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张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军区创建

1937年8月,八路军主力从陕西出发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1937年9月24日,毛泽东指示:“山西地方党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于五台山脉。……该处应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应选择能独立领导党政军各方面之干部开辟工作。”此后9月、10月间,八路军在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机场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拉开了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1937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在《关于冀察晋绥军事部署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平绥以南、同蒲以东、正太以北、平汉以西为晋察冀军区,以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后任师政治委员)率领115师独立团、骑兵营、师教导队的两个队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直属队大部和第3营营部带2相连以及115师第343旅派往平册、井陉、平室地区的工作团和第685团的一个连、120师第359旅派往平山、孟县地区的工作团人员共约2000多人,分兵挺进敌后开辟工作。

一开始,聂荣瑧率领的只有骑兵营(不足200人(、警卫连(四五十人)、随营学校(100多人)以及一些非战斗人员(100多人)合计500多人,加上杨成武独立团1700多人总计2300余人,他们从从灵丘县向西边的涞源县、向南边的五台县、向北边的广灵县、蔚县发展,这就是“晋、察、冀”的最初历史。

第115蝻独立团从灵丘兵分两路向东面的河北发展,到37年11月,115师独立团发展有7000多人,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

独立第1师:
独立第1师的前身是115师独立团。1937年8月20日,陕西三原县云阳镇,红一师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政治处主任罗元发,供给处长董永清。副官李光汉。原所属一团、十三团、三团,分别编成一营、二营、三营:一营营长曾保堂、教导员张文松、副营长袁升平;二营长季光顺、教导员张襄国、副营长肖思明;三营营长黄寿发、教导员李水清、副营长邱蔚。全团十三个连、1500余人,又补充了200名陕甘籍新战士,总计1700余人。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独立团从灵丘兵分两路向东面的河北发展,杨成武亲率一营和三营经广灵县到蔚县,二营单独从灵丘县直奔涞源县发展,邓华(38年3月带3团去平西斋堂)、罗文坊(38年的7月去冀中任保卫部长)、陈正湘(40年1月去养病)等对晋察冀军区1分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重大贡献的一批干部来到独立团。到37年11月7日晋察冀政府、军区成立时,杨成武独立团已经发展有7000多人。晋察冀军区在请示八路军总部独立团改编为独立第1师,师长杨成武、政委邓华,辖有三个团(第1团由原独立团第1、2营为基础编入蔚县游击队组建、第二团由涞源游击队、察南别动队改成、第3团由独立团3营、各营4连、广灵游击队合编而成)、骑兵营、特务营等作战部队。晋察冀军区成立后独立第1师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但晋察冀“八路军独立第1师”存在的时间很短,37年12月,在国民党政府的抗议下,“独立第1师”番号被取消,改称“第1支队”,其各“团”改称大队

1937年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五台山地区成立晋察冀(察,察哈尔,今分属内蒙古、河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后又任命查国祯为供给部长、叶青山为卫生部长。下辖4个军分区(其4个军分区地域通常称为北岳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邓华,第2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赵尔陆,第3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政治委员王平,第4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政治委员刘道生。,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北方局也派王平、李葆华、刘秀峰组成晋察冀临时省委,配合八路军部队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发动群众。

1937年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机关由五台山县移驻河北省阜平县。随后,中共晋察冀省委也在阜平正式成立,黄敬任省委书记。至此,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四条铁路干线之间的晋察冀边区中心根据地初步形成。

在此前后,中共中央派红军干部到冀中,在中共平汉线省委、中共保属省委领导下,将民众自发的抗日武装组成河北游击军;东北军第53军第388旅第691团在团长吕正操(中共党员)率领下,于河北省晋县(今晋州市)小樵镇誓师抗日,将部队改编为华北人民自卫军。

