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卢杨 王荣珍丨借助叙事结构整合叙事文读写教学——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

【教学】卢杨 王荣珍丨借助叙事结构整合叙事文读写教学——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第1张

【教学】卢杨 王荣珍丨借助叙事结构整合叙事文读写教学——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图片,第2张

(本文约5242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摘 要】本文针对学生叙事读写碎片化、弱迁移的问题,以叙事结构为核心概念,以叙事弧线为可视化思维工具,通过整合教材中的叙事文进行读写结合单元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结构与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有效突破了学生在叙事文写作中结构不清、详略不当、要点不突出的难点,为学生准确解读叙事文主题、写出有意义的事件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法和工具支持,有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关键词】叙事结构;叙事文;读写教学【教学】卢杨 王荣珍丨借助叙事结构整合叙事文读写教学——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图片,第3张叙事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行统编教材中的叙事性作品数量大,文体多样。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叙事性作品共计65篇,占40%左右;12部名著阅读中有9部是叙事性作品,占75%,可见叙事文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就叙事文教学的现状而言,虽然日常教学中大量、反复地进行叙事文读写实践,面对新的或比较复杂的文本,多数学生却仍觉得无从下手,进而出现随意性、浅表化理解文本内涵的倾向,体现在叙事文写作中,则呈现出详略不当、中心不明等问题。这也与专家观点相对应:高考叙事文写作充斥“六无产品”(无故事、无描写、无细节、无剪裁、无悬念、无高潮),而“一个不会讲故事的民族其文化创造力和文化传播力是很难高估的”[1]。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叙事文教学中相关知识碎片化,学生不了解叙事文背后的知识逻辑。本文旨在为叙事文读写教学提供基本的结构和思维工具,并将通过示例说明其应用方式。
一、叙事文意义生成原理解析在常规的叙事文教学中,停留于文本本身分析的做法往往使学生无法理解事件的本质以及叙事文意义生成的原理,同时,不同文本表面的差异更加大了这一难度。实际上,表面不同的叙事文,其内在结构往往具有高度相似性。把握了这一结构,就能够帮助学生高屋建瓴,更好地领会文本背后的逻辑和义理。1. 了解叙事结构基本模型叙事文主要通过事件描述传递作品主题,进而在事件与作品主题之间建立起潜在的联系,供读者揣摩、体味。从表面来看,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是不一样的,但正如美国作家、叙事学家杰克·哈特所指出的,所有的事件无非是“主人公面临困境—解决困境”或“主人公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结构。[2]具体来说,主人公因为某种目的或动机面临某种问题或困境,凭自我或他人的帮助,解决了问题或摆脱了困境(当然,也存在未能解决或摆脱的情况),这就是叙事文中事件的故事图式或故事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意义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主人公在解决问题方面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二是所用的方法是否适当;三是更深的层次,即前两个层次中所隐含的方法背后的人物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否正确。通过厘清和解析这样的结构,读者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品的主题,进而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或获得生活启示。这也是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一结构生成其价值或意义的内在机制。对学生来说,或者对一些教学经验有限的教师来说,往往只能看到叙事文本身,并就这一具体文本展开教学,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无法形成适当的认知框架,更谈不上知识的迁移运用,出现前述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2. 应用操作性强的思维工具了解了故事模型框架及其相应的意义,可以说就解决了叙事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但具体到某一叙事文本的课堂教学如何开展,仅有这样的框架和逻辑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利用具体的思维工具去分析文本,进而更深入地把握故事背后的意涵。杰克·哈特认为,叙事文中的事件或故事的组织结构可以用图形表示出来,进而形成一条“叙事弧线”,如图1所示。[3]

【教学】卢杨 王荣珍丨借助叙事结构整合叙事文读写教学——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图片,第4张

在“叙事弧线”图示中,横轴表示时间的变化,弧线表示事件随时间推移而呈现的进展过程。“叙事弧线”可细致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背景”,介绍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人物即将面临的困境;第二阶段是“上升”,即人物陷入困境和困境复杂性增强的过程,这一阶段也是人物行为动机和情感力量的积蓄过程;第三阶段是“危机”,人物面临严峻困境,必须为摆脱困境作出选择或决定,故事因此开始出现转折;第四阶段是“高潮”,旨在呈现人物为解决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第五阶段是“结局”,即困境是否解决及其对人物的影响。“叙事弧线”从时间和逻辑两个维度呈现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和人物在这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是叙事文中事件或故事的内在结构模型,将隐含的故事结构可视化、规律化,能够更直观地表达叙事文本质,可以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叙事结构的可视化思维工具。3. 进行叙事文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叙事结构模型的理解以及叙事弧线的运用都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学生经历多文本的阅读、体验和工具运用,进而形成更上位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将叙事弧线作为思维工具,进行叙事文单元整合教学,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文本背后的逻辑。具体理念结构如图2所示:

