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平脉法,第1张

问曰:病有战而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伤寒论.平脉法》)。 

作者:蒋远东

宋版《伤寒论》把本条文编入《太阳病篇》,主要是《太阳病篇》有战汗作解的条文,为了方便查找。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条文在《医宗金鉴》卷三中,现在的一卷是过去的一册,过去的书论册卖。我看到过过去很多想学医的人苦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象宋濂一样手执笔录。如果把本条文编在《平脉法》中,这个条文就在《医宗金鉴》第十六卷中去了,在物资匮乏且对中医比较保密的年代不一定能抄到,或许这就是宋版《伤寒论》排版的用心吧。

本条文就战汗提了三个问题,一:战汗在什么情况下才得解?回答是要得解必须搞清战汗的原因。脉浮而紧本来是太阳伤寒的脉,太阳伤寒本来是一个寒邪束表的病。当寒邪束表的时候,正气就会抗邪于表,这个时候在大本营中的正气都在表抗邪,大本营里面就空虚了,即是本条讲的本虚。这个本就是《论》中反复强调的胃气。由此可见,胃气就是大本营中的正气。

《平脉法》和《辨脉法》讲,人的正气就像水一样,五脏六腑之气就像飘在水面上的船,船离开了水无法行走,人离开了正气五脏六腑之气就像船一样会搁浅,且看《平脉法》和《辨脉法》在讲死证的时候都是人之将死,胃气先绝。本条讲的芤(kou)脉实际上就是对胃气虚没虚的一种辨别方法。如果胃气虚了就是正气虚了,由此可见,如果有芤脉出现说明其人胃气虚了,即是本虚了,也是正气虚了。

《脉决》中讲:脉浮大而耎(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者,为芤脉。《频湖脉决》讲:芤脉中空外实,状如慈葱。从字面意思上很好理解,问题是临床上很难把握,因为,脉管太细了。我问过很多老中医,它们都给我背的是脉决,没有人能讲到清楚,包括网上也有人说没有这个脉。《辨脉篇》讲: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这句话就相对好理解了。

脉浮的时候寸关尺的脉都浮而有力,脉沉的时候寸关尺的脉都沉而有力,唯有这个脉在浮沉之间,即在中取的时候,寸关尺上面的脉无力,这个中取无力的脉就是芤脉。如此说来,《脉决》中讲的两边实应该是寸脉和尺脉实,这个话反过来说就是寸脉和尺脉实,唯关脉虚的脉是芤脉或者说寸脉和尺脉都有力,唯关脉无力,这个脉也是芤脉。我们平时讲的右手的关脉主脾胃,主脾胃的脉无力或者说主中焦的脉无力即是芤脉。有人会问:左手的关脉主肝胆,肝胆与正气又没有关系?须知肝胆主疏泄,胃中之气是靠肝胆来疏泄的,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知左右手的关脉无力,寸脉、尺脉都有力,同样也说明这个脉是芤脉。

第3条讲: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本条讲的脉浮而紧实际上讲的是第3条的脉阳浮而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太阳伤寒的脉本来浮紧,这里的浮而紧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浮而紧。现在摸到的关脉不但不紧反而无力,说明这个脉是芤脉。因为,芤脉中取无力,这个无力代表的是脾胃虚弱。现在的关脉无力同样代表的是脾胃虚弱而不得运化,即是本条讲的本虚了。

按之反芤说明这个太阳病已经把胃气伤了,是本虚。《辨脉法》讲,紧主寒,浮紧主表寒。太阳伤寒脉浮主表,脉紧主寒痛;今脉浮芤,浮仍然主表,芤主胃气虚,主正气虚,主本虚。《辨脉法》讲,举指轻按而得之者,谓之浮;今之紧脉是除过摸到的浮脉外,这个脉两端端直且劲而搏指,即较弦脉粗,按之左右弹指,这个就是谓之紧;如果状如弓弦,按之端直且劲谓之弦。

今伤寒其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是本虚了。本虚之人,故当战汗作解。这里的战是颤抖的意思。试看长期不运动的人走一阵山路气喘吁吁的两腿打颤,这个颤就是本条讲的发战。这里的气喘吁吁就是本条讲的本虚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本条讲的发战是正邪交争的时候,正气在表抗邪,后续力量跟不上其人颤抖。由此可见,发战是正邪交争的表现,本虚了是发战的根源。

太阳伤寒的脉本来浮紧,如果现在摸到的这个脉既不浮紧也不芤而是单浮,这个太阳病当以汗出的形式作解而不是战汗作解。《辨脉法》讲:紧主寒痛。今脉单浮而不紧说明这个太阳伤寒只剩热了,其寒已去,即是本条讲的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因为,这个浮而不紧的脉是太阳病的脉,如果头不痛,项不强,不恶寒,说明这个太阳伤寒的正气已经恢复了,阳明之热就会一直往外冲,即是汗出。

综上所述,如果太阳伤寒的脉由原来的浮紧转为浮芤或者说转为芤脉,这个太阳伤寒就会出现战汗;如果这个太阳伤寒的脉由原来的浮紧转浮,说明这个太阳伤寒中的寒已经退了,正气一旦恢复,这个太阳伤寒就会因为汗出而痊愈。

二:如果脉浮而数,按之不芤说明其本不虚,本不虚不存在发战的问题。因为,本虚了才会发战,现在的本不虚,所以,不会出现发战的问题。如果要自解的话,汗出即为自解。因为,脉大而浮数是阳明有热。第186条讲: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辨脉篇》讲,浮为在表,数为有热。今脉大而浮数是阳明有热,阳明有热是胃热,故知其本不虚,脉不芤,其人不会发战。第196条讲:阳明病发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者状者,此以久虚故也。由此可见,阳明有热,太阳病法汗出而解。

三:如果其人不战,不汗出而解者是阳气虚了。《辨脉法》讲:诸脉微则亡阳也。其脉自微说明病人的阳气已经虚了,这里的阳气虚了指的是体内的津液不足了。本条以发汗吐下为例讲了曾经的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是把体内的津液伤了,即本条的以内无津液也。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这就是第58条讲的: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三阳病中都会出现战汗的问题,但战汗作解最多的是柴胡汤证。《太阳病中篇》第149条讲: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振振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少阳病全篇》第230条讲:阳明病,协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第101条讲: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振振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因为,柴胡汤是一个和解汤。从上可见,柴胡汤和的是胃气,解的是表。当胃气和的时候,正气就会直达体表与寒抗争而战,其人必战而汗,即为战汗作解;当正气撵寒邪出表后,其人即不再战,而是汗出而解。《阳明病全篇》第245条讲: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我的看法:汗出太过调胃承气汤调之。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伤寒论.平脉法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