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为何危险?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为何危险?,第1张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为何危险?,第2张

美军内部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作为美国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副司令兼参谋长的美国陆军中将;注意,这位还是女中将,已经算是美军中军衔最高的女性之一。能爬到美国陆军训练部副司令这个高位,按理来说,应该绝非等闲之辈。不过就是这么一名中将,居然公然闹出了现代版的“将不识”的大笑话。就在于这位中将,公然把在运输机上的英国陆军认成了美国陆军。英美2国的人,虽然长相不好直接区分。但是军服和携带的轻武器差距巨大,一般是不可能被认错的。但这位中将大人就能认错了。把将不识兵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美军表面强大。但是从撤军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脑梗”状态看,恐怕根本原因还真得从其高层的屡次“失能”状态找。一名中将级训练司令都不认识自家部队的服装和武器,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为何危险?,第3张

可以算是五角大楼里长期坐办公室的高级将领们真实水平的直接体现。而自古以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一向被认为是兵家大忌!在古代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宋太宗赵光义指挥的2次伐辽之战。五代十国后期,中原的一统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割据政权北汉却把幽云十六州交给了辽国,造成一个长期的重大领土问题。从后周到北宋初期,屡次想用武力夺回。但是从柴荣到赵匡胤,都因病去世,错过了机会。一般来说,在一个比较大的王朝初创的时期,都有一批相对比较能打的将领和士兵,战斗力往往是最强的时刻。此时去夺幽云十六州,获胜的概率很大。但是北宋在杯酒释兵权之后,正式采取了抑制武将,重视文官的长期方针,赵匡胤之后强行即位的赵光义,立即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赵光义认为,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为何危险?,第4张

过去的武将之所以能够轻易夺取政权,是因为手下的兵都是私兵,长期只听其一人指挥,别人不可以轻易调动,更不会给他人在战场上卖命。因此赵光义下令,北宋所有的主力禁军,大小将领都要定期轮换。让所有的士兵都不会有固定的主将。而任何主将手下的士兵都不是固定的。并且派遣文官到几乎所有的部队当监军,对具体的军事指挥有相当大的干预权力。这样一来,自然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大部分将领对自己的部队还没有带熟,就被强行挪窝了。而且战术行动还经常受到根本不懂军事的文官监军们的大规模的干扰。如此一来,北伐的宋军在关键的高粱河战役中最终崩盘,大败而回。创造了王朝初创时期战略性失败的罕见局面。而此后的二次北伐又失败了。从此大宋的战略武力值就从来没有再提高过,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胜少败多,长期积弱的“矬宋”的外号。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为何危险?,第5张

那么为何兵不识将,将不时识兵,就很难打胜仗?归根结底,人类的战争都是最高风险的社会活动。有战争就会有伤亡,对参战人员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而人类本身是群居动物。战争说到底,就是打群架的升级版。而把打群架升级为战争,关键是有合理的指挥。上层的指挥之所以下面会执行,根本在于上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微观层面,需要有勇气而且相互信任。因此自古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说法。这就是用最简单也是最可靠的血缘纽带,来实现战争中的相互关照和勇敢作战。不过对大规模战争来说。不可能几万几十万人都是父子兄弟。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战士之间,战士和上级之间形成类似兄弟父子的亲近和信任的关系。这样作战才有力量,更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历史上很多有战斗力的部队,其实都是以老乡、宗族为纽带形成。甚至一些相对落后,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为何危险?,第6张

仍然保留部分奴隶制或者半奴隶制特征的军队,特别是草原地带和边疆地区这类情况最多,反倒可以经常击败表面上组织更高级的封建军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奴隶制和半奴隶制之下。作战基本单元内部私心杂念更少,更容易铁板一块,很少出现相互掣肘和相互拆台的情况有很大关系。到了近代和现代,对大国来说,私兵虽然已经不多。但是将领和兵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了解仍然很重要。当今全球的正规军,基本都施行军衔制,就是要在大规模战争中,基层作战单元的指挥人员和兵员都大批伤亡的情况下,可以立即派遣新的指挥人员和兵员进行有效补充。在建制被打乱,出现互不熟悉的情况下,谁的军衔大就听谁的指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为何危险?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