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燕田野 | 禅至诗,诗至禅,且读且静且还原

西燕田野 | 禅至诗,诗至禅,且读且静且还原,第1张

西燕田野

为中国诗人打CALL

点半读诗漫话系列

 

张传海的诗

Zhang Chuan Hai De Shi




7月25日山中听禅

作者 / 张传海

寺院外一群松树听一群蝉在鸣

寺院经堂内一群居士听一位师傅讲经

寺庙屋子上的青瓦听一阵风传动着一炷香的过程

我在细长的经廊中

听风听禅听山的呼吸

佛说

听一地的阳光或一地的阴影

拾去可

拾不去也可

六点半赏析


“寺院外一群松树听一群蝉在鸣”,一群松树,一群,给我感觉这些松树本来可以和一群马一样撒腿奔跑起来的,只是炎炎夏日为了一群蝉纳凉而齐刷刷地停了下来,听经一样听着蝉鸣,用心、谦逊、笃定。

      寺院外的松树已修炼如此,经堂内呢?“一群居士听一位师傅讲经”,宛如一群蝉在巍巍松树的密荫庇护下瞬间安静了下来,师傅讲的经有如煎熬人间的凉风拂面,只要心有归依,再苦再难天都不会塌陷。

“寺庙屋子上的青瓦听一阵风传动着一炷香的过程”,替人类直面风雨的青瓦,听得清每炷香的走向。 “我在细长的经廊中/听风听禅听山的呼吸”,经廊原来也是细长的,何况逼仄的人生路?听!风在呼吸,山在呼吸,风与山之间也在参禅: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参透这些,佛已无处不在,7月25日炎炎夏日开示也随缘:“听一地的阳光或一地的阴影/拾去可/拾不去也可”,阳光与阴影,或交替或同在,投射在心上就有了心跳的声音,是诗人的小小情怀,也是自然的慈悲大爱。


灵台山

作者 / 张传海

暮色,人归

鸟鸣,它叼不住夕阳

钟声

把上山的青石台阶

一节

一节地

敲下了山去

六点半赏析


灵台山是闽西北最具规模的寺庙群,诗人起笔就写到“暮色,人归/鸟鸣,它叼不住夕阳”,不远千里朝拜的俗人,于暮色逼近时不得不返回山外喧嚣,继续日复一日或荤或素的日子;夕阳西下,连飞鸟回巢都有沉重之感:叼不住,故鸣,如哀似颂。静听,每一声都有警觉之心。鸟鸣是自然感应,而寺庙撞击的钟声是人类久远的扪心自问。“把上山的青石台阶/一节/一节地/敲下了山去”,晨钟暮鼓,声声入耳;上山下山,台阶之上,步步生莲。

水   滴

作者 / 张传海

秋风秋水中夹着什么

屋檐和雨滴一夜未歇

它盯酸了檐下那只老旧的水缸

水珠一滴二滴三滴……一连串地

追了下去

让一夜的空满了出来

六点半赏析

         “秋风秋水中夹着什么”,初读有点想借琴歌《秋风词》揣测一下诗心:“……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细读,其实不然。“水珠一滴二滴三滴……一连串地/追了下去/让一夜的空满了出来”,小水滴揣一颗求知童心,对空灵智慧的老旧水缸不分日夜地紧追纠缠,老旧水缸不退不让,小水滴不偏不倚,“让一夜的空满了出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满即是一回事,小水滴与老旧水缸相互修成正果,得以自由与解脱。

       六行小诗,短吧?但诗人见证下由一滴一滴的小水滴连串起来的夜,长吧?失眠数羊早就无聊透了,感恩一夜未歇的屋檐和雨滴、诗人和水缸!