华北人民自卫军、河北游击军:
1937年,抗战爆发后,陕北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在抗大学习的孟庆山被中央派到冀中老家组建游击队。8月底到达冀中白洋淀后,孟庆山中共保东特委书记张君取得联系,保东特委任命孟庆山为军委主席。在安新、高阳等地区开办了党员游击训练班,发动群众,培养开展游击战的党员骨干,大力发展武装。不久,保东特委和保南特委合并,组建了中共保属省委,张君任省委书记,孟庆山任军委主席。河北游击军第一支部队是孟仲峰村建起的独立团第三营,营长是共产党员孙必寿,宋长庚任指导员。很快,第一营和第二营分别在安新县北冯和关城建立。以保属特委领导的抗日义勇军为基础的队伍不断扩大。
1937年10月14日,东北军第53军(万福麟部) 388旅691团团长吕正操,率该团1、3营(2营留在井陉执行任务未归)和4个直属连、1个通信队共1000余人,在晋县小樵镇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决定脱离国民党军53军,改称抗日“人民自卫军”,共编2个总队。吕正操任司令、吕云起任副司令、李晓初任政训处长(后改称政治部主任)、王树樟任参谋长、李英武任副参谋长,辖:
第1总队——以691团3营为基础编成,总队长赵承金。
第2总队——以691团1营为基础编成,总队长于权伸。
10底,人民自卫军攻占高阳,与保属省委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会合。部队在高阳进行了扩编。具体建制为:
第1团——原第1总队,团长赵承金,副团长赵东寰。
第2团——原第2总队,团长于权伸,副团长阎九祥。
第3团——团长孟庆山,这个团在自卫军主力去路西前编成,非691团发展的武装。
特种兵团——以原691团机枪、迫击炮连为基础编成,团长 沙 克。
特务营——以原691团特务连为基础扩编,营长胡乃超。
模范营——营长张建国,该营性质为干部训练班。
除此,人民自卫军还收编有2个游击师和5个游击支队,这些并不在自卫军的建制内,但接受自卫军的指挥。
1937年12月12日,吕正操奉晋察冀军区命令率人民自卫军第1团、2团、特种兵团、特务营、骑兵连等主力2300余人(均为原691团发展的部队)去路西,驻防王快山区,参加军区组织的整训;留下的第3团、模范营和各游击师、游击支队组建人民自卫军游击司令部,孟庆山为游击司令。
不久,经保属省委决定,人民自卫军游击司令部改为河北游击军,部队也扩大到3个师、12个路。

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4支队:

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5支队:
“七七事变”后,马玉堂组织成立的100多人“晋察冀抗日义勇军”与无极县翟司升组织的300多名“人民自卫军”、晋县夏福海动员的40多人游击队合编为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2路第5支队,马玉堂任支队长、刘洪涛任政治委员、翟司升任政治部主任,下设4个大队。12月,义勇军收编土匪武装,壮大队伍,所部被晋察冀军区命名为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5路军,马玉堂任司令员。1938年1月,5支队一部并入冀中人民自卫军第5团。

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8支队:
1932年,安玉林在砖路一带发展党组织。37年11月安玉林在定县东部大五女镇成立定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8支队,安玉林任政委、唐朴农任司令员,队伍迅速发展到1500多人。38年1月,部队合编入冀中人民自卫军第6团;4月,冀中军区和各军分区成立后,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8支队(兼第2军分区)第23大队,大队长唐朴农、政治主任魏洪亮。39年8月,部队在武强参加正规化整训中,整编为冀中军区22团,唐朴农任团长,属冀中军区2分区领导。

上述部队和与中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一起,基本控制了平绥(今北京―包头)、正太(今石家庄―太原)、同蒲(大同―风陵渡)、平汉(今北京―汉口)4条铁路干线之间广大地区。

1937年12月中旬,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指示,一面反敌围攻,一面对全区部队进行整编,将独立第1师兼第1军分区改成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所属其他3个军分区各编组成一个支队,各军分区兼支队领导机构(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每个支队辖3个大队(相当于团)。另将平西国民抗日军编为第5支队。此时,加上县、区游击队,全区部队共1.5万余人。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晋察冀军民挫败日军2万兵力的“八路围攻”,共毙伤敌1000余人。

1937年底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唐延杰,副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舒同
司令部:第一科长李廷赞, 第二科长石浩, 第三科长刘彬, 第四科长路遐
机要科长黄鹏, 管理科长刘显宜, 秘书科长刘贞文
政治部:组织部长王宗槐, 宣传部长潘自力, 敌工部长厉男, 锄奸部长余光文
总务处长吴志远。
供给部部长查国祯;卫生部部长叶青山,副部长游胜华
军政干校(11月由第115师随营学校改成):校长孙毅

独立第1师(11月由第115师独立团改成独1师兼一分区,12月为第1支队)
师长杨成武,政委邓华,参谋长熊伯涛,政治部主任邓华(兼)
第1团(11月由独立团第1、第2营及蔚县游击队编,12月改为第1大队)
团长陈正湘,政委罗元发
第2团(11月由涞源游击队、察南别动队改成,12月改为第2大队)
团长黄寿发,政委袁升平
第3团(11月由独立团三营、各营四连、广灵游击队合编)
团长季光顺,政委张襄国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12月独立第1师兼第1军分区改编成):
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参谋长熊伯华,政治部主任罗元华
第1大队(12月由独立第1师1团改称):
大队长陈正湘,政委罗元发 (12月离职)、王道邦
第2大队(12月由独立第1师2团改称):大队长黄寿发、王天存(12月任职),
政委袁升平,参谋长张如三
第3大队(12月由独立1师3团改称):大队长季光顺,政委王道帮。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11月由总部特务团团直和3营扩编,12月兼2支队):
司令员兼政委赵尔陆,政治部主任朱潘显,副主任汪之力
第4大队(11月以总部特务团团直为主编成):
大队长李和辉,政委肖文玖,参谋长刁生荣
第5大队(11月以当地游击队为主编成):
大队长熊德臣,政委易苗,参谋长何能彬,政治处主任姚宾明
第6大队(11月以总部特务团三营为主编成):大队长刘光隆,政委赖伟雄,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11月由第115师教导队扩编,12月兼第四支队):
司令员王平、陈漫远(11月任),政委王平(兼),副司令员黄永胜,参谋长刘长白,
政治部主任王紫峰
第10大队(11月由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3路编成):
大队长兼政委王紫峰,副大队长葛占龙,政治处主任梁达三
第11大队(11月由师教导队与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2路编成):
大队长朱仰兴,政委张毅忱,政治处主任郝玉明
第12大队(11月由师教导队与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2路编成):
大队长辛立生,政委李光辉,政治处主任贾其敏, 副主任邱先通

