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gh氏病,第1张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sub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myelopathy, SNE)或称leigh氏病,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见于婴幼儿。多变的临床表现以及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使其诊断相当困难,磁共振的使用大大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

1951年,leigh报告1例男婴在患病后6周死去。临床表现为嗜睡、失明、耳聋及四肢痉挛。神经病理显示从丘脑到桥脑、下橄揽体及脊髓后索呈双侧对称性、局限性、亚急性坏死病变。病理特点与wernicke氏脑病相似,不同之处是乳头体极少受损。此后,各地报告的这种坏死性脑病己超过100例,并称这种病为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SNE)或leigh氏病。现认为SNE是一种线粒体脑肌病,它是一组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氧化代谢紊乱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骨骼肌及脑组织受损显著。

【发病机理】

一般认为SNE发病与丙酮酸脱氢酶系(pdhc)缺乏有关。而维生素B1在体内的生理形式焦磷酸硫胺,是pdhc的辅酶。当维生素B1缺乏时,pdhc生成发生障碍,使丙酮酸和乳酸堆积,神经系统不能充分获得能量而受损。与脑型脚气病可能是同类疾病,只是前者是先天性,后者继发于维生素B1缺乏。

SNE的病灶常见于灰质并呈对称性分布,以脑干的变化最为显著,许多症状均是由脑干损害,特别是核性损害引起的。montpetit(1971年)总结所发表的尸检资料并分析了SNE主要病灶的分布情况:脑干(98%),脊髓(74%),基底节(65%),黑质(63%),小脑(58%)和乳头体(16%)。大脑灰白质受累及脑室扩大均有报告。SNE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分布情况及组织学特征均与Wernicke氏脑病相似,不同点是SNE的病灶分布更广,如纹状体也常受损,而乳头体很少受累。显微镜下可见海绵状变性(spongiform degeneration )、坏死、血管增生及神经胶质增生。SNE与Wernnike氏病的鉴别是后者黑质受损率低,而乳头体受损率高。

【临床表现】

SNE多见于婴幼儿,成人病例极为罕见。SNE常呈亚急性,部分病人疾病呈间歇性进展,其病程较长。往往在非特异感染后神经系统症状恶化。部分病人仅为一过性。

SNE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岁内患儿常丧失已获得的运动功能,例如不能控制头的运动、肌张力减退、吸吮力弱、厌食和呕吐、易激惹、持续哭闹、癫痫大发作及肌阵挛。两岁以内患儿常有走路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及吞咽障碍、智力倒退、强直性痉挛、肢体运动异常如舞蹈样动作、眼外肌麻痹、眼震及注视障碍。约3/4病人常有特征性的发作性过度换气及发作性窒息等呼吸运动障碍,尤其多见于疾病后期。周围神经受损也有报告。大多数病人死于发病后半年或稍长时期,少数病人可有自发性缓解。死因多为呼吸衰竭。按临床症状可将病人分为两组,一组以新生儿为主,表现以酸中毒、严重的发育迟滞为特点,其存活时间较短;另一组以共济失调脑病为特征,表现为肌张力减退、共济运动失调、眼球活动障碍,常伴周围神经病,其发育缓慢。

【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正常。约1/3病人的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脑脊液及血中乳酸及丙酮酸常升高,乳酸血症常有发生。脑电图记录在各导联常出现非特异性慢波。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缺乏,有些病人cox活性只有正常人的15%~25%。

CT动态观察所显示的病灶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疾病早期,基底节低密度区的四周呈轻度增强效应。继而病灶渐缩小、边缘渐清晰。疾病后期可见皮质萎缩。除个别病人外,实际上所有的报告均未发现增强效应及占位效应。

MRI显示脑室周围白质、胼胝体、延髓及黑质等处的病灶,纹状体特别是壳核受累一直被认为是本病特征性影像所见。MRI可以比CT更早地显示病灶而有利于临床诊断。

【诊断】

SNE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一些作者认为特征性CT或MRI的发现,如果能够与适当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合在一起,对SNE的临床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鉴别诊断】

1.
Wernicke氏脑病:其黑质受损率低(5% ),而乳头体受损率高(96%),恰与SNE相反。

2.
Wilson氏病、CO中毒、纹状体黑质变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变性等病:这些病变罕有脑干受损的征候,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并不难以鉴别。

3.
双侧纹状体坏死:为一种婴幼儿的家族性疾病,临床表现有肌张力障碍、视力丧失等。另一组称为MELAS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有线粒体脑肌病及乳酸血症等,它们被认为是SNE的变异型。

目前尚无对SNE的有效治疗。大剂量的维生素B1及其衍生物可以使部分病人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继续用药病情仍会发展。

leigh氏病,图片,第2张

leigh氏病,图片,第3张

leigh氏病,图片,第4张

leigh氏病,图片,第5张

leigh氏病,图片,第6张

leigh氏病,图片,第7张

leigh氏病,图片,第8张

leigh氏病,图片,第9张

leigh氏病,图片,第10张

leigh氏病,图片,第11张

leigh氏病,图片,第12张

leigh氏病,图片,第13张

leigh氏病,图片,第14张

leigh氏病,图片,第15张

leigh氏病,图片,第16张

leigh氏病,图片,第17张leigh氏病,图片,第18张

16岁,男孩。

7岁时,双眼视力下降,双侧眼睑下垂。从那时起,患者的认知功能,语言,活动等逐渐减退。10岁时第一次就医,当时发现患者舞蹈样运动障碍,上肢偶尔可以看到肌阵挛抽搐,运动徐缓,共济失调步态,构音障碍。另外还注意到患者注意力分散,短期-长期记忆力下降。

进行了头MRI,图一A到D。

听觉诱发电位提示双侧中枢性传导障碍。EMG和EEG正常。CSF丙氨酸升高(41umol/l,正常10-38),乳酸升高(2231umol/l,正常800-2100)。

13岁时,患者睡眠中突发全身痉挛发作,神经系统恶化,逐渐进展为没有意识。查体发现凝视麻痹,左下面部瘫痪,构音障碍,左侧轻偏瘫,左侧肢体震颤共济失调,双上肢肌阵挛,坐位不稳,如果没有帮助不能站立。MRI如图一 E和F。眼底检查发现双侧颞部视乳头苍白,双侧视力5/10。视网膜电流图正常,视诱发电位提示双侧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血清乳酸正常,丙酮酸和丙氨酸增高。左侧轻偏瘫逐渐好转,应用卡马西平后肌阵挛发作停止。进行了肌肉活检。

14岁时,发现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肢体、躯干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四肢肌阵挛。EEG提示弥漫性慢波,额叶癫痫波。

15岁时,EKG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

16岁时,再次癫痫发作,意识进一步损害。头颅MRI提示右侧颞叶和岛叶长T2信号。

患者38岁时,患者的母亲开始出现偏头痛。其母亲眼底检查发现双侧视乳头萎缩,没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脑MRI正常。

患者妹妹6岁,生长发育正常,查体发现她的左侧反射活跃,EEG提示弥漫慢波。

leigh氏病,图片,第19张

答案:Leigh-MELAS overlap syndrome(Leigh-MELAS重叠综合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leigh氏病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