是土地,土地的粮食是肥料。大家知道,取过表层土的生土地是无法长庄稼的,原因除了粪肥等有机质缺乏,也和土壤缺少有益微生物、理化生态环境恶劣密切相关。所以在取土时,应尽量保护地表土,如若不能,即应多施农家粪肥以改善生土地的理化环境,创造庄稼适宜生长的土地条件。纵观华县60年来的庄稼增产史,除水利、植保、新优品种外,粪肥的施用功不可没。

从沤粪到化肥——华县人使用肥料60年记,第2张

郭村农田 刘焕民摄所渭粪,一般专指动物排泄物,后来引申为包含动植物遗体的沤制品,即俗称沤﹙粪﹚肥。而肥的广义是指施用于土壤,供植物吸收利用的营养源。肥的来源一般由两种渠道组成,一种是传统的粪及沤、堆﹙粪﹚肥,即农家肥,另一种即是工业产品,俗称化肥。我国农家肥的施用史几乎和农耕文明史一样长,古代文献中把肥料叫作粪,施肥叫粪田。先秦荀子说:“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韩非也说:“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县粪肥稀缺已成为阻碍粮棉增产的头等大事。农谚说:“收不收在水,收多收少在肥。”充分说明了肥料与丰产的关系。组成农家肥之一的家畜禽饲养并非易事,不是每个农户都能承负的。除了经济力外,尚受喂养条件、时间等因素的约束。所以,在50年代的华县农村,能饲养牛﹙马﹚羊的,约占农户的四分之一;而鸡鹅等家禽饲养虽较普遍,但多以三两只为常见,且由于散养无法收取粪便,可忽略不计;而沤堆肥主要以庭院清扫、生活垃圾为来源,因原料缺乏而生产量有限。粪肥的施用面积,以一年秋麦两次计,尚且达不到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他田块只能收多少算多少,群众称之为“卫生田”。

从沤粪到化肥——华县人使用肥料60年记,第3张

华县农村的粪车 孙瑞生摄

1955年牵牛入社后,到60年代中期,生产队的大家畜饲养规模反而比刚入社时减少,一般三四十户的生产队,养牛也就五七头,而耕地面积按人均1.5亩计,即达二三百亩,一头牛的粪肥,如何能满足三五十亩地的需求。当时社队鼓励社员养猪,但由于地薄收成少,人尚挨饿受饥,哪来饲料喂猪,所以养猪户占不到农户的二分之一,且都采用“吊架子”饲养法。该方法是,春天逮上猪娃,经夏秋用青草伴以少许麦麸玉米皮类糟糠哄着,待秋后红薯收获后,再以其为主食催肥的方法,以供春节前出售给国家﹙当时实行猪肉统购,屠宰须有证﹚。这样一二拾头猪的粪肥,加上少许沤肥,也就施用七八十亩地而已矣!而人粪尿在60年代中期,已普遍实施由旱厕改水厕,因生产队无收集工具,社员就将其作为自留地肥源自用。这样,生产队就将无灌溉条件、滴肥未见的大多土地作为正茬地,每年种一季麦子或红薯等作物,收成听天由命,好的年份,尚有“麦不过石﹙300斤﹚”之说,遑论灾年。