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司令员周建屏,政委刘道生,参谋长蒋树
第7大队(11月以第359旅工作团为基础编成):大队长阮平,政委陈宜胜
第8大队(11月由685团二营一部扩编):大队长叶长庚
第9大队(11月由685团二营一部扩编):大队长陈祖林,政委袁子钦

第5支队(12月由原活动在平西地区的国民抗日军改编):司令员赵侗,副司令员高鹏,
参谋长常戟武,政治部主任汪之力
第一总队:总队长纪亭谢,政治主任陈大凡
第二总队:总队长宋明皋,政治主任杜伯华
第三总队:总队长刘风梧,政治主任林一民、沈海清(后)

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4支队:杨银山(老红军)任支队长,李济寰(定北县委书记)任政委,
副支队长杨星五(老红军),李政治部主任志明(老红军)。(37年10月组建)

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5支队:支队长马玉堂,政委刘洪涛,副支队长范心志,
政治部主任翟晋阶(翟司升)。(37年10月组建)

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8支队:司令员唐朴农,政委安玉林,政治部主任马光斗

人民自卫军(37年10月14日成立):司令员吕正操,党代表孙志远,政治部主任李晓初
第1团:团长赵承金
第2团:团长于权伸
特务团:团长沙克

河北游击军(37年12月成立,60000多人):
司令员孟庆山,参谋长阎九祥、王松耆(后),政治部主任侯平
第1师(随机关,饶阳一带组织的武装改编,四个团4000余人):师长孟庆山(兼)
第2师(活动于蠡县、博野一带,三个团3000余人):
师长段石曾,党代表王凤斋,参谋长杨万林,政治部主任王深贵(均党员)。
第3师(安平县自卫团改编,三个团3000余人):
师长马佑民(党员),政治部主任安贵朴(安平县委书记)。
这3个师的主要领导为我党“高蠡暴动”时的老党员或党的基本力量。部队成员大部分是农民、学生,成分较纯,党员占一定数量,武器装备也比较齐全。河北游击军掌握了这样一支力量,就有了统帅和改造其他各种武装力量的基础。
第1路(饶阳抗日自卫军,4个团4000余人):总指挥许佩坚,参谋长田同春,
政治主任董庆学(均为党员)。
第2路(活动于肃宁,王贲在高阳、肃宁组织的私人武装,700多人):总指挥王贲
第3路(安国一带依靠红枪会组织拉起的武装2700多人):
总指挥陈沐新,政治部主任韩印堂(党员)。
第4路(王烈军在安新一带拉起的队伍与吕书元的队伍合并,约3000余人):
总指挥王烈军,政治主任张正庭(党员),副主任刘光裕(党员)。
第5路(任丘县大地主、爱国士绅高士一组织的队伍,有17个支队及若干独立大队
共5000余人):总指挥高士一,政治部主任杨琪良(党员),副主任高万德(党员)
第6路(郭墨村在高阳城东组织的红三角部队,共500余人):总指挥郭梅村(党员)。
第7路(原蒋军连长孟阁臣带着18人脱离蒋军,跑到满城县依靠当地地主招兵买马扩
充起的队伍,共计有6000余人):总指挥孟阁臣
第8路(新安县保卫团大队长刘克忠指挥的自卫团扩编为成,辖5个师又1个旅共
5000余人):总指挥刘可忠,副总指挥刘亦珂(党员),政治部主任阎均(党员)。
第9路(土匪武装李庆锁部,计有700人):总指挥李庆锁,
政治部主任边伴山(党员)。
第10路(易县、定兴一带活动,土匪赵玉崐在易县拉起的武装,共有5000余人):
总指挥赵玉崐,参谋长宋学飞
第11路(肃宁、高阳交界处活动,肃宁城北的土匪马玉祥部,共有800余人):
总指挥马玉祥
第12路(原新镇县保安队柴恩波的武装,依靠人民自卫军的番号收编了附近几股地
方武装,总兵力发展到3000余人):总指挥柴恩波,政治部主任徐恩荣
第8路:总指挥项修文
游击军直属团:第12、13、14团、独立团
张仲澣河北民军:1000余人
游击第1师:师长高顺成
河北游击军军政干部学校(1937年12月成立于河北雄县苟各庄):
校长孟庆山(兼),政委王志
(河北游击军还辖郭治春部、段振声部、魏大光部、姜东升部等)


