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第1张

摘要:中国的许多传统舆图在近代流散海外,被集中收藏于西欧、北美一些国家的图书馆中。英国国家图书馆庋藏编号为Add.Ms.12183、Add.Ms.16355 的中文舆图集,42幅,图名佚,本文暂将它取名“大清分省舆图”。此舆图标出府级政区界线,颇有价值。根据对图中政区沿革、河流走向的考证,推断它反映的年份应在嘉庆十年至嘉庆十四年(1805 —1809 年)的五年间。由图中直隶保定府之束鹿等四处政区飞地入手,可以窥见其史源应是出于朝廷官方材料。由甘肃、新疆两省省域界线画法来评判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的相关内容,甘肃、新疆区域存在多重管理体制,此书中省界画法应予修正。

1 流失海外的中文舆图

中国制作地图的历史源远流长,天水放马滩地图、长沙马王堆地图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地图杰作,传世古地图自《禹迹图》《华夷图》以降则琳琅满目,特别是清朝人绘制、刻制的古地图(舆图)留存至今极为丰富。不过,有一类古地图,没有庋藏在国内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里,却随着近代史上欧美列强侵华而漂洋过海,或者是经传教士、地理考察人士等“购买”“捐赠”,成了西欧北美各国的馆藏,尤其以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的诸国收藏较为丰富,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瑞典等国的收藏也不少。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文舆图 124 幅,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300 余幅(册、集),德国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收藏 170多幅,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130 多幅(册、集)等。

关于海外庋藏中文舆图领域的学术研究,台北学者开其端而大陆学者后来居上,台北学者后来又迎头赶上,海峡两岸学人共同谱写了海外中文舆图研究的学术史,仅出版的学术专著就有针对欧美四国六馆的八部,按出版年份先后分别是:李孝聪著《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文物出版社,2004 年),华林甫著《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年),林天人编撰《皇舆搜览—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明清舆图》(台北,2013 年),华林甫、李诚、周磊著《德国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藏晚清直隶山东县级舆图整理与研究》(齐鲁书社,2015 年),林天人编撰《方舆搜览—大英图书馆所藏中文历史地图》(台北,2015 年),谢国兴、陈宗仁主编《地舆纵览—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文古地图》(台北,2018 年),马保春编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藏中国古地图的整理与研究》(学苑出版社,2019 年)。

本文要研究的舆图是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与印度事务部(OIOC,The British Library)庋藏编号为 Add.Ms.12183 的彩绘中国地图集,纸质,保存完好,共 42 幅,装订为一册,被描述为“非比寻常的中国地图”。图名佚失,整理者仅在书脊上标为“Map of China”。北京大学李孝聪教授首次将它取名为“大清一统地舆图集”,具有开创意义。

该舆图先列出《皇舆全图》,后依次列出《直隶省图》《江苏省图》《安徽省图》《江西省图》《福建省图》《浙江省图》《湖北省图》《湖南省图》《河南省图》《山东省图》《山西省图》《陕西省图》《甘肃省图一》《甘肃省图二》《四川省图》《广东省图》《广西省图》《云南省图》《贵州省图》《盛京图》《吉林图一》《吉林图二》《黑龙江图一》《黑龙江图二》《内蒙古图一(东西盟)》《内蒙古图二(西二盟)》《外蒙古图一(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外蒙古图二(喀尔喀三音诺彦部)》《外蒙古图三(喀尔喀车臣汗部)》《外蒙古图四(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察哈尔图》《阿拉善额济纳二旗图》《青海图(蒙古玉树)》《科布多图》《乌里雅苏台所属唐努乌梁海图》《伊犁图一(北路西)》《伊犁图二(北路东)》《伊犁图三(南路东)》《伊犁图四(南路西)》,最后殿以《西藏图一(前藏)》《西藏图二(后藏)》。可见该舆图是分省、分区域排列的,笔者以为取名“大清分省舆图”更为合适。

