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县乡土史地》所述赤峰之民俗

《赤峰县乡土史地》所述赤峰之民俗,第1张

      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之洞主持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在历史、地理、常识各科中规定了开展乡土教育的内容。要求小学历史“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诸名流令人敬师叹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小学地理“尤当先讲乡土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光绪三十一年(1905),负责教科书编纂工作的京师编书局按《奏定学堂章程》编订了《乡土志例目》,作为全国编纂乡土史地教材的指导方案。该《例目》由学部下发各省学务处,并要求转各属县遵照执行,全国各地掀起了编纂乡土志和乡土教科书的热潮。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虽然对学制多次进行改革,但依然重视乡土史地教育工作。1930年10月,热河省政府教育厅遵照教育部催办各省编写乡土史地教材的饬令,转令各县教育局迅速搜集关于史地沿革、风俗习惯、词曲歌谣、以及讲学名家、教育情形、特别出产、交通状况等项造册呈厅,以凭编辑《热河乡土史地》为小学史地补充教材。各县接令后陆续呈报,其中赤峰县教育局编写的《赤峰县乡土史地》调查资料于1931年3月18日呈报到厅。该调查资料基本按《乡土志例目》和热河省教育厅的要求编写,内容分史地沿革、古今人物、风俗习惯、词曲歌谣、教育情形、特别出产、交通状况等七个部分。其中“风俗习惯”这部分内容较为详实,文辞简约优美,叙事生动形象,是一篇难得的乡土文献,记录如下,与乡人共享。标题和注释为笔者所加,以便阅读。

                     赤峰民风概说

    赤峰风俗朴质,人民务正业,戒游惰,习于勤俭,无淫逸奢靡之习。民情淳厚,畏罪远邪,接物以诚,不喜巧说繁文,处事能忍让,有所争则由父老为之调息,以涉讼为大戒,故讼狱甚稀。士质直少文,鲜通儒硕彦,然敦品诣,尚狷介,重厚多,君子拙于趋附,故数百年无显达者。然或一命偶膺,也无以墨败者。近年学术昌明,莘莘学子多喜竞新,智希上进,负笈游学者众,亦皆衣服朴素,矻矻力学,无沾染恶习者,是可嘉也。

【注释】
敦品诣:敦,厚重;品诣,品行。
狷介:正直

                          商贾

      商贾昔多晋人,敦信义,重然诺,故迄今犹有三晋之遗风,财物相交虽巨万,惟以片语要约,无契券无中保,及期而偿,毫厘不爽。苟一失信,人皆相戒,无与交易,园圚中无立足地也。


【注释】
园圚:圚,读hui,市外门也。园圚,即市场。

《赤峰县乡土史地》所述赤峰之民俗,Image,第2张

   原赤峰头道街尚未拆除的晋商四合院

                         工人

     工人习勤耐苦,昼夜劬劳,冬日往往夜漏三鼓始休,乃墨守成规不求精美,故土产之羽毛齿革,原料丰美,徒以制作不精,难获善价,惜哉。

【注释】
工人:即手工业者。
劬劳:劬,读qu,劳苦、劳累。《诗经·小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名阀

     邑名阀无几,然颇有累叶,以清门称者,大都儒素之家,世笃仁厚,门庭肃穆,故为乡里所矜式。若行为卑污,一时虽雄于资,舆论多鄙之。至先世操业虽贱,而后裔能振拨励修,勉为善士,人亦不薄之,盖不忌人为善也。

【注释】
累叶:硕果累累,寓意家世兴旺。
矜式:尊重,被模仿。

                         妇女

     妇女习勤俭,戒奢逸。荆钗裙布不尚华饰,家虽富女红中馈之事,多躬亲之,所蓄仆御,但供炊爨,司浣濯而已。女子尤重贞洁,年及笄,足不出中门,一许字于人,则死生以之,即嫁而寡,率安命守志,以再醮为耻。近年女子渐知不学为耻,肆业女校者踵相接,而风会所趋,竞尚天足,闺阁中不待劝而相率解放,社会进步之速,可见一斑。