1938年春,成立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孙毅任校长。

1938年1月,河北游击军吸收献县马本斋的回民义勇队组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河北游击军拥有3个独立师(第1、第2、第3师)、12个路(第1-12路)、1个独立团(河北游击军独立团[原人民自卫军第3团])、3个直属团(第12、13、14三个直属团)、1个暂编师(高顺成)和1个回民教导队(马本斋部)。

为开辟冀中抗日局面,中共中央北方局于 1938 年 1 月,决定把中共保属省委改为中共冀中省委。派鲁贲任中共冀中省委书记、张君改任副书记、吕正操,孟庆山,孙志远,王志为省委委员,王志任中共冀中省委秘书长、吴建民任组织部长、孟继光任宣传部长、孟庆山任军委主席、侯玉田任军委副主席、孙志远、陈鹏为军委委员。

河北游击军、冀中人民自卫军的初次整编:
1938年1月21日,人民自卫军整训结束,奉命返回冀中,遵照晋察冀军区的指示改称冀中人民自卫军。回到冀中的人民自卫军对河北游击军进行初次整编:
取消师的番号,编为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8、第9团。
河北游击军第11路马玉祥的部队,取消部队番号,由河北游击军整编。
经过初次整编,河北游击军到1938年1月下旬,就下辖九个团和第1路、第4路、第5路、第6路和第8路,共约36000多人。
把第2路王贲指挥的部队、第3路陈沐新和政治主任韩印堂指挥的部队、,第9路李庆锁和政治主任边伴山指挥的部队、第12路柴恩波和徐恩波指挥的部队、游击第1师高顺成部、小八路、郭治春部、段振声部、魏大光部、姜东升部等部归冀中人民自卫军改编和领导,并接受其指挥。
第7路孟阁臣指挥的部队和第10路赵玉崐、参谋长宋学飞指挥的部队,由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改编和领导,并接受其指挥。
2月-3月,冀中人民自卫军也进行了初次整编,收编地方游击队,争取联庄会门武装,进行扩大整编部队,人民自卫军编成12个团,即第1、2、3、4、5、6、7、8、9、特务团、独立1团、独立2团,收编的联庄组织、组成的 2 个支队分别是晋束支队和清苑支队,还有回民干部教导队和军政干部学校,总兵力约3万人。分别是:
新第1团——以原第1团团部、第1团1营、3营为基础,收编张八部编成。团长赵承金,参谋长刘玉璋,政治主任许涛。
新第2团——以原第2团团部、第2团第2营和第3营和游击军第2路王贲部编成。团长于权伸,政治主任杨经国。
新第3团——以原特种兵团为基础收编晋县王作霖等部改编。
第4团——以原第2团第1营和游击军第3路陈述新部编成。团长郭元猷,政治主任翟家俊。
第5团——以原第1团第2营和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5支队为基础,加收编张大货部编成。团长沙克,政治主任刘洪涛,副团长张胜昆。
特务团——以原特务营为基础,解决高建勋部编成。团长胡乃超,主任马宫友。
(以上六个团都含有原691团成分)
第6团——晋察冀军区组建抗日义勇军第八支队改编成。团长唐朴农,政治主任张建国、后何纪元接任,副团长张建国(兼),参谋长许拱之。
第7团——38年2月由人民自卫军第三、五支队和蠡县北部村自卫队合编而成。团长李佛畏,政治主任李继之,副团长王耀华,参谋长李宪周。
第8团——由原徐二黑部编成。团长苏佩林,政治主任律文民。
第9团——由河北游击军第9路编成。团长李根卷,政治主任边伴山,副团长潘履达。
独立1团——由原第3团1营和河北游击军游击营编成。团长朱占魁,副团长曹玉振,参谋长饶民俘,政治主任崔文炳。
独立2团——由河北游击军第12路编成。团长蔡恩波,副团长徐恩荣。
军政干部学校——校长闫九祥,学生总队长王洗凡,政治主任李梦龄、后为霍炎。
回民干部教导队——以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八支队第六大队为基础编成。队长马永恩、政治主任肖秉钧、副主任刘文正。
晋束支队——收编晋县、束鹿县联庄编成。以后编入八路军120师。
清苑支队(又称独立支队)——收编清苑南部 48 村联庄武装编成,支队长李星武(又名李胜奎)。以后编入冀中军区特务营。
对李晓初收编的游击第1师,调整了师长和政治主任;李晓初主任不再兼任游击第1师政治主任。游击第1师,师长高顺成、政治主任王力田。