该馆东方与印度事务部藏有另一部彩绘的清代分省舆图,编号为 Add.Ms.16355,今存 32 幅。与 Add.Ms.12183 号相比,两者性质完全相同,所标图例、所写字迹几乎完全一样,甚至笔误也雷同,李孝聪教授认为出于同一手迹所绘,笔者完全赞同。只不过,该舆图缺了《皇舆全图》《山西省图》《甘肃省图一》《四川省图》《广东省图》《广西省图》《吉林图一》《黑龙江图一》《外蒙古图四(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青海图(蒙古玉树)》十幅图。

兹引录直隶、甘肃、贵州三省舆图各一幅,如图 1、图 2、图 3。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1,第2张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2,第3张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3,第4张

关于这份舆图的研究,学界仅见李孝聪著《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一书中的简要著录。在林天人编著的《方舆搜览—大英图书馆所藏中文历史地图》中,仅在彼得·巴伯(Peter Barber)的《导读》里提到过。笔者迄今未见中文或英文论文的相关研究。

这部舆图的经纬线是以通过京师(今北京城区)的经线为中线,分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依次绘成;纬线则起于赤道,经过京城的已是四十度线。所以,虽不注明比例尺,然全图比例尺是一致的。舆图覆盖的范围,北起外蒙古以北、外兴安岭,南到越南国界、南掌国界,西自霍罕界,东尽大海。在《黑龙江图二》上,北部有四处标明以外兴安岭与俄罗斯为界,《吉林图一》《吉林图二》标明黑龙江下游两岸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域当时均属清朝吉林管辖。《乌里雅苏台所属唐努乌梁海图》标明图集泊(今库苏泊)和阿尔泰泊(今捷列茨科耶湖)以南地区、《科布多图》标明额尔齐斯河以东地区、《伊犁图一》标明巴尔喀什海(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当时均属中国清朝的领土,至于斋桑泊(今属哈萨克斯坦)、喀喇泊(今哈萨克斯坦喀拉湖)、特穆尔图泊(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乌布萨泊(今蒙古国乌布苏诺尔湖)等湖泊当时均为中国清朝的内湖,《伊犁图一》上标出的察哈尔所属十八卡伦、索伦达呼所属八卡伦、锡伯所属八卡伦、额鲁特所属二十五卡伦均在当时的国界内侧,离国界线尚有一段距离。

该舆图实质上是一部政区地图集,绘出了清代中叶所有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区,除总图《皇舆全图》之外均有统一的图例,如:省会一律标为红色三套叠正方框,作为统县政区的府和直隶厅一般标为红色双套叠正方框,直隶州一般标红色套叠双竖长方框;但由于直隶州与府、直隶厅同级,故有时直隶州也标为红色双正方框,如定、汝、海、郴、绵、阶、太仓、绥德等直隶州,所以《广东省图》上“南雄”标为红双正方框,并不表示南雄府已降或未降为直隶州。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如凉州府标为红色扁双方框,叙永、石砫二厅标为红色斜双方框。作为县级政区的县、散厅,一般标为红色小正方框,散州一般标为红色竖长方框,土司标为红色正方块;福建的县则大多用红色实心圆表示(包括嘉义、淡水、澎湖诸县),内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旗用双红圈或单红圈表示,西藏则用红色双三角和单三角表示(双三角表示前藏、后藏;单三角表示宗、谿,如察木多、江孜、聂拉木、宗喀、阿里等),省界用红色虚线表示,大的山脉则绘以起伏并标以深蓝色,河流、湖泊标为灰青色,独黄河河道标为褐黄色。

此舆图的明显特点之一是大部省域之内的府、直隶厅、直隶州之间绘出了政区界线,用黑色虚线标示。这在清代绘本舆图中是很少见、也很有价值的,可以与不同时代舆图的府界作对比研究,何况宫廷内府的全国性舆图如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乾隆《内府舆图》等亦均无府级政区界线。