从沤粪到化肥——华县人使用肥料60年记,第4张

金堆山区施肥后的农田 陈宝山摄
当时已有由日本进口及天津产的尿素,政府给各地分配有指标,开始时农民多不信,称之为“白料”。记得1962年春天,生产队用尿素给小麦趁雨撒施,后因雨大中途收工,因道路泥泞,遂将多半袋尿素弃路旁,后来看到弃放尿素之处草麦皆枯 。而雨前施用及雨后补施,及未施用尿素的田块,小麦长势各异,方信服尿素之威力。1959年左右,不知学习那里经验,在路边挖坑埋锅,用煮青草之水肥田,后又发明地畔埋瓮,用青草泡水中,待草腐以水肥田等法,可谓煞费苦心,收效甚微。1962年以后,由于饱受饥饿之苦,终于找到了一个颇费人力工时的大规模施肥办法,那就是拆墙换炕,俗话说,“三年闲土壮一料”,高级社时连续几年的冬春拆旧城墙苫麦,己收到明显的效果。而后城墙拆完,只有在住家墙土上下功夫,何况农家住宅,烟熏火燎的,焉能不壮?这可是一个大工程,一般住户,两边山墙连同前后檐墙,两个锅连炕,以当时的运输工具---架子车计,一般都在五六百车,多者达八九百车,按一亩地施20车计,使三五十亩地小麦收获有保证没向题,除此之外,尚有何法?由于缺肥,那时秋玉米留苗很稀,一般2尺五宽行距,株距2尺左右,亩留苗也就1200余株,由于无肥施用,亩产就200余斤。那时笔者青春年少,相距甚远就知那株是甘蔗玉米,因其茎杆殷红,苞穗瘦小晚熟,一幅甘蔗相,大家都叫“甜甜杆”,为不掏钱的甘蔗,当然乐折不疲。你若不信亩产200来斤是缺肥所致,那请看自留地,同样的品种,行窄苗稠杆粗穗大,没有一个“甜甜杆”,亩产七八百斤,小麦也产五六百斤,均为生产队的几倍,粪肥的威力一览无余。总之,上世纪60年代,就是以拆墙换炕作为肥源的时代。进入70年代后,一来旧墙已拆换殆尽,二来兴起去临潼宝鸡拉氨水热潮。一时购买汽油桶,火车、架子车购运氨水施肥遂成时尚。为了方便施用,各队纷纷修建氨水池储备。后来陕化试车成功,就近拉氨水,并渐次有供拖拉机、架子车配用的橡胶氨水袋销售,支持了氨水的施用,笫一次满足了生产的需要。从沤粪到化肥——华县人使用肥料60年记,第5张

陕化厂 马洪供

那时节种麦已施用磷肥,原因是本县莲花寺建有磷肥厂,闲暇季节用车拉回,与牛粪厩肥混拌以使有效磷析出,也有耕地前撒入刚拉回磷肥的,氮肥一般以临潼产氦酸氢铵做基肥。由于都说黄土高塬不缺钾,那时尚无施用钾肥的愿望和肥源。上世纪80年代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农民对于改善生存条件的迫切需要,家家兴起养猪积肥热潮。加上化肥供应日渐增多,氨水已可满足需求,缺肥时代宣告结束。从而实现粮棉生产在短期内翻番,饥寒交迫的60-70年代,终于翻过那沉重的一页。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复合肥磷酸二铵的面世,化肥品种日渐增加,并随着产量的提高,将钾肥施用列入议程。进入新世纪后,液体肥、水溶性肥、专用肥花样繁多,化肥施用量逐年加大。据有关资料报导, 我国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量的35%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连续十年实现增产。但在“十连增”的背后,却是化肥超量使用的现实,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指出,65%的化肥都变成了污染物,留在了环境当中。化肥的过量施用除产生资源浪费外,亦产生土壤及水源污染,导致全国农田PH值下降0.5个单位,土壤普遍酸化。酸化,首先使得作物生长很差,其次造成病虫害发生、重金属超标,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于报端的东海红潮-一种体红的微生物大量滋生,已对鱼类生存环境产生破坏,其根源在于江河水源的富营养化所致。所以,改变大水大肥的传统农业管理摸式,代之以喷灌滴灌施肥,并逐渐向测土配肥,配方施肥过度。“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化肥产销用的新体系,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农资精准服务。”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遥感监测,定时定量,作物专用肥,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必将愈加合理科学,以达到按需供给、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克服困难,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相信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原文来源:《心声履痕》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从沤粪到化肥——华县人使用肥料60年记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