河北民军整训
1937年12月,张仲瀚创建的河北游击军河北民军第一团,从博野出发前往阜平县,驻防东庄,参加晋察冀军区组织的整训。38年2月,河北游击军河北民军第2团、第3团和特务营赴阜平县,参加路西整训。等第二次路西整训结束之后,张仲瀚领导的河北民军转隶冀中人民自卫军序列,并接受其指挥,部队的番号为冀中人民自卫军游击第二师,张仲瀚担任师长,下辖3个团1个特务营,指挥人员维持不变。

1938年4月,根据军委命令,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孟庆山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三纵队副司令员。

1938年5月3日,,冀中军区与八路军第三纵队同时成立。第三纵队机关兼军区机关,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后由程子华继任),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毅任参谋长,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辖四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赵承金;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于权申;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沙克;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孟庆山(兼)。至此,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起平津、南至沧(县)石(家庄)路之间的冀中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并成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游击军大部分被编为冀中四分区兼三纵队第10支队。孟庆山同志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兼4分区司令员,以一部编为20师:计有高士一第五路,姜东升的独立四支队;以一部编入冀西3分区:计有赵玉崐之第10路,许佩肩的第一路,高顺成的游击师。

1938年5月,人民自卫军、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辖第7至第10支队兼冀中军区的第1至第4军分区。

与此同时,晋察冀军区和八路军第120师各一部在平西地区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辖第11、第12支队和骑兵大队、独立营共5000余人。6月,第4纵队主力由平西取道平北,挺进冀东。7月,配合中共冀热(热,热河省,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20余万人的武装暴动,并组成约10万人的冀东抗日武装,但起义部队随即被日军打垮。。

9月,第3纵队在大清河两岸及其以北地区收编了几股杂色武装,组成独立第1支队兼第5军分区。10月,冀东抗日武装5万余人在随第4纵队主力向平西转移途中受挫,剩下的数千人一部到达平西,一部返回冀东,与第4纵队留下的部队一起坚持冀东地区抗日斗争。

1938年9月至10月,日军调集了五万兵力分二十五路向晋察冀边区腹地五台、阜平、涞源等地大举围攻。晋察冀边区军民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导下,经过四十八天激战,粉碎了敌人的围攻,保卫了根据地。到1938年10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拥有两个政治主任公署、八个专署、七十二个抗日县政府和一千二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

1938年秋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唐延杰,副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舒同
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刘显宜(2月任职)
第一科科长李廷赞, 第二科科长石浩(8月离)、王福元(8月任)
第三科科长刘彬, 第四科科长路遐, 机要科科长黄鹏
管理科科长刘显宜(2月离职) 秘书科科长刘贞文
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王宗槐, 宣传部部长潘自力, 敌工部部长厉男
锄奸部部长余光文, 总务处处长吴志远
供给部:部长查国祯
卫生部:部长叶青山

军政干校(10月结束):校长孙毅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2月离)、杨成武(2月兼),
副司令员高鹏,参谋长熊伯涛(6月离职),政治部主任罗元发
第1大队(11月第五支队第二总队并入):大队长陈正湘,政委王道邦
第2大队(11月第五支队第一总队并入):大队长王天存(7月逃跑)、黄寿发(7月任),
参谋长张如三,政委袁升平(7月离职)、张如三(7月任)
第3大队(2月第3大队[老3团]组建邓华支队,3月抽1、2大队部分干部、骨干与
浃源、灵丘、上寨等游击支队合编成新第3大队;11月第5支队3总队并入):
大队长邱蔚(7月离)、纪亭榭(7月任),
政委肖忠渭(即肖锋,7月离)、袁升平(7月任),政治处主任王建中
第5支队(7月编入第1军分区,11月分编):司令员赵侗(7月叛逃),副司令员高鹏,
参谋长常戟武,政治部主任汪之力(6月离职)
第一总队(11月并入第一支队二大队):总队长纪亭榭(7月离)、王建中(7月任),
政治主任陈大凡(7月离)、张如三(7月任)
第二总队(11月并入第一支队一大队):总队长宋明皋(7月离)、韩庄(7月任),
政治主任杜伯华
第三总队(11月并入第一支队三大队):总队长刘风梧(7月离)、林一民(7月任),
政治主任林一民(7月离)、史进前(7月任)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司令员赵尔陆(8月离)、郭天民(8月任),政委赵尔陆,
参谋长刘兴隆(5月离),政治部主任朱潘显(6月离)、汪之力(7月任),
副主任汪之力
第4大队:大队长李和辉,政委肖文玖,参谋长刁生荣,政治部主任黄文
第5大队:大队长熊德臣(8月离)、何能彬(8月任),
政委易苗(8月离)、黄文(8月任),参谋长何能彬(8月离),政治处主任姚宾明
第6大队:大队长刘兴隆(5月离)、黄永胜(5月任),
政委赖伟雄(5月离)、林接彪(5月任),副大队长刘东记,政治部主任智生元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司令员陈漫远,政委王平(5月离)、朱良才(5月任),参谋长
刘少白,副司令员黄永胜(5月离),政治部主任王平(5月免)、朱良才(5月任)
第10大队:大队长王紫峰(5月离)、黄天明(5月任),
政委王紫峰(5月离)、孙远桥(11月牺牲)、梁达三,副大队长葛占龙,
参谋长陈宗坤,政治处主任詹道奎
第11大队:大队长朱仰兴(8月牺牲)、成少甫,唐子安,
政委张毅忱(8月离)、杜文达,政治处主任郝玉明
第12大队:大队长辛立生(7月牺牲)、李金才,政委李光辉,参谋长袁崇安,
政治处主任贾其敏
独立第四团(5月由河北游击军三团改编):团长许佩坚,政委金中

