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商海棠亭修缮保护对策

多方共商海棠亭修缮保护对策,第1张

多方共商海棠亭修缮保护对策,第2张

□苏报公益守护记者 璩介力

国宝级的海棠亭如今一派没落景象。去年,苏报“'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栏目持续关注海棠亭,呼吁社会各界积极保护这座不可多得的古亭。报道发出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远在北京的海棠亭原主人、今年94岁高龄的程毅中老先生看到报道后,委托朋友给《苏州日报》送来信件,希望能将海棠亭保护起来。

昨天,一场围绕如何修缮、保护海棠亭的讨论会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召开。苏州风景园林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曹林娣教授、苏州文物专家魏家瓒以及姑苏区古保委、金阊街道等各方代表各抒己见,共商保护对策。

海棠亭原主人回忆儿时亭中玩耍景象

程毅中老先生曾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看到本报的报道后,立即联系了在苏州的好友魏家瓒。魏老先生退休前曾任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在文物、园林方面颇有建树。他对海棠亭的原址——西百花巷程宅有所研究。魏先生介绍,程家这座花园连同住宅,原来是清代状元潘世恩四子潘曾玮的“养闲草堂”,后来家道衰落,子孙分居别处,才把故居卖给了程家。

程毅中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西百花巷程家房屋曾被征用,但还保留一部分存放家具杂物的房间。1955年冬,我从北京回苏州,还进去从书房里取出一批线装书来。”

对于海棠亭,程老先生记忆犹新。他在信中写道:“作为童年常在海棠亭上玩耍的当事人,不禁又萦牵起我的乡愁。”20世纪30年代,程家人陆续移居上海,他是留居苏州的唯一男主人,经常去花园里玩。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陈从周教授曾带领学生来苏州测绘有《西百花巷程宅平面图》,幸而保存了“养闲草堂”的轮廓,海棠亭的位置就在西南角上。

“我熟悉的海棠亭,并没有传说中能自动开关的门,只有四根柱子,推一下整个亭子就会摇动。亭子的顶盖很大很精美,靠四根柱子支撑着。据民国《吴县志》引书说,海棠亭原有自动开闭的门,也许已经损坏了,也许只是夸张的传说,但终归是珍贵的古建。”程毅中说,21世纪初,他曾到苏州刺绣研究所查看海棠亭,和他童年所见的基本相同。他希望能把海棠亭作为苏州的珍贵文物落实保护。

待文物普查认定“身份”后再修缮保护

昨天下午,曹林娣教授现场勘查海棠亭,她从造园保护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可将亭前繁茂的竹子换成垂丝海棠,再拓展亭后的空间,用花坛围成一个半开放的园中园,地面再辅以海棠纹铺地。如此,一个以海棠亭为主体、以海棠为主题的景致便形成了。至于亭身修复,则应当慎重,要保留建筑特征和所呈现出的文化艺术价值,做到原汁原味。

姑苏区古保委规划保护处许云鹤介绍,第四次文物普查正在准备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启动,届时他们会把海棠亭作为重点对象进行考察。

魏家瓒老先生曾从事多年文物管理工作,对文物保护非常熟悉。他建议先等文物普查,确定海棠亭的“身份”后,再落实具体修缮保护工作。“文物认定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和标准,在认定之前如果先修缮,则可能破坏文物的原真性,从而影响文物的认定,甚至会影响文物的价值。”

魏先生的建议得到一致认可。许云鹤表示,在认定海棠亭“身份”之前,他们与街道也会将强化现场保护和管理工作,防止海棠亭进一步损坏。待文物普查后,再依照相关要求修缮。

曹林娣表示,海棠亭不仅代表了香山帮的巧思技艺和工匠精神,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其中蕴藏着古人的创新和探索意识,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如此珍贵的古老建筑,应当得到修缮和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多方共商海棠亭修缮保护对策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