【教学】卢杨 王荣珍丨借助叙事结构整合叙事文读写教学——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图片,第5张

这一实践模型的最顶层是核心素养,即培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具体内容依具体单元的教学目标而定。模型的核心部分是叙事弧线,将阅读、写作、生活情境紧密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使阅读教学有抓手、写作教学有支架、读写结合有聚焦、生活情境与读写活动有互动,进而使语文素养培育落在实处。下面就以这个模型为依托,具体说明如何运用叙事结构原理和叙事弧线工具进行单元整合教学。
二、运用叙事弧线进行叙事文单元阅读教学示例以叙事弧线为抓手,可以将相同结构的叙事文重新组合,让学生体会抽象化把握事件本质的思维过程。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二单元的《散步》《秋天的怀念》,第四单元的《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以及第五单元的蒲松龄的《狼》,都是比较典型的叙事性作品,事件背后的基础结构也基本一致,集结这样的作品开展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叙事文本质,建构相应认知图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与运用。1. 利用叙事结构模型为把握文章结构提供基本框架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散步》是一家人散步时因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而发生分歧和解决分歧的故事;《秋天的怀念》是母亲帮助“我”走出人生困境的故事;《植树的牧羊人》则是牧羊人身处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凭借个人力量将荒原变成沃土,将废墟变成充满生机的村庄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我”攀登悬崖陷入困境,在爸爸的帮助下脱险的故事;《狼》是屠夫遇险,凭智慧和机智成功脱险的故事。如果仅从这些故事的情节发展来看,似乎各个故事完全不同,但如果从深层结构的角度来看,这些故事则大同小异。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故事线索提炼故事基本框架,进而将这一框架凝练为叙事结构,再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反观叙事文本。这样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文本背后的逻辑,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打下良好基础。2. 利用叙事弧线为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提供思维路径如前所述,在“困境—解决”类故事结构中,主人公在解决困境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采用的方法或路径、困境解决的成败都体现了事件与意义的内在联系,这背后既是作者意图的反映,也会吸引读者把自身经历投射到阅读的过程中,进而理解和接纳作品主题,这也是叙事文意义生成的路径。《散步》中的困境在于选择大路还是小路,情节随不同的选择变化形成弧线,主题则通过不同的选择呈现出来:“我”选择顺从母亲走大路,意在尊重母亲的意愿和珍惜母亲的生命价值,后因母亲的建议决定走小路,在走不过去的地方由“我”背过去。在新的解决困境的办法中,渗透了作为成熟生命的中年人在传承生命意义、珍视老去的生命、保护幼小生命中所拥有的力量感和责任感,文本的主题就通过人物解决矛盾所用的方法及方法背后的想法呈现出来。其他文本也大体是通过人物的行动选择及内心思考具体呈现出来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通过“我”遇到困境,在父亲帮助下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出来;《植树的牧羊人》中的“困境—解决”结构相对隐匿,作者运用大量篇幅和笔墨向读者展示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环境所用的简单方法,其中蕴含的伟大使读者受到震撼,并从中汲取生活启示;《狼》中的屠夫在解决问题之前经历了失败,成功战胜两狼之前的思考与相应的策略选择即是文本的主题所在。不难看出,通过上述方法分析文本,学生既可以把握文本本身的脉络及特点,也能理解文本背后的逻辑及主题生成的机制,既见树木,也见森林,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有突出作用。
