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 一家之言,到百家争鸣(下)

社科 | 一家之言,到百家争鸣(下),第1张

先秦诸子争鸣的本质,是将不同类型的终极价值——或者说终极关怀,注入社会,形成不同视野。于是形塑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的传统文明。

汉开始“独尊儒术”,实际上先秦各种思想都得以有机融入官学中,导致秦王朝覆灭的法家思想也作为一种潜意识,植入中华帝国的体系中,20世纪称为“阳儒阴法”。

进入现代社会,“百家争鸣” 已经不再是指先秦诸子,而成为现代思想民主的比喻象征。于是,真实的“百家争鸣”,被符号化了。

社科 | 一家之言,到百家争鸣(下),第2张

错银铜牛灯,手绘图

1

庄子,齐物论

孔子去世后,子贡、子夏、子张、曾参等七十二位弟子继承礼制圣学,又杂空想创造,孜孜不倦撰写着三朝礼乐相关文献,并将之归功于先师孔子。

圣化《孔子》还包括营造孔子删改鲁国《春秋》的神秘氛围,暗示要用特殊的解释,才能洞晓孔子埋藏在其中的微言大义。

公羊学、谷梁学、左传派由此产生——可以说儒家几代弟子为儒家学术进入庙堂,打下了建制基础,当然,是先受了大劫难的。

在安定来临前的迷茫中,人的自然反应是渴望秩序。秩序体现在个人,首先是要思考。思想由此出现,为了说服身边人,特别是“货与帝王家”,思想都认为自己能够完美认识一切存在,自己的符号系统比较自洽。

庄子不装这个腔,《庄子·徐无鬼》中庄子问名家学派的惠施:“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儒家、墨家、杨朱、公孙龙,再加上你,一共五派,究竟谁说出的是真理?)

庄子认为,只有去除遮蔽世界的聒噪的价值评价,万物才能显出本来面目,并实现永恒的和平,这是《庄子·齐物论》所要表达的意思。

个体所处的状态就像一个袋子里严严实实地装满豆子,“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庄子·大宗师》),我不能自由活动,因为旁边的你挡住了我,同样,旁边的你也没有自由啊。

老子、庄子的道,是个深渊,将自由意志、寻找祈祷的安慰,以及憎恨他人的残忍快意,都尽数从个体身上剥夺。这个道如此 “无情”,以至于从不要求个体感恩戴德。

战国末期,儒家的荀子批评庄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根本不接受这种“无情”,还是想为知人善任的秩序添砖加瓦。

可见,庄子在哲学意义上的最高自由,仍不能结束诸子的争鸣。

2

名家,常识和逻辑

庄子和惠施的“子非鱼”之辩为人熟悉:惠施试图用名家的逻辑否定庄子看见鱼觉得鱼快乐的“实相”——“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名家”的“名”是什么意思?名实相对,名是能指,实是所指,名是语言符号,实是认识对象,所以名就是逻辑,实是理念。名家重考据,“子非鱼”,就是考据——你不是鱼。考据推论出判断——你怎么知鱼之乐。

庄子没有硬接这一招,而是顺应这个逻辑,兜住,再反过来丢回去:“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施也用同一招:“你说的对。我非你成立,所以子非鱼也成立。你就是不知道鱼之乐。”但同一招用第二次往往失灵,庄子说:“你先否定我,不就是违背了你非我的本来逻辑吗?”

《庄子·秋水》中这一幕就此打住,逻辑上来说,这个辩论可以一直继续下去,谁出最后一招,谁就暂时领先。

作为名家,惠施是专业于这种辩论的,《庄子·天下》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天下》对惠施的才能主义给了差评:“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其犹一蚊一牤之劳者也”,“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

惠施担任魏惠王的宰相,他的外交政策与张仪的连横策略相抗衡,但遭受重挫。惠施起草的法案,被魏国臣子白圭比喻成巨大的鼎,美丽且有光芒,但缺乏实用性。

《吕氏春秋·不屈》评价惠施的政治生涯是“其治不治……大术之愚,为天下笑”。

于是,另一个名家公孙龙,试图用纠正“名实错乱”来解救逻辑困境中的现实。

“白马非马”之辩,是推广公孙龙所说的“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从中可以明显看到《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对人类超越性认知能力的否定,对一般性认知能力的不执着,是一脉相承的。