作者 / 张传海

阳光,穿云破雾

他照亮阴湿的暗角,他照腐蚀败叶的林中

阳光,万古长空

他照千里山万里云,他照繁花似锦的春

阳光,他照亮了黑

他照亮了苦与难

阳光,他照亮了亮

他从来都默不作声

六点半赏析

       诗题为佛,诗写四节寸寸皆阳光,是啊,佛就是阳光!他穿云破雾,只为垂怜阴湿与腐败;他放眼千山万水照耀延绵不绝的春天。前两节是一组人间巨人俯瞰的对比,而佛如阳光,没有好坏区别之意,只有慈悲普照之心。

       于是后两节阳光般的佛性得以进一步升华:“他照亮了黑/他照亮了苦与难”,此黑非彼黑,而是苦与难!他拥入怀里,曝光于天下,对待暗沉的苦难和对娇嫩的植物一样进行光合和氧化;“他照亮了亮/他从来都默不作声”,此亮也非彼亮,他默默照亮人间所有光鲜亮丽,让你幸福开心而不争半点功劳。后两节又一次从世俗取舍阳光般普世安宁。

       嗯!记住了,佛与阳光同在!相信有阳光就会有春天!为什么不能像植物一样迎着阳光敞开心扉?


秋日落

作者 / 张传海

秋的傍晚,太阳累了

说要下山

我坐在山道冰冷的石阶上,看秋日落

看一群小蚂蚁

在脚下搬运着落叶和过冬的食物

把脚挪开

蚂蚁们挻着胸抬着头回家

下山,在

城里在人间

在谁的脚下

六点半赏析

       第一节,“秋的傍晚,太阳累了,说要下山”,太阳五十亿岁了,和张诗人一般秋天一样正值中年。坐在可上可下的台阶上歇息时,诗人感觉到了冰冷:相对于太阳“我”有多渺小?有多累?而更小的蚂蚁呢?“在脚下搬运着落叶和过冬的食物”,虽更渺小却并没影响春华秋实后的忙碌。于是诗人怀着同情与肯定,“把脚挪开”,放了小小生灵一条宽广生路;“蚂蚁们挻着胸抬着头回家”,对于过冬它们胸有成竹。

       第二节,“下山,在/城里在人间/在谁的脚下”,诗人推己及蚁,很自然地想到下山后回到城里的人间蚁族的忙碌与艰辛,“在谁的脚下”?路在何方?小诗结束时,诗人已下山,太阳也已下山,整个下山的过程,诗人自己就像一枚秋落日,回眸人间时放射出比迷茫更多的悲悯之光。


书桌上,一只死去的金龟子

作者 / 张传海

秋天了,落下的都在落着

窗是开启的,让风进入室内

那一刻我没留神

一只小金龟子溜达了进来

他艰险地爬行在茫茫的书桌上

他行于《诗经》、翻跃过《圣经》、

跋涉《上下五千年》、《春秋》……

最后他倒在秋天收获的季节.

倒在我的书桌

眼前,一桌的书救不了他

六点半赏析

小时候常从爸爸的菜园子抓来金龟子,用妈妈的缝纫长线绑在金龟子的一条腿上,放风筝一样反复放飞又收回,放飞又收回,与我有缘的金龟子也许不是累死就是绝望死去,岂不罪过!而近朱者赤,溜达在诗人书桌上的金龟子竟然读着古书优雅死去。诗歌前四句是小铺垫:秋,窗是开启的,窗外怎样?窗内怎样?金龟子都已暗示,并且分享着诗人的南山田园之乐与远古书香。只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诗写道:“他艰险地爬行在茫茫的书桌上”,《诗经》、《圣经》、《上下五千年》、《春秋》……这满桌的厚重书籍是诗人一辈子都恐难吃透的经典,更何况只知道吃百姓庄稼的金龟子呢?最后三句,诗人潜意识里与金龟子换位思考,一个“救”字道出了诗人精神粮食的重要性。

碧   湖

作者 / 张传海

从前,流经到碧口

一泻千里的沙溪

慢了下来

它要冷静和思考……

往前,拐了道河湾叫碧湖

水在此回旋净化

然后转身,奔向了大海

把这里称为碧湖的人

聪慧

他懂得——干净

六点半赏析

 碧湖的源头是一泻千里的沙溪?只因它慢了下来,和智者一样经过冷静和思考,再往前,并且转了道弯,顿悟之人于是给这些水赋予了新的生命叫碧湖。“水在此回旋净化/然后转身,奔向了大海”,并不是所有的水都有资格入海流?诗人认为“得经过回旋净化”! “把这里称为碧湖的人/聪慧/他懂得——干净”,碧湖有碧玉之美,上善若水,诗人隐晦在湖水里的洁癖正是善待大海的律己之心。