三、运用叙事弧线进行叙事文单元写作教学示例借助叙事弧线完成阅读教学的同时或之后,都可以进一步利用这一思维工具开展叙事文单元写作的教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第四、第五单元的写作任务分别是学会记事、思路要清晰及如何突出中心,运用叙事弧线工具,可将这三个单元不同维度的写作任务进行有机整合和实施。1. 利用叙事弧线明确文章思路及详略从“困境—解决”结构及其具体工具叙事弧线来看,事件过程要素很清晰,包括人物、矛盾(困境、问题)、解决(行动、心理),叙事路径则是前述的弧线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对矛盾上升、危机、高潮部分的人物表现、情绪及心理斗争等的合理描写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体现文章主题。在文章修改环节中,叙事弧线工具也可以较好地发挥作用,比如通过在草稿文本中按照弧线批注“背景—陷入困境—困境上升—危机—困境解决”这一系列事件发展的关键点,就为学生把握事件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思维支架。此外,学生还可以参照叙事弧线,明确文章重点是写出人物由面临困境至摆脱困境的过程,并结合对“困境如何解决”这一环节的详细描写,以此明确详略安排,文章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以学生运用叙事弧线构思《妈妈对我的影响》一文为例说明这一过程。事件矛盾的起点是外出旅游带不带手机,上升点是“我”跟妈妈作出承诺,并在开始几天努力遵守约定,事件的危机是一天早上我玩手机忘记了时间,爸爸妈妈一直在焦急地等“我”,高潮部分是妈妈先冷处理,晚上再严厉地教育“我”,让“我”明白做人应该严格自律、信守承诺的道理。作者由此理解了母亲管束自己背后的价值观教育及其影响。由于借助了叙事弧线支撑这一文本构思和改进过程,最终形成的文本思路清晰、详略得当,中心也比较突出。2. 运用叙事弧线将生活情境与读写训练相结合叙事弧线所示的“困境—解决”故事结构模型一方面为理解叙事性作品结构及主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路径,同时也为叙事文写作提供了构思框架,因此可以借助此工具实现读写结合训练,而对叙事弧线起点的寻找则便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情境,并从中提取真实的写作素材。这也正如郭华教授所说,可以使经验与知识相互滋养,成为学生自觉发展的营养。[4]以《散步》一课为例,学生课后尝试在读写结合练习中描写自己家里的一个分歧及其解决的过程。这一读写结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觉察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关注冲突产生的背景、关键点及其解决的方法和过程。阅读教学中,课文中通过积极沟通、相互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了学生极大启示,因此学生尝试在写作训练中借助叙事弧线结构重点将这一环节表达出来。有位学生写道:有一次,我、爸爸、妈妈、姥爷去一个中西餐结合的饭店吃饭。那里的汤有红菜西式汤,一点就是四份,不能单点。还有八宝粥,一点也是四份。我喜欢喝菜汤,但姥爷牙口不好,带酸的不能吃,也不习惯喝西式汤,于是说要喝八宝粥。爸爸妈妈听后,对我说:“儿子,我们喝八宝粥吧。”我一开始有些不开心,因为我们很少来这家店吃饭,上次喝的就是八宝粥,我早就想喝这里的菜汤了。我低头小声嘀咕着:“就不能喝一次菜汤吗……”爸爸妈妈还没说话,姥爷就说:“喝菜汤也没关系,我倒入一点热水,就没那么酸了。”我抬头看看姥爷,他张着嘴,里面的牙缺了几颗,想起小时候姥爷带着我去逛庙会,给我买糖葫芦、兔爷儿,他宁愿自己累也要让我坐在他的肩膀上看表演。我觉得自己刚才的想法很自私,于是大声地说:“我们就喝八宝粥吧,甜甜的,我也喜欢。”姥爷笑了,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借助叙事弧线,学生在这一小练习中,把分歧产生及解决的过程详细地表达了出来,丰富了写作资源,激活了写作灵感,写作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提升,这背后则是思维水平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有效培育。以叙事弧线为思维工具将单元内及单元之间的叙事作品进行整合,为叙事文教学做减法,有助于提升迁移应用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叙事弧线主要针对初中生叙事文主题理解无路径及结构失当等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并不能适用于叙事文读写中的所有问题。叙事弧线作为抽象化的故事结构模型,还要结合文本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分析,切忌死记硬背或生搬硬套。使用叙事弧线开展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读写的具体内容反复实践。

参考文献:[1]周京昱. 叙事再窘:以“神奇的书签”为例谈记叙文写作教学[J]. 中学语文教学,2016(8).[2][3]杰克·哈特. 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 叶青,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0~22.[4]郭华. 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J]. 基础教育课程,2019(2).

(卢杨: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王荣珍: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年2月(上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张兰)

END





【教学】卢杨 王荣珍丨借助叙事结构整合叙事文读写教学——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图片,第6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教学】卢杨 王荣珍丨借助叙事结构整合叙事文读写教学——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