【注释】
妇女:本节指富家女。
炊爨:爨,音cuan,烧火做饭。
再醮:音zàijiào ,再次结婚。古代男女婚嫁时,父母为他们举行酌酒祭神的仪式叫“醮”。

《赤峰县乡土史地》所述赤峰之民俗,Image,第3张

      民国时期赤峰境内正在打水的妇女

                       乡村农民

      乡村农民,其先世多自山左移植而来,盖齐鲁之人坚忍耐苦,远非各省所及。自乾嘉以来纷纷扶老携幼,挽独轮车,不惮险远跋涉数千里,北适朔漠,披草莱斩荆棘,从事垦荒,以蓄田庐而长子孙焉。今之阡陌纵横,庐舍相望,皆东人胼手胝足,经营之力也。故其后裔,世以力田为务,崇尚勤俭,犹有齐鲁之遗风焉。乡民古朴,行道之人望门投止,主人无弗纳者,虽不相识,亦必具食款之,初不索值,故素封之家恒终岁为东道主。农作之时招佃耕耘,朝而来暮而去,偶值霪雨疾病,则食宿于主人,虽经旬淹留,无下令逐客者。恤惸独济贫乏,尤比户皆然,风俗淳厚非他处所能及也。地多山谷,邻封盗贼,往往窜入,居民竞谋自卫。小康之家子弟皆喜驰马,习射击,出则作戎装,跨马荷枪往来山野。居则筑土堡,修炮垒,寇至则登墉以守,然勇于杀贼而怯于私斗,盖父诲其子,兄勉其弟,务使皆为良善,不以好勇斗狠为武也。

【注释】

素封: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史记·货殖列传》:“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唐代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注之:“言不仕之人自有田园收养之给,其利比于封君,故曰'素封’也。”

惸独:惸,音qiong,孤单。

《赤峰县乡土史地》所述赤峰之民俗,Image,第4张

            民国林西县城外的村落

                       田家妇女

      田家妇女,其操作不亚于男子,男子从事畎亩。其摘豆、拔草、砻谷、磨麦暨禾登场所需萁帚,皆妇女为之。农忙之际,日炊饭以饷耕者,饭毕哺婴、饲豕、缝纫、浣濯,终日劳劳无停趾,乱头粗服不事修饰,食惟脱粟而已。妇女皆能乘骑,出则左抱乳婴,右控衔勒,上下峻坂,毫无惧色,内陆男子弗如也。

【注释】

畎亩:畎,音quan,鸡犬相鸣之乡野。

峻坂:陡坡。

                         居民

      居民爱团体重公益,商有商会,工有同业会,农有青苗会、乡约会、联庄会种种结社,其建筑堤防、河渠、津梁、道路,或醵资以供其费,或抽丁以服其役,民莫不从之。其在乡则出之农,在城则出之商,凡众之所利莫或违者,故有一不违众,百不从一之谚。苟能因其习而利导之,诚自治之权舆也。

【注释】

醵:音ju,集资。

权舆:起点,基础。

诚自治之权舆:民国时期,国家权力对于地方社会控制力相对弱小,有学者倡导居民自治或团体自我管理。

                       右旗蒙人

      右旗蒙人久与汉人杂处,渐与同化,惟门首多悬布为额,上书梵语。庭中植风竿缀布旗,若酒帘状。又有秋千架置索悬板,女子多工秋千之戏,每当风日清和,辄见红装女子握索悬板,飞腾上下而游戏焉。蒙俗佞佛,室中供奉诸佛,皆范铜为之,而涂以金。凡疾病婚丧辄延喇嘛唪经。喇嘛有能种痘者,以纸捻裹痘浆纳鼻孔,亦有刺臂种者。蒙人阶级之制綦严,凡蒙古王公旗下所属无贱贵,悉为其奴。见王则跪拜,王所命,则奉之维谨,有犯则鞭笞之,虽死无恤。其贵族皆有世奴,如王者。

【注释】

右旗,即翁牛特右翼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昭乌达盟翁牛特部分为左右两旗。翁牛特右翼旗,牧地在热河围场东北,西路嘎河和英金河流域,约今赤峰市红山区全部、松山区大部及河北围场县部分地区。

