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1张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2张学习交流微信:GUYULINXUN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3张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成熟期,以北方的龙山文化(特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为代表。时间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此期玉器,以各种礼仪器为特色,如大型玉圭、玉璧、玉钺、玉琮和玉冠饰。这些玉器的数量极多,制作精美,纹饰丰富,文化内涵极为重要。总体上讲,它们标志了氏族社会末期,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即它们所象征的王权、神权和军权三位一体所构成的礼及礼法制度的产生;它们是体现玉文化的精神价值和中国文明起源的最重要与最具特色的物质文化。
龙山文化玉器距今约4000至3500年,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山东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陕西襄汾陶寺类型和河南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
玉器的种类:生产工具有斧、铲、刀、凿、锛、镰等;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4张


玉兽面纹圭、龙山文化、长17.8厘米 宽4.6厘米 厚0.8厘米、1969年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白色斑和乳白色浸蚀。体扁平,原器中部断为两截。背端平直,磨制光滑,单面刃。近背部一端的两侧均阴线刻兽面纹,此兽面纹以目纹为中心,并以旋转的曲线围绕目纹展开,形象狰狞。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5张


玉铲  龙山文化 高19.7、宽7、厚1.1厘米 山东省昌乐县袁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玉,沁有大块黄褐斑、灰褐斑及少量黑斑点,有绺。整体近长方形。通体抛光,两面刃锋利,后端中部有一圆形孔。末端中心一半圆形孔,末端之两角各一近90度内弧。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6张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7张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8张

玉四孔刀、龙山文化、长48厘米 宽13厘米、1969年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玉质呈青绿色,质地不纯,周身有褐浸。刀作长方形,双面刃,通体磨制光滑,单面穿四孔,近刀背处三孔,孔径为1.8厘米,尾端中部一孔,孔径为1.1厘米。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9张


玉刀  龙山文化 长54.6、宽10、厚0.4厘米 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玉呈青灰色。长条形,背短刃长,背面平齐,背边缘钻有三个大半圆形孔。中部靠上等距离钻三个圆孔,一端居中钻有一小孔。刃部系两面磨制而成,中部略内凹,两端微斜,均琢出齿棱,右端齿棱更是以剪影手法,琢出东夷族戴帽女子的侧面形象,通体打磨光滑。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10张


玉斧  龙山文化 长22.2、宽5、厚1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绛帐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现藏于扶风县博物馆。青白玉,边缘有黑色。长方形,形体高大厚重,形制规整,通体磨光。前端有刃,斧背部位,两面均钻浅孔,一面略深,留有钻痕,另一面有两个环状浅孔,靠下一个更浅。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11张


玉刀  陶寺文化 背长20、刃长23.5、宽5.1 -6.9、厚0.5厘米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下靳墓地153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有深蓝色斑。整体梯形,四边均有刃,双面刃,下边的刃部内弧,上部有两个穿孔,孔为单面钻成。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12张


玉刀  庙底沟二期文化 宽24、中部高15.8、孔径2.5厘米 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墓地110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象牙黄色,抛光。刀整体呈不规则凸形,背部微弧,刃部凸弧。靠背部有三个穿孔,均为单面钻成。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13张

玉铲  龙山文化 长15.5、宽10.2厘米 河南省南阳市黄山遗址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青白玉,莹润光洁。体为扁平长方形,上窄下宽,靠近铲的上端中部有一穿孔,下面为双面弧刃。玉铲雕琢光滑平整,磨工细腻,充分显示了新石器时代的琢玉技艺。无使用痕迹,可能是作为礼器使用。

装饰品有壁、环、笄、虎首形饰、鸟形珮、璜、璇玑、玦、镯、人首形珮等;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14张

玉簪  龙山文化 长10.3、宽0.5、厚0.35厘米 山东省临朐县西朱封遗址202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呈乳白色,半透明状。截面呈圆角方形,两侧共有三个浮雕人面像。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15张

玉簪  龙山文化 通长23、簪长19.6、直径0.8厘米 山东省临朐县西朱封遗址202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墨绿色。形似玉笄,截面略呈扁圆形,通体有竹节状旋纹。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16张

