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1张

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石潭路升平下街11号和13号。升平社学为鸦片战争后,广州各乡民众为反对外国侵略、培训团练以自卫御侮,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立的爱国武装组织。义勇祠原建于广州牛栏岗,是为祭祀在鸦片战争中牺牲的三元里抗英先烈而建立的,后迁建于此。升平社学和义勇祠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见证。1978年,升平社学(包括义勇祠)被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2张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3张升平社学(左)和义勇祠(右)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4张

升平社学省保碑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5张义勇祠省保碑

社学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下诏在各地乡村成立的教学机构,后也成为绅耆讲睦之所。在广东,每当地方有事,当地士绅常利用社学来举办团练保境安民。后期,少数社学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地方治安,失却教学的本旨,升平社学即是此类。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5月28日,鸦片战争中,占据广州城北各炮台的英军,肆行无忌,抢夺牲畜、搜寻食品衣物、挖掘坟墓,激起以三元里村民为核心的抗英斗争。(相关阅读:广州三元里平英团旧址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6张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

此后为了预防英国人反击,广州城北出现了许多具有团练性质的社学。道光二十二年(1842)夏,石井籍举人李芳等联名呈奏清廷,请求在位置适中的石井地区建立升平社学(或称升平总社),负责统领各社,同时联合数十村落团练自卫。初成立时,参加该社团练武装组织的有13社80余乡的群众,成为城北人民群众进行反侵略斗争的核心机构。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7张升平社学

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火烧洋馆、道光二十四年(1844)反对英国强租河南(今海珠)地区、道光二十五年(1845)驱逐广州知府刘浔等事件以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抗击英法侵略军的斗争中,升平社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8张

升平社学正面

升平社学坐西向东,宽31.46米、深51.26米,建筑面积1616平方米, 为三路三进的祠堂式建筑。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后檐柱及门墙承重,硬山顶,中开大门,门上有 “升平社学”石额,上款“道光壬寅八月”、下款“督粤使者祁贡”。祁贡(1777-1844),字竹轩,又字宗庵、寄庵,山西高平人。嘉庆元年(1798)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河南粮盐道、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道光十三年(1833)任广东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兼署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进犯广州,被派往广东督办粮饷,协助奕山。旋接替琦善任两广总督。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9张

升平社学石额

头门前廊三步梁,梁架、柁墩雕刻戏剧人物,均保存完好,雕工精美。左右山墙砖雕装饰有砖雕,局部有残损。前廊两次间砌花岗岩石包台,宽3.9米,深2.9米,高0.6米。檐柱与山墙之间架花岗岩石虾公梁,梁上置石狮。‍‍‍‍‍‍‍‍‍‍‍‍‍‍‍‍‍‍‍‍‍‍‍‍‍‍‍‍‍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10张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11张

梁架雕刻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12张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13张石雕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14张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15张

砖雕

头门左右各设一侧门,北侧门门额“云蒸”,南侧门门额“霞蔚”。云蒸霞蔚语出《世说新语·言语》,意思是像云霞升腾聚集起来,用于形容景物灿烂绚丽。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16张“云蒸”门‍‍‍‍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17张

“霞蔚”门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18张

正门背面‍

正门内为二进院落,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为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屋脊饰有灰塑,前后檐柱为石制,殿内为木柱。此堂为议事及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19张中堂中堂前两侧建有侧廊,无门窗,为敞开式布局,面阔五间,卷棚顶。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20张

侧廊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21张

二进院落‍‍‍‍‍‍‍‍

中堂后为后堂,面阔三间,硬山顶砖木结构,堂内设置两堵隔墙,将内部空间分为三个部分,现陈设均已无存。堂前设三段石砌台阶。‍‍‍‍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22张