2 反映的年份

根据 Add.Ms.12183 图上注记,此舆图系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于 1841 年 9 月 25日从伦敦著名书商亨利·包恩(Henry Bohn,1796 —1884 年)手里购买,入藏大英博物馆的。博物馆、图书馆分家时,此图被分到了图书馆。关于其成图年份,李孝聪教授认为:“图内四川达州已标绥定府(嘉庆六年升府),广东南雄府尚未降为直隶州(嘉庆十一年降),故推测该图可能画于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期间(1801 —1805 年)”。

笔者认为,此推断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兹举证十点,如下。

(一)滹沱河的流向,有助于判断地物所反映的时段。清朝前期、中期的滹沱河,自藁城、晋州东经束鹿,走中路时东入深州,走南路时或从晋州入宁晋泊、或东南迳束鹿百尺口入冀州;同治七年至十年(1868 —1871 年)间徙为北路,三股入深泽,四股入安平,至献县臧家桥与滏阳河汇合。 此图上的滹沱河,东南入宁晋泊,显然是明朝以来直到同治七年(1868 年)之前的状态。

(二)舆图上标了永定河。“永定河”之名,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皇帝御赐的。

(三)舆图上地名避雍正时代的讳。如贵州之真安县已改为正安县,江苏之仪真县已改为仪征县;又如安丘、内丘、任丘、霍丘、灵丘、丘县之“丘”已改作了“邱”字,c 这是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下令避孔子名讳的结果。另外,雍正四年(1726 年)因避康熙帝陵名称之讳而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湖北省图》上已标为“天门”。

(四)雍正四年(1726 年),磁州由河南省彰德府改属直隶省广平府;e 雍正十一年(1733 年),广昌县由山西省大同府改属直隶省易州直隶州。该英藏舆图之《直隶省图》内,有磁州,也有广昌。该舆图上的冀、赵、深、定、易五个直隶州和天津府、宁河县等政区,都是雍正年间设置的。

(五)舆图上地名也避乾隆帝的讳。如《河南省图》上,“弘农河”已改作“洪农河”。但山西图上仍作“弘农河”(讳例不严)。

(六)乾隆时代政区的建置沿革,舆图上均有反映,如:乾隆元年(1736 年)所置之太湖厅、乾隆八年(1743 年)升置的遵化直隶州、乾隆十一年(1746 年)改庆都县为望都县、乾隆十六年(1751 年)所置之抚彝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所置之循化厅、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析通州所置之海门直隶厅、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所置之下江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所置之仁怀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改摆羊戎厅所置之巴燕戎格厅、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以归德府之考城县改属卫辉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荆门州由散州升为直隶州、乾隆五十六年所置之贵德厅等。

(七)嘉庆前期政区之沿革,该舆图也均有反映,兹列表如下:

表1 嘉庆前期政区之沿革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4,第5张

(八)图上已出现嘉庆八年(1803 年)才有的“越南”一词 a。该舆图于《皇舆全图》《云南省图》《广西省图》三图共标出“越南国界”五处。

(九)嘉庆后期政区之沿革,舆图上没有反映。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升腾越州(散州)为腾越直隶厅,二十一年(1816 年)析芷江县地所置之晃州直隶厅,二十年(1815 年)升连山县为连山直隶厅,十九年(1814 年)大竹、渠县二县由顺庆府划属绥定府,十六年(1811 年)九月广东置佛冈直隶厅,同年闰三月云南置巧家厅(散厅),十四年(1809年)五月升兴义府属之普安州(散州)为直隶州。在该英藏舆图中,这些政区沿革变化均无反映。

(十)道光帝名讳中的“寧”字未避讳,寧波、寧國、寧遠、寧羌、寧化、寧洋、寧鄉、寧都、寧晋、休寧、西寧、壽寧、建寧、海寧、晋寧、顺寧、咸寧等政区名称,舆图上均作“寧”或“寕”字(避讳后应改作“甯”“寗”或“寍”等)。

综上所论,这两份舆图所反映的政区年份为嘉庆十年至嘉庆十四年(1805 —1809 年)的五年间,其成图年代最有可能在这五年之内或稍后。

3 史源蠡测

该舆图编者、绘者不详,也没有交代依据什么原始资料绘制的。笔者认为若从图中的政区飞地入手,与其他史料、论著作一些比较,也许会有些眉目。

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中,有多处飞地。其中的直隶保定府之束鹿县、河南卫辉府之考城县、广西梧州府之怀集县、甘肃巩昌府之西和县四处飞地,在 Add.Ms.12183、Add.Ms.16355 舆图上标示的均非飞地!