鹰形玉笄  龙山文化晚期  长6.5厘米 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青白玉,青绿色。长条状,立鹰形,从上至下劈开,仅存左半面。喙部弯曲成钩状,眼睛呈外凸椭圆形,头后部雕出较短的卷冠,冠毛下和翅膀之间有刻纹,并向后折叠于翼中,右翼重叠左翼之上。翼羽毛以阳线纹来表现,羽毛末端呈卷曲的涡头状。足部阴刻出利爪,尾翼亦用阳线来表现。翼端稍稍隆起,并有从前至后贯通的细孔,基部变薄呈凿刃状。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17张

玉璇玑  龙山文化晚期 直径10.3、孔径6.2、厚1.2厘米 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玉呈青黄色,玉色鲜润,边缘有少量浅褐色。圆环形,较厚。在外缘雕琢出四个对称的缺口,每个缺口长2.3厘米,深0.3 厘米,在缺口的器壁上刻有近似长方形痕迹。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18张

玉璇玑  龙山文化 直径14.4、孔径11.4、厚1.05厘米 山东省海阳市司马台遗址出土,现藏于海阳市博物馆。因受沁呈鸡骨白色。外缘呈齿轮状分布三个不规则牙突。中孔较大,孔壁略带弧形。内缘最厚,至外缘逐渐变薄。制作不甚规整。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19张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20张

凤首玉笄  龙山文化  长14.4厘米 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碧玉,呈青绿色。长圆柱体,下端为尖锥形。上端镂出一鱼尾式透孔,外轮廓似为变形凤鸟形象,与凤鸟相连的是一周带齿的凸棱,犹如齿轮,再下为一段螺纹,螺纹下渐次变细。通体抛光。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21张

玉人头像  龙山文化 高4.5、宽4.1、厚0.4厘米 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白色,具有蜡脂光泽。扁平体,以剪影手法琢出头上有椭圆形发髻的人首侧面形象,团脸鼓腮,鹰钩鼻,口半张,阴线刻出橄榄形目纹,脑后有外凸的弧形耳朵,面颊上钻一大圆洞。头下雕出一短细颈,两面形象相同。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22张

联璜玉璧  龙山文化 直径18、孔径6.5、厚0.4厘米 玉璜自上从左至右分别为:长11.8、宽6厘米;长11.3、宽5.8厘米;长10.4、宽5.6厘米;长9.7、宽5.5厘米陕西省甘泉县石门乡杨农河村出土,现藏于甘泉县博物馆。玉呈青白色,并有褐斑。由四块大小不同的玉璜连缀组成一件玉壁,其中两块玉琪两端各有两孔。另外两块玉琪,一端钻有三孔,另一端各钻有两孔。璜面上留有明显的切割台痕,通体光素无纹。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23张

玉璧  龙山文化 直径10、孔径2.7-3、厚0.5厘米 陕西省眉县槐芽清湫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现藏于眉县图书博物馆。青白色并夹有浅褐色。扁平体,圆形,内孔缘为斜面,外缘圆度欠规整,璧面欠平整,上有切割痕,两面均抛光。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24张

璜形玉佩  陶寺文化 长9.25、宽3.05、厚0.15-0.18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Ⅱ区22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1对。白色,杂棕褐色。大小一样,形制完全一致。整体如璜,但仅一端有单钻圆孔。头端开槽如口,拱背部有扉棱四个,仿佛龙形。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25张

兽面形玉饰  陶寺文化 高3.4、长6.4、厚0.2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Ⅱ区22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月白色,光泽如蜡。正面微凸,背面平。边框、眼眶、眉线有线条装饰,比较模糊。下端有一小圆穿。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26张

玉璧  陶寺文化 直径15.6、孔径6.6、厚0.75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Ⅱ区22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黄白色,杂大量棕褐色杂质。内缘直壁,外缘弧壁。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27张

玉骨组合簪  陶寺文化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2023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半圆形穿孔玉片:长4.9、厚0.55厘米;
长条形坠饰:高7.9、宽0.7-0.8、厚0.1-0.3厘米;“L”形穿孔玉片:高3.3、宽1-1.2、厚0.2厘米主要组件出土于墓主颅骨上方,包括骨簪1件、玉饰3件,绿松石嵌片60余枚。其组合方式为:骨簪端头从下方插入半圆形玉片的圆孔中,而半圆形玉片的上面另嵌入“L”形玉片,上、下两面堆积一定厚度的起固定作用的胶状物,在胶状物表面嵌满绿松石饰片。“L”形玉片上端的小孔穿绳,用以悬系长条形坠饰。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28张

