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论护牙,第1张

我国古人论护牙,文章图片1,第2张

病的原因,两千年前《黄帝内经》已记述了年龄及全身健康状况是产生病的重要因素。西汉司马迁《史记·仓公传》里指出.“卧开口”和“食而不漱”是导致牙病的局部原因。唐代《食疗本草》指出,多食蜜或砂糖都会损坏牙齿,这是饮食不当对牙齿造成的损害。

春秋时期,《礼记·内则》记载:“鸡初鸣,咸盥漱”,倡导人们养成晨起即漱口的卫生习惯。东晋张湛《养生要集》提到:食毕当漱口数过,不尔,令人病齿龋。宋代苏东坡劝导:如食甘甜物,更当漱。元代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主张:凡饮食讫,辄以浓茶漱口。若此则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现代科学实验得知,茶叶中含较多氟素,对预防龋齿有益。中国古代也很推崇用药物煎汁漱口的护牙功效,采用的药物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蕾香、佩兰、薄荷等,用这些药液漱口,能产生抗菌、除腻、去臭、固齿之作用,从而使口腔洁净清香、减少牙病。古人还注意到,漱口水温应适宜,宋代《琐碎录》提到:热汤不可漱口,损牙。

除漱口外.中国古人很早发明了揩牙、叩齿与刷牙的护牙措施。

揩牙是用手指揩拭牙眼和牙齿,主要作用为活跃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牙周炎与牙齿松动。叩齿又称“啄齿”,是上下两排牙齿有规律地互相叩击、咬紧。隋代《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导引法》说:“朝夕啄齿,齿不龋”其实,叩齿还有预防牙周病与牙齿松动的功效。可见,晋代《抱朴子》所载“牢齿之法,晨起叩齿三百下为良”是有根据的。

中国古人很早认识到,刷牙是护牙的重要措施之一。1954年,在赤峰县大营子村的一座公元959年辽代墓葬中,出土了两把骨制柄,据我国口腔专家考证认为,它们实际上是牙刷柄。这表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已使用牙刷了。

为使揩齿或刷牙能对牙齿具有更好的清洁和保护效果,我国古人在1600年前已发明用药物研制的揩牙粉,梁代《类苑》记载的一种是将皂角、生姜、升麻、地黄、旱莲草、槐角、细辛、薄荷及青盐煅后研成,它们对清洁牙齿与口腔的腻臭、防治牙龈与口腔发炎以及止血止痛,确能产生有益作用。

到宋代时,用于揩牙、刷牙的牙粉更加增多,如《太平圣惠方》所收载的就有“揩齿令光白”的“贝齿散”、”揩齿常令光润白净”的“桑葚散”等多种。到明代时,《证治准绳·杂病》里,正式记载了“牙粉”这个名词,其成分是五倍子、细辛、青盐、龙脑、羊胫骨灰、沉香、植香研成的细末,它们分别具有收敛、防腐、摩擦和除臭作用。使用这种牙粉刷牙,既可使牙齿洁白清香,又能抗菌消炎,对牙齿与口腔的保健很有裨益。

我国古人论护牙,文章图片2,第3张

此外,中国古人对刷牙的时间与次数,也很早已有正确论述和做法。张景岳引前人所撰《金丹全书》记述:“令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刷洗,则垢秽尽去,齿自不坏。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景岳全书·杂证漠·齿牙》)张景岳进而认为:“今观智者,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斯存养之功可见矣。”(同上书)在张氏论述之前,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也有类同于《金丹全书》对刷牙的意见,认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而《证治准绳》则主张人们每日早晚都应刷牙。

我国古人论护牙,文章图片3,第4张

现代科学研究获知,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骨骼与牙齿较易损伤。然而,早在1300多年前,孙思邈就提请老年人切忌咬嚼坚硬之物,防止牙齿碎断。张景岳也劝告“齿有伤于外因者,或以击损,或从跌仆,或勉强咬嚼坚硬等物,久之无不损齿,此岂药之可疗?知者自当慎也。”(《景岳全书·杂证漠·齿牙》)宋代蒲虔费注解《保生要录》则提醒人们:凡饮食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可冻齿。凡此种种,都是中国古人对保护牙齿的正确论述。

我国古人论护牙,文章图片4,第5张

(三七 百合 百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我国古人论护牙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