究竟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今逐一考订如下:3.1 保定府之束鹿县

Add.Ms.12183、Add.Ms.16355 两舆图中,束鹿县北接祁州,与保定府本土连为一体,而将定州之深泽、深州之安平两县隔开(图 4);乾隆中叶续修《大清一统志》卷十《保定府图》,束鹿县北连祁州。在清宫内务府第 293 号舆图《直隶各府州县全图》(今庋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束鹿县与保定府本土相连,并非飞地。上述三图绘法一致。然而,在光绪《畿辅通志》卷四十七的《保定府全图》及《束鹿县图》上,束鹿北隔安平、深泽二县后始为保定府之祁州地。咸丰《深泽县志》卷首所附地图上,深泽县东接安平县,束鹿、祁州南北相隔而不连(图 5),与英藏舆图正好相反。在光绪《大清帝国全图》(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5 年印行)上,束鹿也被绘成保定府飞地(图 6)。光绪《束鹿县志》卷九《地理》记载:“邑境在省城南少西二百五十五里,不与保(定)属诸州县毗连。”可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画法反映了实际情况(图 7)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5,第6张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6,第7张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7,第8张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8,第9张

图 7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局部)

3.2 卫辉府之考城县

考城县原属归德府,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改属卫辉府,光绪元年(1875 年)还属归德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百九十九《卫辉府图》,考城并非飞地,与 Add.Ms.12183、Add.Ms.16355两图画法一样,虽然前者将“考城”误作了“老城”。然检雍正《河南通志》卷二《归德府舆图》,考城县不与卫辉府为邻;《开封府舆图》中兰阳、仪封北与直隶长垣县接界。又查嘉庆《长垣县志》卷一《县境全图》《县东南境图》,长垣县南与河南兰阳、仪封接界,正好将封丘、考城隔开(图8)。顺治《封丘县志》卷首《县境图》上,封丘东至兰阳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兰阳县界五十里,实际上并不毗连考城。民国《封邱县续志》卷二《地理志》“八至”条云:“四隅里数同前,并无开拓。”由此可判断,《中国历史地图集》画出了实际情况(图 9)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9,第10张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10,第11张

3.3 梧州府之怀集县

《嘉庆重修一统志》标示为非飞地,如卷四百六十九《梧州府图》,怀集县西与梧州府附郭之苍梧县相连,怀集不是飞地;卷四百六十七的《平乐府图》,贺县、昭平二县南界怀集、苍梧二县,亦表明怀集不是飞地,与 Add.Ms.12183 号舆图同。然查阅清嘉庆《广西通志》卷八十二《梧州府疆域图》,怀集县为飞地,并不与梧州府本土相连(图 10);同治十二年《梧州府志》卷首之《怀集县图说》云:“怀之于梧也,说者谓四面皆(广)东境,而于梧孤悬一隅,未免臂指不联……于梧无毗连地。”民国五年《怀集县志》卷一《怀集全县图说》云:“怀集地界八州县而广东居其七,独西北一隅重山复岭,孤悬于贺县信都,如赘疣然。”可见从方志记载看,怀集确为飞地,因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画法是对的(图 11)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11,第12张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12,第13张

