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说明: 巴迪欧存在

补充说明: 巴迪欧存在,第1张

原文首发于2022年5月13日《哲学门》

Vs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把存在理解为本有、去蔽、敞开、给予等,那么,他的本体论(存在论)显然弥漫着一种对在场和失去的起源的怀乡病。甚至在退隐和去蔽的学说中,海德格尔仍然没有摆脱迪欧所认为的形而上学的本质;也就是说,把存在比作本有和给予,在场和开放,把本体论比作提供临近性的轨道。巴迪欧将称海德格尔式的本体论为诗歌的本体论;由在场的奢侈和本原的丧失所萦绕的本体论。” 为了替代这个总是诱惑哲学家的诗歌的本体论,巴迪欧提出了”数学的本体论”: “数学说出了关于'作为存在的存在’可说的一切。数学家认识到,存在是不可化约的多,任何可能指明存在的多的东西将必然是数学上的。而海德格尔则断言,数学恰恰是哲学盲目性的实例,是技术科学对思的压抑。 ”

海德格尔要从哲学中清洗数学,而巴迪欧找来的帮手是要从哲学中清洗诗歌的柏拉图,在巴迪欧看来,柏拉图用来解释一切存在的“理念”本来就是以数学形式开展的。

一点历史

巴迪欧同意海德格尔关于诗歌是“绝对始源”的思考,诗歌当然很古老,但巴迪欧认为仍然有比诗歌更古老的东西, “如果哲学——其重要使命就是确切地指称存在和事件接合的问题——诞生在希腊,那是因为本体论也是在希腊确立的,随之也出现了第一种演绎数学,哲学的必要的话语形式。恰恰是哲学与数学的联合” , 巴迪欧相信:先有数学,再有诗歌。

数学-存在-杂多

巴迪欧澄清道:“ 我绝不宣称存在是数学的,也即存在是由数学的客观性构成的。这不是关于世界的命题,而是关于话语的命题” ,既然存在不是亚里士多德总结出来的各种数学的客观性,那么存在是什么?巴迪欧认为存在就是不可把握的,“ 存在并不具有本己的潜在结构,在被强加任何结构之前,它是不一致的多,纯粹的表现。存在的多不能还原为任何统一体或总体。 ” 各种本体论在巴迪欧看来都是“对表现的表现”。

巴迪欧还是从柏拉图那里找依据:“ 尽管柏拉图承认存在必定是实际的无限,但他却没有办法如其所是地描述它。似乎若非根据统一原则,任何存在概念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不存在,那么无就存在',这是柏拉图在《巴门尼德斯篇》的结尾给出的谜一样的结论。 ”什么是“无”?“无”是“ 不一致的多 ”,存在就是“不一致的多”,巴迪欧引用柏拉图:“ 柏拉图在’思辨之梦'的隐喻中暗示,不一致的多只能像梦一样予以把握。纯粹的多在它被减约之前很少表现出来,它的不发生就像梦中的场景忽来忽去一样。 ”因为“无”不能被把握,被还原,所以存在不能被把握或者还原。

集合论

巴迪欧将集合论提到了近乎本体的高度:“ 只有集合论能使我们不求助于一的概念而思考存在。集合是本身作为多的多中之多,它是无穷的,没有边界的。 它消除了旧有的一和多的两极,那么它同样也终结了部分和全体的两极。如果一不存在,那么单一的无限也不存在。” 巴迪欧赞美道:“ 集合论的出现是一个数元事件,它建立了多的理论,第一次全面清楚地为不可识别的多元性提供了一个可识别的概念。也就是说,只有把任何不可命名的东西考虑进来,无论是“类属”多元性,还是不受语言属性限制的别的什么,我们才可能有机会接近某一个特定的多的真实存在。当然,严格地说,思考一个无限的多(multiplicity)的单元(member)的'数’与其部分(part)的数之间量的关系是不可能的。这种关系只采取一种漂移的过剩的形式”

只有数学这个“纯粹理性认识”能够帮助人类认识存在的“无”的本质。“ 存在是空集,是不一致的多。每一个多的表象({∅})即等于是把“无”置于“一”中,也就是说,空无是每一个多的表象的“存在本身”,多的表象在它们自身内部都包含着空无,并且总是因此而岌岌可危。 ”因为“无”是本质,情境的限定也不被巴迪欧承认,为后面要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不一致的杂多”必然会导致表象和不一致的实际显现之间的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否定了语言对存在的主权,引发了“不一致”突入情境的可能性,“ 不一致总会引起一系列突变,即事件突如其来的’爆发’”

事件

巴迪欧对“事件”的定义: “真理只有通过与支撑它的秩序决裂才得以建构,它绝非那个秩序的结果。我把这种开启真理的决裂称为'事件’ ”,作为巴迪欧盟友和批评者的齐泽克举了法国大革命的不可解释性作为例子来讲解巴迪欧口中“事件是情境的断裂和动摇”,因此历史的必然性都是在回溯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巴迪欧甚至还归纳出来了四个“事件”发生的“条件”: “艺术、科学、爱和政治。在每个领域里发生的事件——政治解放、艺术创造、科学发明、情人的邂逅,突入已然建立的事物的秩序,使先前似乎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 巴迪欧认同科耶夫总结出来的“主奴关系的转换只是既有话语秩序的重组而非断裂 ”,所以法国大革命才是真正的“真理事件”,因为它打破了这个游戏规则。而“五月风暴”中表现出的迥异于一切历史教科书“革命”情境的自发性,则证明了“ 不透明的介入与试图透明的再现之间的脱节。这种脱节的结果就是所论的事件仍然未被命名,或命名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远没有完成”

类属思想

还是回到“集合论”,“是一种“类属”思想,认为难以识别的东西是每一个真理的存在类型,把过剩的漂移看作是存在的真实,即存在的存在。因此,在真理意义上,“类属”思想是对先前的“唯名论”和“先验论”思想的突破。唯名论拒绝接受无限的量中漂移的过剩,只承认生活中可命名的多元性。先验论认为一个多的确定的点超越普通的测量,它将从“上方”调解和固定漂移的过剩。这种思想允许难以识别的东西,但只是作为相对于某一“至高无上的”多的一种无知的瞬间效果,因此它并不把过剩和漂移看作存在的规律。 '类属’思想把每一个真理都看作是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无限生产,不可简约为既定的知识,只能由忠实于这个事件的行动来确定。 ”

爱的本体论

“爱促使人们打破一的主导而去思考二,而爱却仍然保留着一的形象……拉康对性别的二进行了某种逻辑推论,即一个主体具有女人的'一份’和男人的'一份’,这一区分把否定——全称和存在——数量词结合起来,这些数量词将女人界定为'非全部’,把男性一极界定为因此而被打破的全部或整体的向量。爱就是这个悖论性的二的实现,这个二本身处于非关系即非束缚的因素之中。爱就是这种二的'接触’。爱产生于相遇的事件,它编织无限的或无法完成的经验,这个二构成了有关一的规律的无可挽回的过剩。” “ 关于性关系的作为'一’的普遍真理并不存在。因为爱之真理是从对每一次相遇的事件的忠诚生产出来的,因而它是纯粹的无限的多,在集合论的意义上就是无,就是非存在。所以拉康没说错,'性爱关系不存在’。”

哲学的愿景

哲学不需要和上述任何东西缝合,哲学就应该是纯粹的,“提供一个统一的概念空间,使事件在此得以命名,成为真理规程的起点。也就是说,哲学并不确立真理,而是为真理确立场所。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补充说明: 巴迪欧存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