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第1张

——一件三角形琮的看点辨析

海量求辨藏品,大多低劣不堪一眼见仿,不值一观。但这件玉琮却(图1,以下简称“此件”)却是非常难得的颇具研究价值的一件藏品。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第2张

图1-1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第3张

图1-2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第4张

图1-3

由于藏品整体形成了一层沁蚀严重的厚厚的类似碱壳的风化皮壳,除局部开窗显示青玉质外(图2),从原始工痕方面已经无从辨今识古。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第5张

图2

“瓷看底、玉看皮”,从沁、蚀辨别是古玉辨识的首选因素。

整体风化了,风蚀严重,形成了多处不规则的蚀斑。蚀斑呈自然蜂窝状、蚀孔口大内深的不规则分布(图3),古玉土蚀结晶不可仿(参见《古玉学步(3)》),此件蚀斑为自然真蚀。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第6张

图3-1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第7张

图3-2

甚至土蚀严重的部位形成了多处玉质塌缩(图4)。古玉塌缩不可仿(参见《古玉学步(4)》,此件塌缩形成在蚀重部位,与土蚀形成明显的因果关联,为自然塌缩。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第8张

图4

此件蜂窝的土蚀孔口沿锋利、塌缩的细微之间呈现塌与未塌相兼容的自然变化,所有蚀、缩均不违原器型的饱和度之理:不因蚀、缩而出现相应的、人为不可控制的细微形异变化(图5,这个辨点非语言能够完全详细释,需要对出现蚀、缩到代真古玉反复的观摩实践和悟性层面的深层理解),是器物成型(器)之后经历沧桑的风化遗留,为工上自然态。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第9张

图5

综上所述,从皮壳沧桑可以谨慎判断此件为真古。

谨慎的原因:

一是由于藏友不熟悉藏品图片拍摄的技能,所提供的远程图片清晰度不够、没有反映更深度的细节,或者会出现误断的情况。

二是由于笔者孤陋寡闻,至今未见出土馆藏或者证真的三角形玉琮,所以在形制上还存有一点疑虑。

玉琮的分布范围很广,包括良渚文化、齐家文化、陶寺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二里岗文化;玉琮的存续时间很长,贯穿了五、六千年的文化期。

玉琮的形制很多,根据《古玉图考》和近年来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概括起来常见的玉琮形制有细小形、圆镯形、宽矮形、长高形和方柱形等几种,其基本形制为内圆外方的方形玉琮。玉琮的变异形制则非常罕见,出土馆藏或者已经实证的真古异形玉琮仅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146号墓出土的六边形玉琮(图6),至于三角形玉琮虽然在市场上和民间收藏者中拥有海量,但却鲜见确证的到代真古,不过也并不能就此否认古三角形玉琮的可能存在。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第10张

图6

此件三角形玉琮青玉质布满碱壳,凸出的三角体各琢四道深弦纹,此弦纹类似静宁七宝之一的后柳沟瓦楞纹玉琮(图7)的纹饰制法(后柳沟瓦楞纹玉琮很可能出自陶寺文化)。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第11张

图7

结语:此件三角形玉琮是罕见真古还是非常高仿?更接近齐家文化还是陶寺文化?欢迎藏友热烈讨论并不吝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古玉识趣(128):高仿还是罕见真 详识细节辨原因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