联璜玉璧  陶寺文化 直径10.9-12、孔径7-7.75、厚0.25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3033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浅褐间蓝色,表面光滑,半透明。由五节璜对合而成,每节璜的两端各钻出一孔,有二节璜的中部及另一璜的边缘又各出一孔,皆单面钻成。就整体而言,中孔及外周均近椭圆形。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29张

玉环  陶寺文化 直径4.8、孔径3、厚0.4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墓葬区采集,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淡绿色,半透明。形制规整,环体底面平,另一面呈弧状,内外缘均作刃状边。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30张

玉璧  陶寺文化 直径11.6-11.9、孔径6.6、厚0.4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墓葬区采集,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墨绿色,边缘半透明。孔径大于外周直径的二分之一。壁面的内缘刃状边,外缘直边。壁面上对钻一孔,且外缘局部对称部位呈斜线状,显现出同其他壁环不同特点。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31张

玉梳  陶寺文化 高10.2、顶宽5.75、下缘宽6.5、厚0.5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1267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灰绿间浅褐色,并杂有绿色斑点。梯形,上、下缘稍显弧形,下缘磨出竖槽10道,形成梳齿11枚。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32张

玉璜  陶寺文化  长4.6厘米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下靳墓地47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白色,有白斑。应是以断裂的环再加工制成。两端有两面对钻的圆孔。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33张

兽头形玉饰  庙底沟二期文化  高1、宽2厘米 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墓地87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白玉,抛光较好。圆雕,面部轮廓不明显,背部平整,两侧有斜穿孔,中部有一个贯穿上下的直孔。应为缝缀的饰品。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34张

玉璧  庙底沟二期文化 直径17-17.5、孔径7、厚0.5厘米 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墓地96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抛光。由边缘向中心渐厚,外缘不规整。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35张

联璜玉璧  庙底沟二期文化 直径21.5、孔径6.8、厚0.4厘米 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墓地155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玉质较好,抛光。由两个成形对开的玉璜拼合而成,两件璜纹理部位相同,结合部的两边有穿孔,分单面钻和双面钻两种。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36张

方形玉器  庙底沟二期文化 长11.7、宽11.2、孔径6.1厘米 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墓地150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白玉,有黑色斑。整体长方形,中心有孔,在右上角有一个单面钻成的孔,右下角破损。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37张

玉璇玑  庙底沟二期文化  孔径6.2、中心厚度0.5厘米 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墓地100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周边有钙化现象,抛光较好。平面为方形,中间为大孔。由孔向边缘逐渐变薄,断面为楔形,四牙边刃明显。两面均有线拉切的痕迹。中心孔为管钻,两面对钻而成。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38张

六边形玉器  庙底沟二期文化  孔径6.7、孔深3.8厘米 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墓地146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钙化严重,有深褐斑。六边形,中间为大圆孔。三个边为直边,三个边略弧,管钻穿孔。形状与高领璧接近。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39张

玉饰  龙山文化  高4.3、宽2.7厘米 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遗址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质泛绿色。体呈扁椭圆形,上端有一孔。礼仪器有圭、戈、钺、琮、牙璋等。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40张

玉璋  龙山文化 长27.5、刃宽7.2、厚0.5厘米 山东省海阳市司马台遗址出土,现藏于海阳市博物馆。墨绿玉,质地细腻,有斑点。扁平长身。一端为方形短柄,柄部正中有一穿孔,短柄与器体结合处两侧各有一突出于体侧的阑。刃部较宽,一侧较尖锐,一侧略低平,刃线呈内弧弯月形。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41张

玉钺  龙山文化 高10.3、宽7.5-8、厚0.8厘米 山东省临朐县西朱封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白色,沁色明显。两面刃,通体抛光,用管钻法钻出两孔。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42张

