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第1张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第2张

意园石门洞南侧

意园原址位于北京东城麻线胡同,后门临裱背胡同。最初有据可查的园主是清代宗室、协办大学士敬徵(?-1853),敬徵身后宅园传其子左都副御史恒恩,再传其孙盛昱。盛昱(1850-1899)字伯熙,是清末著名学者,曾经担任国子监祭酒,经常在园中召集文人雅士聚会。

民国时期宅园又归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唐绍仪所有,再转售予清末民初著名的外交官员梁敦彦。梁敦彦(1857-1924)字崧生,广东顺德人,是清政府首次派赴美国留学的一批幼童之一,生活方式西化,又经常在住处接待外宾,曾经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花园做过一定的改造。解放后宅园被政府接管,辟为某单位领导住所。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第3张

意园平面图

1入口大门 2倒座房 3石门洞 4二层洋楼 5正堂 6方亭 7平顶厢房 8拱桥 9轩

意园虽然历经改造,房屋多被翻建,但一直到21世纪初,其空间形态仍基本保持着乾隆初期的原状。整座宅园共分三路,主要的园林景致集中在中路的南部,占地面积仅2亩,是一座典型的小型花园。东路院落中也点缀了一些花木山石,西路在民国时期添建了一座西式的圆形穹顶建筑作为舞厅使用,也可在此唱戏、开堂会。

中路花园的大门位于西南角,对街有大八字影壁。门屋共三间,北面接间一卷悬山抱厦,内侧左右植有两株银杏,树干粗壮,枝叶茂盛,在檐前形成浓荫。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第4张

意园石门洞北侧

入门可见正北方有一座石门,上刻石额“春谷”二字,门柱里外两侧各有一副对联,外侧联曰:“泉淙涧底琴音写,峰倚天边画景收”,内侧联曰:“松老龙鳞皆合抱,山连螺黛自回环”。这两联的句子都出自乾隆帝的御制诗,前者乾隆七年(1742年)作于蓟县盘山行宫,题目为《天成寺抚观乾隆七年游盘山记》,后者同年作于京郊丫髻山行宫,诗题为《写雾轩叠旧韵》。匾额和对联均为乾隆帝御书,内侧石上另雕有“乾隆御笔”篆章一枚。这对石柱应该是清代皇家园林的旧物,民国时期被盗运至此,重新组装为石洞小景。门洞两侧均为青石假山,犬牙交错,往北可见一块大型湖石耸立于花丛树下,好像一幅国画小品。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第5张

正堂

园北侧为正堂,名为怀荩堂,前后两卷三间硬山卷棚建筑,两侧与游廊相接。东西分别建有耳房,彼此位置略微错开,并不对称。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第6张

二层洋楼

西厢位置为一座二层五开间的砖砌楼房,名为“清风楼”,造型简洁,开有大面积玻璃窗,属于民国时期的“洋楼”式样。楼下三间室内连通成一大厅,南侧辟为楼梯间,楼上有卧室、盥洗室之设,颇有现代气息。楼前设平顶游廊,廊顶加铁栏杆,成为二楼的阳台,站在这里可俯瞰全园风光。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第7张

石台敞轩(友人提供)

从正堂东侧廊子折而向南,沿着爬山游廊可登上一座石台。台以虎皮石砌成,上建一敞轩,屋顶采用两卷悬山形式,阶前山石嶙峋。游廊再往南,与一座平顶厢房相连。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第8张

小桥与方亭

园中央叠有青石假山,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南廊墙下,从山下拱洞中流出一弯溪流,向北汇成小池,溪上横跨小桥。桥的东南侧建了一座方亭,翼然独立,与台前的两块湖石和一株老树相伴。院中种有古槐、古柏、丁香,山石之间则覆盖着绿色的爬藤。

这是一座以四合院为基础,再加以变化的小型园林,其经营手法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曾有这样的评价:“东单裱褙胡同盛伯希之意园,亦精雅可喜。”

全园形态接近正方,尺度是24×21米,面积仅500平方米左右,不足一亩。正因为面积小,空间有限,此园的建筑大多规模不大,假山和水池的尺度也都很小。如正堂仅有三间,且每间面宽不过一丈(合3.20米),主要点景的亭轩也都只有一间,即便是后来改建的二层洋楼,前面也用一段游廊作为过渡,避免过大的建筑体量对空间产生压迫感。为了在有限的规模中尽量营造出丰富的景致效果,此园主要通过景色层次划分、三维高差变化以及细节处理来达到目的,使得方整的院落丝毫没有呆板之感;同时其经营手法很有节制,往往点到为止,没有作过多的堆砌。

园中景色划分,主要依靠山石、游廊、围墙和花木。整个院落全以游廊围合,看似正方,却有高低变化,成为有机的串联要素。廊下多设坐凳,亲切宜人。其中正堂东西耳房前均用游廊隔出一方小天井,在大门处南望,在西耳房前面就有石门洞、湖石小品、游廊、灌木,形成了好几个景观层次,使得咫尺之间表现出“庭院深深”的效果。同样从正堂廊下南望,水池、假山、树丛、小桥,加上倒座房北廊墙上原有的漏窗,也构成别致的观景角度和丰富的层次。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第9张

假山

假山并无主峰,主要展示的是一种脉络相连、高低有致的群体效果。山从西厢楼下,绕过石门,形成池岸,又折而向南,沿土坡在南廊墙下铺展,其间几乎全用青石叠置,或挑或卧,或壁立或斜置,局部又构成若干小山洞,加上藤蔓枝叶的配合,宛然是一处小小的山林缩影。

水池并不深,底部用水泥铺过,这也是民国时期常见的改造方式。池的面积很小,形态狭长,与山石紧密相依,倒影扶疏,别有意趣。溪上小桥长仅3.5米,宽1米,尺度合宜,溪流自一拱洞出,穿过桥洞,流入另一拱洞,似有连绵之意。毕竟因为用地逼仄,所以水池面对正堂的一边的栏杆即处理成一条直线,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过渡手法。

园中在池边和土坡一侧都砌筑了低矮而平直的砖石栏杆,当为民国时期所增建,可充作坐凳。洋楼的室内楼梯也采用西式的木栏杆,表明主人的欣赏趣味。但从总体上说,民国时期的改造还是充分尊重了传统,除了洋楼本身的体量略显封闭之外,其余更动的地方并无太多不和谐之处,因此尽管此园经过一定的修改,但仍然保持着古典园林的韵味。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第10张

意园古树

园中古树不下四五株。其中位于大门北侧、石门洞南侧的两棵高大的银杏最有气势,也见证了此园悠久的历史。院中另有古槐和古柏各一,山石之间则辅以丁香和爬藤,花木不多,却可略见繁茂之象。

2004年所在地段修建《人民日报》社办公大楼,有关部门决定将此园拆迁至东四大街五条胡同重建。很多专家呼吁原地保留这座珍贵的小园,却未能挽回。当年4月22日,我经过多方联系,终于在彻底被毁的前一天被允许入园考察,但言明不得拍照。于是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草草测绘了平面图,另将相机藏在怀里,像间谍似的偷偷拍了几十张,总算留下一点资料。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第11张

意园拆迁景象(友人提供)

随后的拆迁非常简单粗暴,建筑和假山、小桥都一砸了之,古树被伐,即便真的能在异地重建,也必然变成面目全非的假古董,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燕京名园 | 精雅可喜的北京意园,毁失于十八年前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