公孙龙认为,自然数的本质是顺序而非计量,第二位当然不包括第一位;物质和现实都有严格的概念范围,超出一点都不行。从逻辑学绕了一圈,又回到位序伦理来了。

3
墨与法,行动的两个极端

公孙龙将名实论和名分论用到否定侵略吞并的反战理念中,他反对把本来是绝对他者的事物吞并部署到自己里面,还强称那是自己的固有属性——那不是以超越性认知能力为武器,事后构筑“成王败寇”叙事的 “名实错乱”吗?

公孙龙的逻辑学是追求超越一切个体和时间的不被感知的普遍性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随时而动的假象。但为什么还要反战保全个体,因为个体是普遍性存在临时存在的场所。个体造就了这种机会:用爱人如己的热情,使超越时间的永恒的爱展现其性质。

公孙龙在和邹衍的“白马非马”之辩中落败了。邹衍提倡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鼓吹取代周王朝的新大一统国家会出现,批判公孙龙的个体独立共存意向是“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刘向《别录》)。

公孙龙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城邦式古代彻底结束,古代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就此断绝,一本解不开谜底的《公孙龙子》,被吞没一切的巨大统一帝国扫入边缘《道藏》中,仅保存下来六章。

社科 | 一家之言,到百家争鸣(下),第3张

青铜凸面具,手绘图

这一历史进程的推动思想主要来自法家。从孔子死后,李悝著《法经》,兵家吴起在魏国、楚国实践变法获得成功。卫国公子商鞅委身学法深得精髓,前往秦国实施变法,使秦国领先发生了由封建制到君主制的改变,李斯、韩非等人再助推嬴政最后一程,统一六国,法家思想成为战国诸子思想的最大赢家。

为什么获得成功?从正面意义上,申不害的刑名参同术:将政治任务纳入详细计划书(名)对实际业绩(形)的查验考核中,实现自动化统治,商鞅在秦国变革继续了这个思路,把军功大小和官爵等级、社会地位 “参同”起来,按斩杀敌军人头数赐予爵位,秦军从此所向披靡。此外,“名”作为实定法,也用来规避君主主观判断带来的缺陷。

公元前352年,它在思想上碾压儒墨等被它视为蛀虫的五种声音:“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但它的残酷从一开始就体现了极大的反噬性。包括商鞅、韩非子本人,都倒在这种反噬之中,更不要说获得大一统帝国的秦王朝,也仅仅存在了十五年。

战国初期,孟子批评“天下之言,不归墨则归杨”的时代,倒显得岁月静好了。为对抗法家,和名家反战近似,墨家主张“非攻”:不主动挑起战争,不过,也不回避敌人发起的战争,甚至是有组织的抗战生力军。

墨家在诸子中出身最低,以手工业者为主。他们以和平主义者示人,墨家十论最著名的是“兼爱非攻”,理念是保全诸国,为此不惜以天志、明鬼来吓唬那些战争狂人。墨家严密的组织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组织内确认首领“钜子”的权威,掌握对成员生杀予夺的权力,包括对自己的孩子处刑。墨家分工明确,节用节葬,组织生活十分清廉。

4
道术,补天下裂

墨子死后,墨家又经历了禽滑釐、孟胜两代的领导。

《庄子·天下》中说,后世墨家衣衫褴褛,脚踩木屐,繁重的体力劳动把腿毛都磨得精光了。墨家的这种苦修,是百家中罕见的纯粹思想信徒的体现。

秦帝国覆灭、楚人建立汉帝国的短短二十年间,“世之显学”“充满天下”的墨家忽然消失于无形。

包括《史记》在内的大量汉代文献里,都没有再提到过墨家。

汉代以后,诸多学派都改变形式委身儒家而得以复兴,只有墨家成为了绝学。

秦相吕不韦,似乎早就预见法家专制不会给秦王朝多广阔的未来,在他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里,杂以各家学说,内容丰富,有二十余万字。E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社科 | 一家之言,到百家争鸣(下)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