3.4 巩昌府之西和县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百五十五《巩昌府图》,西和县与本府相连,并非飞地,与 Add.Ms.12183号舆图同。然光绪《甘肃新通志》卷三《巩昌府西和县图》,其边界以逆时针方向从东北到正南均为秦州直隶州之礼县所环抱,仅东、南一带与阶州、成县、徽县接壤(图 12)。乾隆《西和县志》卷一《疆域》载:“南至麒麟山七十里,礼县界;西至朱家后河一百二十里,礼县界;北至盐官镇九十里,礼县界;西北至张官坡三十五里,礼县界;西南至冯家山四十里,礼县界。”由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一《疆域·礼县》、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一《礼县疆域》可知,西和县与其所从属的巩昌府本土之间为礼县所隔断,是实实在在的飞地,故《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画法正确(图 13)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13,第14张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14,第15张

综合上述情形来看,Add.Ms.12183、Add.Ms.16355 舆图关于飞地的画法与《大清一统志》的画法完全一致,而与有关各地的方志迥异;《中国历史地图集》根据实际情形画出,故与方志记载一致。因此,笔者初步判断该英藏舆图的史源是出于中央朝廷的官方材料。

又,该图有些地名发生书写讹误,主要错字、误字可列举如下。

《直隶省图》:“内蒙古界”之“古”误作“吉”(这是 Add.Ms.16355 号图出的错,Add.Ms.12183号图作“古”字无误);

《江苏省图》:“六合”误作“天合”,“昆山”误作“昆江”(这是 Add.Ms.12183 号图出的错,Add.Ms.16355 号图无此错);“新阳”误作太仓州的附郭县;

《湖北省图》:省会“武昌”误作“汉阳”,“崇阳”误作“榮阳”;

《福建省图》:“彰化”误作“彭化”(此仅为 Add.Ms.12183 号图之误);

《湖南省图》:“郴州”误作“彬州”,“常德”误作“崇德”,两处“攸县”中的北处应为“醴陵”之误(此仅为 Add.Ms.12183 号图之误);

《山东省图》:“莘县”误作“華县”(此仅为 Add.Ms.12183 号图之误);

《山西省图》:“宁遠”误作“宁達”;

《陕西省图》:“宁羌”误作“宁克”(此仅为 Add.Ms.16355 号图之误);

《甘肃省图》:“平凉”误作“平原”(此仅为 Add.Ms.12183 号图之误);

《四川省图》:“榮县”误作“崇县”(此仅为 Add.Ms.12183 号图之误)。

其中,Add.Ms.12183 号舆图“天合”“昆江”“攸县”“彰化”“莘县”“醴陵”六处错误,在Add.Ms.16355 号舆图上已经改正;但也有 Add.Ms.16355 号舆图错误而Add.Ms.12183 号舆图正确的,如“内蒙吉”“宁克”两处。

凡此种种,证明绘图者对当时政区实况可能不甚明了,否则不至于发生这样低级的错讹;而由某些地名用字被误成形近字推测,该舆图不是原本,而是根据某种现成的原始舆图摹绘而成。因此,李孝聪教授“此图当摹自某官绘本”的推测,颇有见地,可以成立。

4 学术价值

该舆图学术价值甚巨,笔者仅举二例以说明。

4.1 关于甘肃、新疆的分界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中,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甘肃与新疆分界线的画法是:甘肃西部边界止于安西州,新疆东部边界止于哈密,大致与今甘肃、新疆的分界线差不多而略有出入(图14)。这是应该重新检讨的,因为从 Add.Ms.12183、Add.Ms.16355 舆图中的《甘肃省图二》看,安西州以西的镇西府、迪化州、奇台县、阜康县、绥来县、昌吉县俱为甘肃省所属,而《伊犁图二》则标出同一地域内的哈密城、回部、巴里坤、古城、乌鲁木齐城、土鲁番城,俱为伊犁将军管辖。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15,第16张