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10月冀中独立第1旅第1、3团编入):
司令员周建屏(6月病故)、熊伯涛,政委刘道生,参谋长蒋树(7月离职)
第7大队:大队长阮平,政委陈宜胜(11月牺牲)、胡进平
第8大队:大队长叶长庚
第9大队:大队长陈祖林,政委袁子钦(7月离职)、蒋树,参谋长王作藩

邓支队(2月由一分区第3团为主组建,亦称挺进冀东支队、第六支队):
司令员兼政委邓华,参谋长易耀彩

独立第1旅:
38年7月游击第1师整编为独立第1旅:旅长高顺成,副旅长王光文,参谋长张海春
下辖3个团。
38年8月解除高顺成、高广荣等后整训部队:旅长王光文,参谋长张海春,
政治部主任金锐恒
第1团(10月编入晋察冀军区4军分区第三支队):团长王泽东,政治主任燕蔷
第2团(10月编为冀中第一军分区独立二团):团长庞大川,政治主任曹曲冰
第3团(10月编入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第三支队):团长宋侠,政治主任郭书元

晋察冀游击军(38年8月王溥率其所部原伪保定驻军“平汉线警防队”第六区队一千多
名官兵于保定外围起义,8月31日正式授予番号):司令员李允声(12月离)、
王溥(12月任),副司令员王溥(12月离),参谋长罗润,政治部主任厉男
下辖:三个支队,每个支队下辖三个大队。

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1938年5月4日,由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在河北省安平
县合编而成,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司令员吕正操,政委王平(8月到职),
副司令员孟庆山,参谋长李英武,政治部主任孙志远
司令部,政治部

第7支队兼第1军分区(4月由人民自卫军第1、第3团、独立支队改编):司令员赵承金
参谋长刘玉璋,政治部主任许涛
第19大队(人民自卫军第1团改编):大队长李亚峰,政治主任王一平
第20大队(人民自卫军独立支队改编):大队长李星伍(7月离)、肖治国(7月任),
政治主任王伟
第21大队(人民自卫军3团改编):大队长赵东寰(7月离)、刘从杰(7月任),
政治主任赵君侠
独立第1团(人民自卫军第3团改编):团长王宝均
独立第2团(10月由冀中独立第1旅第2团改编):团长庞大川

第8支队兼第2军分区(4月由人民自卫军第2、第6、第7团改编):司令员于权伸,
政委吴西,参谋长张珍。政治主任刘哲华,
第22大队(人民自卫军第2团改编):大队长杨书明,政治主任杨经国
第23大队(人民自卫军第6团改编):大队长唐朴农,政治主任魏洪亮
第24大队(人民自卫军第7团改编):大队长翟家骏,政治主任何元富

第9支队兼第3军分区(4月由人民自卫军第4、第5团、特务团改编):
司令员沙克(10月离)、阎九祥,政委王远音,政治主任张逊之、刘洪涛,
参谋长王洗凡。
第25大队(人民自卫军第5团改编):大队长李剑卜(8月离)、黎光,政治主任何继元
第26大队(人民自卫军第4团一部改编)大队长张胜昆政治主任任海山
第27大队(人民自卫军4团一部、特务团改编)大队长胡乃超,政治主任赵正洪
特务大队(人民自卫军第4团一部、特务团改编)大队长郝宝祥,政治主任贾一民