玉璋  龙山文化晚期  长49、宽7.8、厚1厘米 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墨玉,青灰色,柄部有褐色蚀斑。体呈扁平而略厚,首端呈又丫形,稍薄但未开刃。长柄,一角微残,两侧雕出齿棱,如同水牛头上部正视轮廓,齿棱前方又雕出两小齿。通体抛光。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43张

玉璋  龙山文化晚期 残长34.5、首端残宽7.8、柄厚0.3厘米 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墨玉,油黑如漆。扁体长条,首部残断。长柄末端略外弧,一角残失,两侧雕出齿棱,形似鸡冠,与之临界处阴刻三组横向线纹,三组横线之间再阴刻双线斜纹。通体抛光。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44张

玉钺  龙山文化晚期 右侧高12.9、左侧高12.6、下底宽10.1、上端宽8.8、厚0.6 厘米 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玉呈姜黄色,内有粉状斑。大致呈梯形,靠上部钻有三个大小不一的圆孔。通体抛光,形制规整。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45张

兽面纹玉踪  龙山文化晚期 直径7、孔径6、高4.4厘米 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青黄色夹有浅褐色斑。踪体外方内圆,两端有射,上端射略长,曾断为四块,后在断缝两侧钻孔连缀。琮体外表面有五道凸起的横向直线条,四角雕出两层兽面纹,兽面眼睛为阴线圆圈,但无眼眶。从特征判断,应属良渚文化风格玉琮。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46张

兽面纹玉琮  龙山文化晚期 直径7.1、孔径6.4、高4.4厘米 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玉呈青绿色,间有墨绿色斑。外方内圆,两端有射。四角共雕有八个大眼兽面纹,其结构与良渚文化兽面相似,但左右相邻的兽面都呈面向颠倒的布局,双眼虽为阴线刻,但眼眶却为凸弦纹,兽面的嘴巴也是浮雕的,此件玉琮的质地和造型属黄河流域文化的特点,但兽面纹的布局受良渚文化影响,雕琢手法又受山东龙山式的凸弦纹的影响。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47张

玉钺  陶寺文化 长16.6、刃宽5.1、背宽4.3、厚0.3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Ⅱ区22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糖色,局部杂深褐色斑点,光泽油亮。窄长梯形,直边偏刃,除个别缺豁外几乎没有使用痕迹。正面微凸,背面平。尾端有两个单钻孔。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48张

玉琮  陶寺文化 高2.85、边长5.1、孔径4.4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Ⅱ区22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绿色,局部有杂色。正方形,无射部。中孔不甚规整。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49张

玉圭  陶寺文化 高17、宽3.7-4.9、厚1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1700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乳白色,表面光润。上端呈等腰三角形,两翼稍薄,作钝刃状;两侧边缘圆钝,底端略窄而平直。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50张

玉钺  陶寺文化 长16.8、柄端宽7.8、刃端宽9、厚0.4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3168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灰色,杂有黑色或褐色斑纹,局部呈墨绿色。柄端稍容于刃端,长方形,弧刃,两侧长边磨成薄刃状共见四孔:主孔为程钻单面钻成,直径1.2、孔径0.8厘米;一侧还有三个稍大的散孔,亦单面钴成,其一在柄端边缘,另两孔在近中部套合在一起,孔径1.3-1.5 厘米。出土时,三散孔中都嵌补着特意加工的玉片,嵌片同孔周钺体厚薄相当,颜色、纹理接近,合缝严密,套合的二孔中的嵌片也连为一体。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51张

玉琮  陶寺文化 高3.2、边长6.8、孔径6.3、射高0.3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3168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褐间黑褐色,器表温润光滑。单节,外方内圆,四面微显弧形外凸,矮射,四面中部有竖向带状浅槽,其两侧有对应的横向线状槽三道。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第52张

玉琮  庙底沟二期文化 宽7.3-7.5、孔径6.2、高4.2、射高1厘米 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墓地52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泛白,有黑斑。中心孔为管钻而成,四个外壁面各有两道凹槽。完结语:新石器时代玉器器形篇至本文已经完结。通过这十篇文章图文,我们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共性与个性,在文化分量上,个性重于共性。这是由于各地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也是氏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结构的差异性所致。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十)结束篇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