揆诸实际,今新疆东部地区在清代前中期是多重管理体制,既有府厅州县等政区设置,也有乌鲁木齐都统、古城领队大臣、巴里坤领队大臣、吐鲁番领队大臣、哈密办事大臣等所辖的八旗驻防,还有当地回部王公(哈密扎萨克郡王、吐鲁番扎萨克郡王)与各级伯克等所管理的回部民众,各自管辖不同的地区和民众事务,相互配合,情况较为复杂。从政区设置来看,乾隆年间已经在该地设立府州县等政区,如乾隆二十九年至四十九年(1764 —1784 年)间续修的《大清一统志》,《甘肃统部》卷二百十四为迪化州及其所属的昌吉、绥来、阜康三县内容,乾隆时的辟展直隶厅亦属于甘肃布政使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一《甘肃统部》镇西府下这样写道:“乾隆三十八年,置镇西府,以巴尔库勒城为府治。三十九年,设宜禾县。四十一年,设奇台县。领县二:宜禾县、奇台县。”同书卷二百八十《甘肃统部》迪化州下这样写道:“(乾隆)三十八年,改设直隶迪化州,于城西三十里建巩宁城为知州治。三十九年,设昌吉县,四十一年,设阜康县,四十四年,改绥来县隶焉。领县三,昌吉县,绥来县,阜康县。”镇西府、迪化直隶州皆列于《甘肃统部》内,归镇迪道管辖。镇西府设立之初,曾管辖辟展厅、哈密厅等地,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因辟展厅徙治吐鲁番而改为吐鲁番厅。后来,哈密、吐鲁番二厅分归安肃道、镇迪道管辖,其官员委任调派、赋税征收等行政事务与内陆相同,仍然在甘肃省的管辖范围内。所以在《嘉庆重修一统志》《甘肃统部》内,卷二百七十一为镇西府及其所属的宜禾、奇台二县,卷二百八十为迪化州及其所属的阜康、昌吉、绥来三县;而在卷五百二十至五百二十二的《新疆统部》内,同一地域尚载有乌噜木齐、古城、哈密、巴里坤、吐鲁番等。可见该英藏舆图的标法与《嘉庆重修一统志》是吻合的。所以,连 1833年英文绘本《大清帝国舆图》a 内的《甘肃省图》上,西部也画出了 Tschin-si-fu(镇西府)、Urumtsi(乌鲁木齐)、Manas(玛纳斯)等地,而 Hami(哈密)、Turfan(吐尔番 b)则被绘于伊犁的天山南路。直到光绪十年(1884 年)新疆建省后,这些府厅州县才一起划归新疆省管辖。实际上,嘉庆年间上述同一地域内的府厅州县属于甘肃省,而有关少数民族的行政实体则属新疆管辖,甘肃、新疆的边界部位系多重管理,有一部分区域是重合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非此即彼(事实上,清朝存在多重或双重管理体制的区域,还有山西归绥道、直隶口北道、东北三省西部与蒙旗壤地交错处等)。

嘉庆以后的情况又如何呢?道光十四年(1834 年)、咸丰四年(1854 年)的《搢绅全书》内,记录甘肃省的疆域均为“府九、直隶州六”。当时,嘉峪关以东的甘肃仅有兰州、巩昌、庆阳、平凉、宁夏、西宁、凉州、甘州八府和秦、阶、泾、肃、安五州,只有加上镇西府、迪化州之后才合于《搢绅全书》之数。况且,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搢绅全书》内,镇西知府(咸丰五年后改为直隶厅同知)及其辖属的宜禾、奇台二县知县和迪化州知州及其辖属的昌吉、阜康、绥来三县知县,均为甘肃省官员;而“新疆搢绅”名下则有“镇守乌鲁木齐等处地方都统”“镇守哈密等处地方办事大臣”“镇守吐鲁番等处地方协办大臣”“镇守巴里坤等处地方领队大臣”“镇守古城等处地方领队大臣”等官。可见嘉庆以降,镇西府(后改直隶厅)、迪化州等政区一直属于甘肃,而同一地域内管辖少数民族的政治实体则属于伊犁将军管辖(该地域名称,清朝中期称“西域新疆”)。