大佛寺

作者 / 张传海

我不怨那些烧香、跪拜、磕头的香客

我不怨那些烧纸、放炮、燃炷、点灯的善男信女

我不怨他们熏黑大佛的脸、还有寺前院后的梁

我不怨寺里香火的烟屑呛了院落的一花一草

我来这里

不怨什么,只为看一眼

大佛寺的坐像倒了没有

六点半赏析

       大佛寺香火旺盛,而诗人登大佛寺的心态与目的和众香客截然不同,甚至让我惊奇诧异!他起身动笔就接二连三连道了五个“不怨”:前两个不怨香客和善男信女轻内修而重外求的愚昧无知;接着两个不怨他们不环保的朝拜行为因此弄脏了寺院乃至大佛里里外外的干净与庄严;最后重复强调“我来这里/不怨什么,只为看一眼/大佛寺的坐像倒了没有”。

       最后一句值得深深品味,诗人似乎已把整个从物质环境到精神内心的污染压力于深深一瞥中传递给了大佛寺,“只为看一眼/大佛寺的坐像倒了没有”,看似大不韪大不敬,实则是大忧患大慈悲,在被人类贪念与愚昧操纵的大佛傀儡面前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感,诗人期盼佛性纯净的超越。这首大佛寺就像佛前谏言,可谓先破再立,胆大虔诚。


作者 / 张传海

我从虎头山下来

到了牧云山庄,再下来

到了繁华的列东大街

再走下一点就是商业大厦

我想好了,钢脆下到溪流杂草的低畦处

风吹不到

人看不见

六点半赏析

       虎头山、牧云山庄、东列大街、商业大厦,从地势来看无疑是越来越低,贴近城市心脏越来越近,离自然的空灵越来越远,拥挤与繁忙中身体跟上灵魂也越来越难。于是“我想好了,钢(干)脆下到溪流杂草的低畦处”,看似逆着城市人流与文明,低到了溪流杂草的尘埃里,其实是抵达着洁身自好的精神高地。

       “风吹不到/人看不见”,风,不仅是扬尘之自然闲风,还是种种不良之社会风俗,“人看不见”是眼不见为净之豁达与放下。诗题“归”,暗示洗净铅华后的归隐之意吧?


秋风见

作者 / 张传海

一个壮汉,在路边

用力地一掌

树叶纷纷逃离

一个季节被击痛

放下,轻轻地放下

不要提前吵醒了冬天

让树叶

一片

一片

慢慢落下

六点半赏析

壮汉一掌击落大量落叶,落叶纷纷逃离,秋天貌似被动加速进入冬天的光头冬眠状态。“一个季节被击痛”,痛在秋天对落叶的挽留与珍惜,痛在彪形壮汉与轻盈落叶间的悬殊对比。于是诗人看在眼里,感同身受秋风见,请壮汉不要光顾自己强身健体而自私粗鲁地扰乱自然规律,并提高崇尚自然的情商:“放下,轻轻地放下/不要提前吵醒了冬天/让树叶/一片/一片/慢慢落下”。哪怕是树叶,也该寿终就寝,送走落叶是秋风的事情,要用秋风的深情。

作者 / 张传海

1

春且去,沮丧的花

无法在枝头站稳

落,在地上

缤纷成泥的衣裳

只有有传说的香

还在风中

2

伤感

仅是从枝头到根的距离

独枝的尽头

是优美的白

她们手拉着手

一片

一片

一片地从天而降

3

不是结局

只是一个过程

一个生的接头暗号

六点半赏析

1,看得见的花落成泥裳,看不见的花香还在风中,这花儿终究是落了还是没落呢?这种禅悟与“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同题,转化于宏观境界。2,“伤感/仅是从枝头到根的距离”,枝头到根感受着落花的离别之伤;而独枝的尽头“是优美的白/她们手拉着手/一片/一片/一片地从天而降”,独枝潇潇洒洒仿佛仙女散花,已化离别为降生。此处可回炉一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不是结局/只是一个过程/一个生的接头暗号”,结束也是另一个开始,花落与花开犹如我们的生死轮回,你是花一朵,转身勿伤感,听一听、悟一悟花开花落的声音,来生缘的接头暗号,你明白了吗?作为一朵花,只管好好地开,静静地落,开即落,落即开,因果只是时间问题。