《赤峰县乡土史地》所述赤峰之民俗,Image,第5张

               蒙汉生活习俗的交融

                    左旗游牧蒙人

      左旗游牧蒙人,视水草为转移,风俗与汉人迥异,居次张幕为穹庐,籍皮为茵如,垒牛粪燃之以代薪,衣则羊裘毳(音:cui)冠,无冬夏皆束带,腰间配系刀箸烟具之属。妇人做高髻,出则蒙以红巾,喜涂脂泽。食惟糜粥炒糒,以寒水解之,割牛羊肉炙于火内掬而啖之。妇女榨取牛乳以铜鼎煮之,制为乳油、酥饼、湩酪之属。儿童皆能牧牛马,千百成群以二三人牧之已足。妇女也能骑马乘驼驰骤平原,日数百里,与男子无异。蒙人重畜牧,相见先问牛马无恙,次及父母,亦汉人问岁之丰歉,无足怪也。蒙人工驰骤,习射猎,以长绳系铜球,上锐而下丰,名曰曼菁噶。数步之内飞掷走兔,无不中者。蒙王秋日围猎,大集骑士,纷纷以千百辈肩枪腰弓矢,牵犬臂鹰,驰猎平原,猎罢各献所获,视其多寡以赉之。汉人游历蒙古者,须先学其语,至幕外作胡语,则主人出而延之入,否则胡犬性猛猘,往往毁裳啮履,虽哀呼弗之顾也。相见必以物馈赠,主人则喜而款之,物虽少无男妇必遍给之,若有向隅者则怒其无礼矣。帐幕狭窄,外客至亦杂居其中,且供其饮食,故宾至如归,民俗淳厚非汉人所能及也。

【注释】

左旗:即翁牛特左翼旗,牧地介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之间,约今翁牛特旗地区。

糒:音bei,粮米。

湩:音dòng,乳汁。

曼菁噶:蒙古族狩猎工具,亦名布鲁。

猘:音zhì,(犬)凶猛。

《赤峰县乡土史地》所述赤峰之民俗,Image,第6张

                 草原上的牧民生活

                          回民

     回民虽在境内甚久,无与汉蒙通婚者,因回教礼拜仪式与佛教迥殊,故畛域划然。且回民在城必聚居一街,在乡必聚居一村,婚丧诸礼必以阿訇主持之,故团体甚固。至于不食豕肉,虽妇孺也持之甚坚,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是以清真家庭之庖厨,别有风味。回民不事耕稼,惟以贩马屠羊为业,贫家多蓄养家禽,以资糊口。回民摊肆多设木牌,上绘壶盏瓶弁之属,居宅有回文横联题于门楣,天方教用太阴年,以月行十二,周天三百五十四日成岁,除夜必早起诵祷,夜深则互相高呼,以警醒之,亦暮鼓晨钟之意。凡回民有行乞者,及门呼赛瓦卜,无不与之食者。死则寺中公葬之,其待遇同种可谓厚矣。

【注释】

畛域:畛,音zhěn ,田间小路。畛域,即范围、界限,一般指乡土地域。

天方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明代称阿拉伯为天方﹐伊斯兰教创于阿拉伯﹐故名。

《赤峰县乡土史地》所述赤峰之民俗,Image,第7张

                赤峰清真北大寺

      以上即1931年《赤峰县乡土史地》调查资料中有关乡俗民风的内容。《赤峰县乡土史地》是为编写乡土教材呈送的材料,但编写体例上带有旧方志的色彩,而且当时像这样的调查资料也确实被编写地方史志所用,孙廷弼1933年纂修《赤峰县志略》时,在“人情风俗”一节就摘编了上文。专家学者们对诸如此类的乡土志或乡土史地调查资料的界定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教材,有的认为即有教材的功能,也是地方志的一种。但乡土志和乡土调查材料主要是教育系统组织编写,以教育为目的,以乡土教育为核心,这是毋庸置疑的。清末民初以来,时局动荡,新旧交替,社会生活中弥漫着去国怀乡的思绪,乡土教育不仅是对乡土社会的怀念,还寄托着统治者以乡土文化的根基保守传统、重聚民心的期望。因此,乡土教育也从来不是偏居一隅的教育,由家而乡、由乡而国、不知爱乡、何以爱国始终是乡土教育一以贯之的情怀,乡土教育一直和家国天下的宏大主题联系在一起。

      乡土是悠长而温暖的,我们今天重温《赤峰乡土史地》,依然感到亲切而熟悉,因为我们植根于这样的乡土社会,我们不可能割裂传统,我们依然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现代化的乡愁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广泛弥漫,乡土中有许多生活的氤氲、有许多人生的意味在其中,如何在传统中走向现代,如何消解乡愁仍然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我们不仅要认识历史文化的传统,我们更要反思传统、超越传统,拨开历史的迷雾,追寻时代的精神,探索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赤峰县乡土史地》所述赤峰之民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