到了光绪八年七月丁末(1882 年 9 月 5 日),刘锦棠上《请以新疆道厅州县合并甘肃折》,认为“新疆之与甘肃,形同唇齿”,“若将(嘉峪)关内外划为两省,以三十余州县孤悬绝域,其势难以自存”,主张“新疆、甘肃势难分为两省”,所以他“请将哈密、镇迪道等处暨拟设南路各厅州县并归甘肃为一省”。正因为新疆东部的府厅州县原属甘肃的,才有新疆建省后这些地方改属新疆一说,如《清史稿·地理志二十三》新疆条下写道:“建行省,置巡抚及布政使司,以分巡镇迪道兼理按察使衔,改甘肃迪化州及镇西、哈密、吐鲁番三厅来属。”张献廷撰《新疆地理志》(1914 年印本)第一章第二节有云:“或曰甘肃新疆省,即甘肃省新开地之意,往时本省之一部属于甘肃之故耳。”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一“新疆”条下写道:“镇西直隶厅,光绪十年改隶新疆省。”

总之,在西域新疆的具体事务管辖方面,政区是主体;都统、大臣等官员主要管理八旗驻防与绿营兵丁,属于军事系统;回部王公等仅管辖本部所属民众,属于少数民族管理体系。后二者管辖更多的是具体的军事、民族事务;对于地方钱粮、赋役、人丁等实际事务的管辖,主要还是通过政区来实现的,即府厅州县在地方事务管理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明乎此,才能解释反映嘉庆中期情形的该英藏舆图中的《甘肃省图二》为什么会画出了今天新疆东部的政区;而反映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政区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甘肃、新疆二图上的省界,恐应如图 15 予以修正。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16,第17张

4.2 甘肃之庄浪厅的治所位置

庄浪厅是一个职能欠完整的县级政区,系乾隆三年(1737 年)所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其治所与平番县治在一起,在今甘肃永登县城(图 16)。然 Add.Ms.12183 号图内《甘肃省图一》标庄浪厅在平番县之南(图 17),两者相隔有一定的距离。哪个正确呢?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17,第18张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章图片18,第19张

关于庄浪厅,《清国史·地理志》凉州府条下写道:“庄浪厅,同知、理事通判同驻”《清国史·地理志》甘肃凉州府下则云:“庄浪厅,简,府东南,同知、理事通判同驻。庄浪河北自平番入,南至皋兰境入于河;大通河,西北自平番入,东南至皋兰、河州境入于河。”由《清史稿·食货志一》可知,庄浪亭专管少数民族“番子”户口。《嘉庆重修一统志》、光绪《甘肃新通志》、民国《永登县志》等书中未见“庄浪厅”的记载。

《大清帝国全图》标庄浪厅于平藩县治之南,与英藏舆图一致。其实这是庄浪驻防城,《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六雍正十三年(1735年)5月戊辰条下记录:“八旗满洲六百八十名,蒙古汉军各一百六十名,内卫前锋校八名,前锋九十二名,鸟枪领催二十六名,鸟枪骁骑四百二十四名。领催二十六名,

因从事《清史地图集》编绘研究,今天得知庄浪厅与平番县(今永登县城)同城,而庄浪驻防则在今永登县城之南的满城村。故笔者可以初步判断有关庄浪厅的画法,《中国历史地图集》正确,英藏Add.Ms.12183号舆图恐非,益见学术之后出转精。

5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初步认为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Add.Ms.12183、Add.Ms.16355两份原无名称的舆图(实为同一种)可取名为“大清分省舆图”。该舆图反映了嘉庆十年至嘉庆十四年(1805至1809年)的政区建置,图上标绘的政区界线实属难能可贵,从政区飞地画法可推测出其史源应来自朝廷官方,具有现存其他舆图所无的独特价值,值得我们珍视。

此舆图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其既是研究清史地理的史料,也是地图学史的材料,还可能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深入挖掘。笔者的举例只是挂一漏万,期望大雅弘达之士不吝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华林甫:英藏“大清分省舆图”的初步研究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