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侨英才 | 吴孟超:医者大爱,民族脊梁

闽侨英才 | 吴孟超:医者大爱,民族脊梁,第1张

闽侨英才 | 吴孟超:医者大爱,民族脊梁,图片,第2张

吴孟超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的一个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寒,父亲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南洋讨生活。之后,五岁的吴孟超和弟弟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从七八岁开始,吴孟超就跟着父母到橡胶园割胶、卖米粉、做苦力。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对吴孟超寄予厚望。1931年,9岁的吴孟超终于有机会上学,在当地的校——光华学校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开始了启蒙教育。

1940年受到陈嘉庚先生鼓励回国抗日的动员,18岁的吴孟超和6名同学一起踏上回国的道路。他们一路车船颠簸,从马来西亚诗巫登船,途经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最终由昆明入境。1943年吴孟超考取同济大学医学院,从此走上医学道路。

闽侨英才 | 吴孟超:医者大爱,民族脊梁,图片,第3张

年轻时期的吴孟超

1956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如愿参军入伍,投身到军医大学的革命实践中。1958年春天,吴孟超在担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外科的住院医生期间迈出了从事肝胆外科的第一步。经过反复论证研究,独创性地提出了对国人肝脏解剖的新见解,提出了以“五叶四段”为特色的肝脏外科解剖理论,为肝脏外科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建立了全新的人体肝脏解剖理论。1963年,吴孟超成功完成中国首例也是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直至97岁退休,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手术台。

在长达99年的人生旅途中,他坚持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在75年的持刀工作中,挽救了1.6万名患者。

闽侨英才 | 吴孟超:医者大爱,民族脊梁,图片,第4张

吴孟超的一生从不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只求精神上的富足,“我有责任和义务为肝病患者解除病苦,使他们获得健康。我的事业在中国。”吴孟超作为一个归国华侨,他对祖国一往情深,对海外华侨的爱国心、报国情有更深切的感受。他常说:“我为他们排除痛苦,他们的心就向着祖国。”

爱党,就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为民造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吴孟超毕生所追求的。2019年在一次采访中,吴老曾说:“我曾问自己,如果不是选择跟党走,如果不是战斗生活在军队这个大家庭,我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呢?我可能会有技术、有金钱、有地位,但无法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有多深,共产党员的分量有多重,解放军的形象有多崇高。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实际行动捍卫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是党的人,有63年党龄,我也是部队的人,也有63年军龄。党和部队培养我这么多年,其它的不敢说,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号令意识早就融进我的生命里了。所以说,无论进退,不管去留,坚决听党的号令,坚决听部队的命令。在医生的岗位上,我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人生的意义。”

闽侨英才 | 吴孟超:医者大爱,民族脊梁,图片,第5张

2017年1月28日,大年初一,吴孟超照例前往医院病房看望患者,同时送上新春祝福。这是他长期以来每年大年初一的习惯。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中国拥有吴孟超这样的大师,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这股精神的延续。回溯我们国家及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会发现一代代的坚守者、奉献者和牺牲者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也激励引领着无数后辈紧随他们的步伐砥砺前行。国士如灯,必将照亮我们奋斗的前程。

闽侨英才 | 吴孟超:医者大爱,民族脊梁,图片,第6张

来源 | 福建侨报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文 | 安然

图 | 网络

编辑 | 福建侨报社微信工作小分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闽侨英才 | 吴孟超:医者大爱,民族脊梁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