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浅析解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浅析解读,第1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凝结着古人对于时令与万物节律的相关性及相应养生方法的思考。

(一)重要概念

1. 养

        “养”主要有三种解释:以制为养、以补为养、以调为养。以制为养,即强调对立制约观念在调养中的重要性。王冰:“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春夏食寒凉能制约盛阳,秋冬常服温热能制约盛阴。以补为养,即“补其不足”,意为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以调为养,即着眼于平人养生。如有学者提出:本条适用于平人养生,而非病已成时[1]。以调作养之意比较切合实际。即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2 .春夏秋冬

      大部分医家认为,春夏秋冬即字面之意。然而,亦有医家认为,此处为互文,即指一年四季。这与“阴阳互根”的观点相契合,从整体指导养生。另有医

家提出可以从年节律延伸至月、日节律,甚至人的生长壮老。例如,朱丹溪认为,顺应四时应避“一年之虚”“一月之虚”及“一日之虚”。[2]

3.阴阳

      大部分医家引述时未言及阴阳具体所指,概称之“阴”“阳”,故此可理解为人身整体阴阳二气。然而,亦有医家认为阳指六腑,阴指五脏,其说概肇始于《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另有医家认为,指具体的五脏。如《备急千金要方·脾劳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本矣。肝心为阳,脾肺肾为阴,逆其根则伐其本。”还有医家提出阳为气,阴为血等具象说法。而“阴阳”作为一个高度概括的抽象概念,后世医家解读时自然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及阐发,但终究不离阴阳的根本属性。

(二)理论框架

1 阴阳自身属性

      阴阳各有特性。阳性趋动,上升而外向;阴性趋静,沉降而内守。马莳、高世栻等一派医家从顺应四时阴阳规律出发,认为春夏养生养长,使气有序生发即“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使气敛降深藏,固密于内即“养阴”。张志聪言“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主张“内虚而养”。结合个人体质偏胜来理解更为合适,如平人而体质偏寒者多因阳气虚于内,春夏为阳气所主,自然界阳气充盛,结合温热性之阳愈发不足。反之亦然。黄元御在《素问悬解》中道“春夏阳旺于外,而根则内虚,秋冬阴旺于外,而根则里弱”;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认为,阳气和阴气在当令时节“发用过多则易竭”,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均从张志聪之义。二者区别在于春夏阳气是“生发”还是“升发”。张志聪一派认为,阳气以“升发”为主,春夏阳气向外升浮则体内亏虚,因此,需予以补充;而马莳、高世栻等则偏向于认为阳气是“生发”的,内外因素的作用会导致阴阳气衰或亢,故或以阴阳的相互作用调节使之平衡。

2.阴阳相互作用的关系

     阴阳的关系包括:交感互藏(为阴阳互相作用的根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后二者为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故需要展开讨论的重点在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对立制约:其一,王冰于《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故以斯调节,从顺气根”。此文常解读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此处“养”,即制也。以互制达到互养的目的,使阴阳不偏而平衡。其二,张介宾在《类经》中提出“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虐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引起,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其主张实为春夏需避风凉生冷,保全阳气,以防秋冬阴气过胜而为病;秋冬反之亦然。究其背景是深受明代保元气思潮之影响,而并非教材所说“从阴阳互根而论,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3]。以上二者的区别在其基于的前提不同。以春夏为例,王冰的前提是春夏阳盛,故需制阳;张介宾的前提是春夏易贪风凉而生冷,故需护阳。

       互根互用:其一,结合王冰重视阴阳不可分割性的道家思想背景,解读其原文,认为其意为阴阳互根:阳气根于阴,故需春食凉、夏食寒,以益阴而能阴中求阳;秋冬反之。将其思想归纳即为:以“春夏养阴,秋冬养阳”作为手段来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其二,现通常将张介宾的原文解读为从阴阳互根而讲,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故春夏应避风凉生冷,以免伤其阳气而患疟泻等病;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秋冬应忌纵欲过热,以免伤阴而患火证。以上二者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皆从互根互用出发,王冰意在养当季之阴或阳,而张介宾意在养护另外二季的阴或阳。

参考文献:

[1]栗林杰,于智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新议[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8):1027-1028.

[2]冯丹丹,朱杭溢,傅晓骏 . 朱丹溪对《内经》三虚理论的继

承与发挥[J].浙江中医杂志,2019,54(1):23.

[3]翟双庆 . 内经选读[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7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浅析解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