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敏试验报告单如何读?MIC有什么临床价值?
药敏试验方法
有扩散法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法。
1.扩散法常用纸片扩散法:
定性测定的纸片扩散法(disk diffusion test),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是 WHO推荐的全球统一的标准方法。
原理:
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睡帖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
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细菌的生长被抑制,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
抑菌圈越大,药物的敏感性越好;细菌对药物不敏感,就不出现抑菌圈。
2.MIC法
将抗菌药物在培养液(基)中稀释为不同浓度,按每毫升加入105或104细菌悬液,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MIC。
MIC测定的临床价值
1.有助于调整给药剂量﹑
细菌一旦开始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MIC值就会出现增高,MIC值可以直观地反映野生菌和耐药株,并能直接反映与用药剂量的关系。
如头孢吡肟药敏MIC为0.25~4ug 时,给药剂量1g q8h的T MIC可全部达到50%;
当MIC为8ug时,剂量必须加倍,按2g q8h 才能获得同样效果。
2.有助于调整用药方案﹑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剂量足够的前提下,延长给药时间可增加T MIC比例,获取更好疗效。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增加剂量,缩短给药时间,优化曲线下面积AUC/MIC或Cmax/MIC,提高疗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调整的效果是有限度的,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组织分布密切相关。
内科急症、感染临床实战群若过期,请联系微信gabstudy药敏结果的判读
药敏结果判读是根据药敏标准进行的,我国尚未制定自己的药敏标准体系,临床主要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标准。
因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及其耐药菌比例的增加,药敏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药物敏感结果的判读是结合药效学浓度标准(MIC)、药动学的标准(PK/PD)和临床疗效标准(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病原的清除)进行的。
判读为“敏感”表示药物MIC居敏感范围、PK/PD可达到有效的靶值和取得好的临床疗效。
1.药效学浓度标准
即MIC值,是采用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细菌中 85%菌株的MIC值作为敏感标准,表示临床采用常规剂量治疗应该有效。
2.药动学/药效学(PK/PD)标准
不同作用类型的药物的PK/PD指标不同。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采用药时曲线下面积与MIC的比值(AUC/MIC)和最高血药浓度与MIC的比值(Cmax/MIC),如万古霉素,其AUC/MIC达到或超过400,Cmax/MIC 5~8,表示采用常规剂量治疗有效;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采用二次用药间隔中药物浓度超过MIC时间比值(T MIC),如头孢菌素达到40%~50%,碳青霉烯类达到30%~40%,临床可达疗效。
3.临床标准
MIC值是体外药敏标准,PK/PD是体内标准,临床疗效与MIC值和PK/PD的动态密切相关。治疗方案应参考二者结合制定。
4.纸片扩散药敏结果应与MIC药敏结果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