后堂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23张堂前台阶

后堂前左右两侧的墙上各开有一个通向南北跨院的随墙式门,门上建有木结构屋檐。北侧的门檐下嵌有“气慑鲸鲵”石额,上款“道光岁次壬寅盂冬榖旦”,下款“协守广东三江口兼辖连阳等处副总兵余万清题”。余万清(?-1862),浙江金华人,清代将领。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武举人,道光二年(1822)登进士。此后在贵州累擢贵州黎平营参将。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广东三江口协副将。道光二十三年(1843),任广州协副将。‍‍‍‍‍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24张

北侧门

“鲸鲵”意为鲸鱼,雄性为“鲸”,雌性为“鲵”,代指“凶恶的敌人”。“气慑鲸鲵”意为“(社学组织的武装力量)气势震慑凶恶之敌”。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25张

“气慑鲸鲵”石额‍

“气慑鲸鲵”石额的背面刻有“孝弟(悌)力田”,上款“道光壬寅冬”,下款“(布)政使司觉罗存兴”。觉罗存兴,字虚谷,满洲镶蓝旗人,历任江西按察使、广东布政使、浙江布政使等职。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26张“孝弟(悌)力田”石额

“弟”为“悌”的通假字,“孝悌力田”为汉代的一种荣誉头衔,最早见于汉惠帝,以文字固定下来首见于《汉书·文帝纪》,意思是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27张南侧门南侧门檐下嵌有“义维桑梓”石额,上款“道光岁次壬寅冬十月榖旦”,下款“钦命镇守广东南韶连等处总镇都督府马殿甲书”。马殿甲(1777-1849),字捷三,河南邓州人,回族,清朝将领。嘉庆十六年(1811)中武进士。在鸦片战争中因防堵海口有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擢升广西提督。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28张“义维桑梓”石额“桑梓”代指“家乡”,“义维桑梓”意为大义维护家乡(安定),是马殿甲对升平社学保境安民功绩的肯定。“义维桑梓”石额背面刻有“文事武备”,上款“道光二十二年孟冬月榖旦”,下款“署理广东督粮分巡道西拉本题”。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29张“文事武备”石额“文事武备”语出《史记·孔子世家》,指文武兼备,治国文德教化和武力装备缺一不可。‍‍‍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30张青云巷两侧随墙门通往南北青云巷,青云巷在中路左右,是一条巷道,层层升高,取“青云直上”的寓意。用于沟通整座建筑,兼具防火功能。‍‍‍‍‍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31张

二进院南侧青云巷门(可见层层升高的设计)‍‍‍

穿过青云巷是南、北两路建筑,内部陈设均已无存,现仅存部分墙壁灰塑装饰。‍‍‍‍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32张北路建筑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33张

北路建筑墙壁灰塑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34张南路建筑墙壁灰塑义勇祠在升平社学之北,通过墙上的小门连通,组成一组建筑。鸦片战争牛栏岗之役后,由番禺举人何玉成等提议,为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牺牲的20余位英烈修建祠堂,并呈请两广总督祁贡、巡抚怡良批准,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牛栏岗建成。咸丰四年(1854),广州李文茂等发动洪兵起义,围攻广州数月,该祠在战火中被毁。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35张

升平社学与义勇祠位置示意‍‍‍‍‍

同治五年(1866),升平社学在其北侧重建义勇祠。义勇祠坐西朝东,为两进两路建筑,面阔6米,进深18.2米,占地面积109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剪边。青砖墙,石墙脚。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36张

义勇祠

现祠石门额是从牛栏岗原址迁来的。 石门额上楷书阴刻“义勇祠”,上款“道光辛丑年九月、 同治五年九月迁建”, 下款“督粤使者祁贡书、升平社勒石”。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37张义勇祠正面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38张

义勇祠石额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39张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第40张

义勇祠内景

民国建立后,社学组织逐渐式微,升平社学和义勇祠曾作为番禺县地方政府办公场所和番禺县小学使用,民国十四年(1925)8月1日,广东兵工总厂联合会正式成立,工联会会址设在升平社学内。解放后,社学相继作乡(公社)办公场所、饭堂、文化站使用,历史上曾多次进行修缮。现保存较为完好。       ​​​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广州升平社学与义勇祠旧址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