第10支队兼第4军分区(4月以河北游击军为主编成):司令员孟庆山(兼),
政委王紫峰,参谋长霍雨村,政治部主任黄兴义
第28大队(游击军第1、第4团改编):大队长董庆云,
政治主任阎均(10月离)、李文光(10月任职)
第29大队(游击军第5团改编):大队长杨万伦,政治主任黎彦昌
第30大队(游击军第2团[原第8路一部]改编):大队长刘亦珂,
政治主任石以铭(10月离职)阎均(10月任职)
特务团(游击军第11、第12团改编):团长吕书元
独立第1团(游击军第6团改编):团长贾承荣
独立第2团(游击7、8团、独五团改编):团长张汉声
独立第4团(5月由河北游击军三团改编):团长许佩坚,政委金中
独立第5团 (原第8路军一部改编):团长贾桂荣。

独立第1支队兼第5军分区(5月由人民自卫军独立1团、河北游击军第9团合编,10月兼
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朱占魁,副司令阎力瑄,参谋长饶民孚,政治部主任杨雨民
第1大队:大队长刘树芬,政治主任王逸群
第2大队:大队长崔文炳,政治主任陈德仁
第3大队:大队长阎力瑄(兼),政治主任李晓阳
第4大队:大队长王录祥(12月离)、周正明(12月任),政治主任梁金龙
特务大队:大队长曹玉振(12月离)、杨秀昆(12月任),政治主任杨子华
游击1团(12月组建):团长张吟飞,政治主任黄柳树
游击2团(12月组建):团长马雅周
游击3团(12月组建):团长边孟炎,政治主任李鸿章

独立第2游击支队(5月由人民自卫军独立2团改编):司令员柴恩波,政委张毅忱,
副司令员徐恩荣,参谋长李剑卜(8月任),政治部主任铁英
第1大队:大队长杨秀昆,政治主任佟汝勋
第2大队:大队长马吉庆,政治主任邹鲁

独立第3游击支队(5月由河北游击军第10路改编):司令员赵玉昆,参谋长宋学飞
第1大队:大队长马以然
第2大队:大队长翟秀逢
第3大队:大队长尹玉虽

独立第4游击支队(5月由河北游击军第5路改编):司令员高士一,政委辛世修,
参谋长陆冠洲,政治部主任杨琪良
第1大队:大队长黄久征,政治主任谢云清
第2大队:大队长韩溪泉,政治主任高万德
第3大队:大队长戈声福,政治主任李兰芳

独立第5游击支队(5月由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27支队改编):司令员魏大光,
政委王同安,参谋长赵振国,政治部主任李公侠
第1大队:大队长杨洪才
第2大队:大队长徐立树,政治主任刘佑东

回民教导总队(5月由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改编):司令员马本斋,政委马玉槐,
副司令员马仲三,参谋长刘邦俊,政治部主任杨铁成

北上挺进支队(5月由华北民众自卫军改编):司令员赵东寰,政委谭斌,
政治部主任李修来

津南自卫队:司令员张仲瀚

八路军第4纵队(1938年6月由120师宋支队和邓支队合编,归察冀军区指挥)
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参谋长李钟奇,政治部主任伍晋南,副主任苏梅
第11支队(由邓支队改编):司令员邓华(兼)
第31大队:大队长季光顺,政委杨克武
第32大队:大队长赵文进(8月离)、彭寿生(39年1月任),政委刘慎之
第33大队:大队长肖思明,政委李志远,副大队长陈群,总支书记包森。
教导队

第12支队(由宋支队改编):司令员宋时轮(兼)
第34大队:大队长陈仿仁,政委王再兴。
第36大队:大队长唐家礼,政委丁盛(8月离)、王季龙(8月任)
骑兵大队:大队长王振川,政委李炳雄

冀东八路军军政委员会(10月由第四纵队撤退时留下的人员组成)书记苏梅
第1支队(陈支队,10月由四纵33大队特务连为主组成):支队长陈群,政委苏梅
第2支队(包支队,10月由四纵33大队11连为主组成):支队长包森,政委姜林
第3支队(单支队,10月由四纵34大队一部为主组成):支队长单德贵,政委赵立业

1939年1月下旬,第120师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率师部和2个团(欠1个营)、1个独立支队共6400余人到达冀中,协同第3纵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第3纵队归第120师指挥(建制仍属晋察冀军区),会同第120师主力挫败日伪军对冀中地区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围攻,巩固和发展了冀中根据地,壮大了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部队。2月,抗大第二分校在校长陈伯钧率领下进至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与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合并办学。

从2月开始,晋察冀军区按照八路军前方总部的要求,对全区部队分期分批地进行整编。到年底,全区共编成31个战斗团。其中北岳区4个军分区的部队编为第1、2、3、4、5、19、20、25、26团和教导团、骑兵团、特务团等12个主力团及游击军。第4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整编为第6、7、9、10、12团等5个主力团,组成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同时撤销第4纵队番号。冀中军区在反击日军的连续进攻后,即以两个独立支队与第120师的两个主力团合编为该师的独立第1、第2旅;其他部队整编为警备旅和第6至第10支队(第16、17、18、21、22、23、24、27、29、30、32、33团及警备第1、2团)。至年底,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连同游击队共9.5万余人。1939年10月,晋察冀军区技术研究室成立。