山  寺

作者 / 张传海

一钟声是一暮色

挂在檐角的风铃在风中招摇

那时山里的桃花正开

一声经语看透寺庙红墙外

行走江湖的草丛和瓦砾……

木鱼死一般的寂静死死咬着禅师的心

这时寺院里的桃花开得旺盛

心无桃花也无花开谢

六点半赏析

      “一钟声是一暮色/挂在檐角的风铃在风中招摇”,山寺钟鸣昼已昏,风中的风铃是敏感灵动的,它挂在檐角,站得高望得远,山寺景致与关节骨髓都被它检测得一清二楚:桃花开得正妖艳,经语如紧箍咒般教化着“寺庙红墙外行走江湖的草丛和瓦砾”别动猎艳爱美的凡俗之心;山寺木鱼不可能是闲置之器,为什么会“死一般的寂静”?禅师敲木鱼时也心不在焉而只听得到桃花怒放?这一切可不像山寺气息。

       于是,诗人于最后两句力挽狂澜,竟让山寺净土有了回天之力:“这时寺院里的桃花开得旺盛/心无桃花也无花开谢”,只有心生妄念之人才会自作多情甚至滥情!山寺心无桃花,它开与不开,山寺还是山寺。


皈   依

作者 / 张传海

山门被一阵风轻推成两半

一炷香和一碗青油灯烧成不灭的夜

夜里的一念穿墙而出

穿在

一块石上

一颗树上

一粒在土里的种子上

一个、二个、三个人……的心上

一夜的黑在一声声木鱼声中渡过

从土中来又回到土中

从水中来又回到水中

一切

从一简单的手语

一次微笑的眼神中传递

六点半赏析

       读到《皈依》时已逢深夜,微弱虫鸣向暗下来也明亮起来的万物低声诉说着世间美好与寂静,我不知它们分别是谁?它们也不知我在哪里?但我们却几乎相互慈悲为怀。我们就在这样“不灭的夜”里渐入皈依境界:一块石、一棵树、一粒在土里的种子、脑海浮现的远远近近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寂静极致时慈悲无时不有、皈依之念无处不在,一颗心终于“从土中来又回到土中/从水中来又回到水中”。

       世间万物都回到各自本真,心无其心,万物本来一体,“一切/从一简单的手语/一次微笑的眼神中传递”,我想,真正彻底的皈依,大爱传递时甚至无需手语,一次微笑的眼神足矣。


一口井

作者 / 张传海

一个人用一葫芦

在井里打了一葫芦的水走了

一群人用一群葫芦

在井里打了一群葫芦的水也走了

水井里的水渐渐地瘦了

没多久

井里的水又渐渐地丰满起来

井口上的风说“我来我也去”

空中的云说“我去我也来”

山里的小童说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六点半赏析

       从一个人在井里打水,到一群人在井里打水,来来去去多像井边的一次次克隆!这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或者说打水到底服的什么药?

井水冥想沉思中由丰满到瘦弱,又由瘦弱回到丰满,终于悟出打水之人如井口的风:来,也去;如空中的云:去,也来;井水被一次次舀出井底,进一步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且听小童真言:山有多高,水有多深。何不用山的高度去体恤水的深度?那井边打水的人,本身也如一口井吧!葫芦,空了满,满了空,不断舀起的还有打水人与井水的对话。

读诗

漫话





作者简介


西燕田野 | 禅至诗,诗至禅,且读且静且还原,第2张西燕田野 | 禅至诗,诗至禅,且读且静且还原,第3张

张传海,祖籍安徽五河,网名松子,1963年生。“三明诗群”成员,80年代未和友人创办“九个太阳”诗社,作品发表于各地报刊和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前期作品(请点击下方链接)

西燕田野 | 禅至诗,诗至禅,且读且静且还原,第4张

张传海的诗 | 瓜洲古渡(五首)





西燕田野 | 禅至诗,诗至禅,且读且静且还原,第5张

六点半,本名汪云芳。70后,湖北通山人,客居福建。永安诗徒。三明诗群成员。


西燕田野 | 禅至诗,诗至禅,且读且静且还原,第6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西燕田野 | 禅至诗,诗至禅,且读且静且还原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