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百练:“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

论述百练:“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第1张

材料一: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含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摩仿说支配下的再理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摩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摹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以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巡视中国山水文学的画廊,或借山水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感,或因山水而领悟禅机,亦或假山水以讽刺时政,一幅幅生动的山水文学画面,千姿百态,无非因境抒发,情景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的自然物象;重视情,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艺术创作也正需要这主客双方的交互作用。对于山水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怀,文学中的山水成份不断增加,由只言片语的写景发展到独立的山水,以至产生了大篇幅的山水游记,山水文学的涓涓细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海。(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材料二: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与赠别、相思、旅游、田园等各种题材结合在一起,内容和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早期那种为体道而写的山水诗逐渐减少,但是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特别是在孟浩然、王维、常建、柳宗元等诗人的作品中,影响最为明显。王维有些诗强调自己的心性之空与空寂之境的暗合。这种心性的空与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或者可以说,正是诗人面对深山景物的“静照”和“坐忘”,使他悟出了禅心的安定,以及与空潭的合而为一。所以,王维体悟的性空或心空,实际上还是在静照忘求的精神状态中体会到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山水诗这种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在盛唐的山水诗里看得最清楚。盛唐山水诗向来被视为意境美的典范之作,就是因为其意境具有清朗空静的特色。空静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意境富有象外之趣的基本特征。所以有不少学者从山水诗的时空意识来探讨意境的形成,也有不少人从禅的境界去探讨。现在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内心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盛唐山水诗只是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种空静而已。人类的本性是亲近自然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而在山水诗里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因此,了解中国山水诗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山水诗中所含哲学意趣的理解,把握中国山水诗追求清朗空静的意境的原因,而且可以从这一个特殊角度了解中国人文精种的特质,对我们今天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改变生存环境也很有意义。(摘编自葛晓音《澄澈诗心中的大自然——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追求》)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情景交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天人合一”思想,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B. 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根本区别是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出来,还是仅作样貌摩仿。C. 中国人重视心与物的交互作用,既能从山水中悟得禅机,也能够借用山水表达现实感受。D. 盛唐山水诗人首创以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营造清朗空静意境,彰显了中国人文精神特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山水诗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虽然论述方式不同,但是核心观点一致。B. 西方古典美学深受摩仿说理论影响,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导致山水文学落后于中国。C. 山水诗人抒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创造了典范的意境美,有助于我们提升文明素质,追求清朗的人文精神。D. 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又是对自然环境的超越,这一理念仍可为当代文学创作借鉴。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 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B. 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C. 刘鳃《文心雕龙·物色篇》:“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D. 王国维《夕堂永日绪论》:“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4. 文中关于“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论述为当下中国和西方其他艺术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哪些借鉴。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概括。5. 山水文学在唐代发展纯熟,唐代山水诗人在创作中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 D “盛唐山水诗人首创以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营造清朗空静意境”错。2. B “导致山水文学落后于中国”错。3. D A.“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歌表达作者的情绪感受,与画作的的景物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艺术境界,可支撑观点。B.“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强调情与景的不可分割,融合统一,可支撑观点。 C.“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说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强调情与景的一体性,,可支撑观点。D.“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意思是说写景是抒发情感的基础,不能支撑观点。4. (1)“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是中国山水文学之达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2)与西方人不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是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含为一的美学原则。(3)与西方再现型艺术相比,中国表现型山水文学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4)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强调对景物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景物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 5. (1)唐代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一直保持了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2)盛唐山水诗最明显地体现出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是意境美的典范之作。(3)盛唐山水诗善于运用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空静的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论述百练:“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