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辈子的修行,第1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钢琴家翔演奏的

勃拉姆斯钢琴作品选》,

体会艺术的修行。

艺术是一辈子的修行,图片,第2张

艺术是一辈子的修行

文/邹翔

上世纪90年代我还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读书,那是古典CD唱片最为盛行的年代。每个月我从父母给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抠出的零花钱,能购买一张进口正版CD,售价为120元,这在当时着实是一笔不菲的开销。经济能力虽有限,但乐趣却来自于在音乐学院边上唱片店里流连忘返,在诸多音乐家诠释的版本中艰难挑出自己的每月之选。对于忍痛割舍的唱片耿耿于怀,对于捧回家的唱片爱不释手。

唱片是全面展示钢琴家技术水准、音乐修养和艺术造诣的个人宣言。音乐表演被记录和留存,穿透时间而进入历史。唱片诞生之后的口碑、命运各有不同,这已不在艺术家掌控之中。不同于现场音乐会,钢琴家无需引导、激发甚至在潜意识里讨好听众,而是更多地忠于作曲家,忠于作品,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不切实际地希望唱片中的表演适当脱离时代和自我个体的影响,从而接近某种程度的客观和永恒,它当然是一种艺术观念范畴的理想。

我为国家大剧院唱片公司录制的勃拉姆斯钢琴作品专辑包含两部代表作。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是对于古典主义传统无比尊重和无所畏惧的双重宣言。这部作品既是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对他的前辈和精神指引人贝多芬的崇高致敬,也标志着作曲家个人风格的骤然成熟。勃拉姆斯将饱满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注入严谨的古典曲式架构,同时展示出深思熟虑的原创性。作为德奥音乐的代表作,作曲家通过运用节制的音乐素材和节奏型、富有逻辑层次的和声进行和段落句型结构,在音乐中贯彻旺盛的意志、澎湃的内心和博大的情怀。

长约40分钟的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原计划两天录制完成,然而第一天便顺利得令人感恩。每个乐章我都完整地演奏了数遍,尽量不做片段和段落式的补录,以保证演奏具有足够的真诚和自然。在长达五个小时的录制时间里,我的精神意志始终焕发,仿佛是音乐会舞台表演状态的延续和定格,居然出神到连一口水都没有喝。在国家大剧院宽敞的录音棚里,我与作曲家进行超越时空的神交对话,探寻音乐的本真,也回归自己的内心。



艺术是一辈子的修行,图片,第3张

唱片中的另一部作品《六首钢琴小品作品118号》则完全放弃了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大型作品的写作思路,进入一种更为精致、自由而个体化的创作构想,勃拉姆斯继续挖掘浪漫主义时期“性格小品”的音乐特征,并构建出复杂内敛的情感层次。第二首《A大调间奏曲》是我挚爱的作品。作曲家将温柔和苦涩的情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并升华出开阔深邃的情怀。第四首间奏曲突破了传统意义的音乐形象表达,扑朔迷离的调性处理折射出深层的心理漩涡。第六首间奏曲作为终曲,具有更为不可归纳的情感特征和哲学意味。这样的音乐已放下人间的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不追求明确的情感表达,而是内化为自己与自己的相处和对话,中段的波澜也仅仅是对于昔日热情的送别和缅怀而已。这六首小品宛如作曲家的心灵密盒,将那些不忍触碰的过往与逝去封存,再也不被打开。

勃拉姆斯的音乐气质是奇妙的矛盾混合体,内向而热情、深沉而狂放、自律而肆虐。我与这两部杰作的相知相识都在十年以上,期间经历数次轮回般的学习、表演和思考。有时候刻意不在钢琴上作过多牵涉肌肉的练习,而是通过冥想让作品继续在内心弥漫成长,这个蜕变过程抽象而神奇。当然,音乐表演中必不可少的手指技巧训练,依然是让音乐驰骋的翅膀。

我从四岁开始弹琴,专注于此至今已近40年。音乐早已成为个人信仰,而练琴则是与信仰沟通的每日仪式。完成一场音乐会或一张唱片所带来的兴奋和成就感之后,伴随的是无穷尽的遗憾。艺术永远不可能完美,即便一辈子是不断接近彼岸而没有终点的修行,也足以令人憧憬和振奋。

探寻原作的结构魅力

文/张可驹(乐评人)

邹翔一度成为话题人物,因为他在现场环境里,一场就弹完了当代古典音乐先锋派作曲家利盖蒂难到可怕的练习曲。这样一来,当邹翔选择灌录勃拉姆斯的《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号以及晚期小品中的作品118号时,就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印象。

将这些作品弹好,对钢琴家的技巧也有不同层面的要求,但最终人们用以衡量演奏者的,基本上完完全全就是他的修养和音乐表现。邹翔最终所表现的勃拉姆斯风格,让我相当佩服。钢琴家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又让这样的特质为原作的风格服务。他运用自己卓越的手指技巧尤其是高度的手指独立性,来刻画勃拉姆斯作品独树一帜的复杂结构。

艺术是一辈子的修行,图片,第4张

唱片封面选用国家大剧院院藏洪凌油画作品《四季交响》


巴赫的复调思维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已经无需赘述。在浪漫主义时代,肖邦、舒曼、勃拉姆斯都受到了极深的影响,表现形式却各有不同。《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与晚期小品118号,可以说是代表了勃拉姆斯钢琴上的复调思维的两极:那首奏鸣曲是他最重要的早期杰作之一,作品118号则是晚期杰作的代表。在奏鸣曲中,勃拉姆斯高度依赖复调的语言,他不追求华丽的音响表现,而是以声部的叠加构筑音乐的分量。而晚期小品中,复调构思的运用已成为高度综合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分,有时是“润物细无声”。邹翔的演奏以手指独立性为基础,其真正的着眼点,却是以不同的思路表现原作的不同风格。在《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中,他有意将速度放慢些,却不是刻意地拖,而是将整体的线条放宽,气息放长。与此同时,钢琴家清晰勾勒声部的多线并行,继而通过均匀的力度控制与收放自如的指力,将声部并置所产生的独特张力充分表现出来。

该作品高度戏剧化的风格,使不少演奏者选择以速度的推进呼应音乐的戏剧性,同时令结构显得紧凑。邹翔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放宽横向的音乐线条的紧张度,同时以纵向的声部张力与之平衡。这种高度立体性的处理,有突破传统之处,却毫无刻意搞怪的弊端,因为钢琴家的诠释构思,是完全依照原作纵、横的结构脉络进行设计和表现的。同时,邹翔演奏的音量甚为充实,音响风格纯正而简洁,推高力度之时,从无音色粗糙的瑕疵。到了晚期小品118号中,钢琴家仍旧以捕捉复调的经纬为演绎重心,但正如此时勃拉姆斯对复调的构思本身已经有所改变,邹翔的演奏也追求那种综合性。他完全不再放长气息,相反,在每一首短曲的小格局里面,常常追求在线条、节奏与音响之中同时贯穿非常浓密的表情。演奏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应该是钢琴家的节奏表现。

勃拉姆斯在这套作品一系列的短小乐章中集合了多种风格。邹翔将其一一刻画之时,对不同乐章的节奏感有敏锐的关照。这样的节奏感,对于表现勃拉姆斯的晚期小品(或者说任何浪漫派的特性小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艺术是一辈子的修行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