1939年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政治部主任舒同,
参谋长唐延杰 (6月离)、聂鹤亭 (6月任),副参谋长唐延杰 (6月任)
司令部:第1科科长唐永健, 第2科科长罗文坊,  第3科科长钟夫翔
第4科科长路遐,   机要科科长黄鹏,    秘书科科长毛烽
副官处处长刘显宜
{亦说: 第1科长李廷赞 第2科长王福元(6月离)、罗文坊(6月任)
第3科长刘彬 第4科长路遐 机要科长黄鹏
秘书科长刘贞文(6月离)、刘柯}
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王宗槐,  宣传部部长潘自力, 敌工部部长厉男
锄奸部部长吾必成(余光文),        总务处处长吴志远
供给部:部长查国祯
兵工部:部长刘再生(6月任),政委杨成(6月任)
卫生部:部长叶青山、游胜华
卫生学校:校长江一真,政委喻忠良

军区教导团(2月由学兵营扩编):团长唐延杰(兼,6月离职)、郑维山,
政委郑维山(6月离职)罗化民(6月任职)
军区特务团(2月成立):团长王光文,政委陈海涵(12月离职),副团长侯正果,
参谋长包镇
骑兵团(5月由骑兵营扩编):团长刘云彪,政委蔡顺礼

抗日游击军:司令员王溥

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1月在晋察冀开学,受军区总校双重领导):
校长陈伯钧,副校长邵式平(8月离职),政治部主任袁子钦。
一大队:大队长詹才芳,政委李中权
二大队:大队长唐凯,政委吴保山
三大队:大队长陈彪,政委袁佩爵

第1军分区兼第一支队(3月整编撤消支队,冀中独立第三支队编入):
司令员兼政委杨成武,副司令员高鹏,参谋长黄寿发(3月任职),
政治部主任罗元发
3月前三个大队:
第1大队(3月编入新第1支队1团)大队长陈正湘,政委王道邦
第2大队(3月编入第3分区2团)大队长黄寿发,政委张如三
第3大队(3月编入新第1支队3团)大队长纪亭榭,政委袁升平
3月后5个支队:
第1支队(3月新建):司令员陈正湘,政委匡唐伟(12月离)、袁升平,参谋长杨尚坤
第1团(3月由原第1大队和第3分区第10大队编):团长宋玉琳,
政委朱遵斌(12月离)、陈海涵(12月任),政治处主任朱利
第3团(3月由原第3大队编):团长邱蔚(12月离)、肖应棠,政委邓经纬,
副团长肖应棠,政治处主任方国华
第5支队(3月由冀中独立第3支队及第4分区部分部队编):司令员赵玉昆,
政委王道邦,副司令员韩庄,副政委王建中,参谋长晨光(12月离)、宋学飞
第25团(3月由冀中第3支队1大队及第4分区部队编):团长宋学飞,
政委张如三,副团长马佩然,参谋长黄伯峰
第26团(3月由冀中第3支队第3大队及第4分区部队编):团长韩宝书,
政委詹道奎,副团长赵竞生,副政委王达,参谋长尧景旗,政治处主任尚英
独立第1支队(3月由察南游击队改编):支队长兼政委邱会魁
独立第2支队(3月由涞源、易县、蔚县游击队改编):支队长王凤翔
独立第3支队(3月由广灵游击队改编):支队长兼政委曾雍雅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3月整编,撤消支队):司令员郭天民,政委赵尔陆,
参谋长朱潘显(8月离)、赵冠英(8月任),政治部主任汪之力
3月前三个大队:
第4大队(3月编入第4团):大队长李和辉,政委肖文玖
第5大队(3月编入第19团):大队长何能斌,政委黄文
第6大队(3月编入第19团):大队长黄永胜,政委林接彪
3月后两个团和一个支队:
第4团(3月由第4大队、第6大队一个营编):团长韩伟,政委肖文玖
第19团(3月第5大队、第6大队部分编):团长李和辉,政委林接彪
第2支队(3月第5、第6大队部分及崞县新兵大队新编):支队长熊德臣,
政委罗亦经(11月离)、智生元(11月任)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3月整编,撤消支队):司令员陈漫远(11月离)、黄永胜,
政委朱良才(11月离)、王平,参谋长刘少白(11月离)、詹才芳,
政治部主任朱良才(11月免兼)、詹才芳
3月前3个大队和2个独立团
第10大队(3月编入第1分区第1团)大队长黄天明,政委梁达三
第11大队(3月编入第2团)大队长成少甫(1月免代)、唐子安,政委杜文达
第12大队(3月编入第20团)大队长李金才,政委李光辉
独立第4团(3月编入第20团)团长许佩坚(1月牺牲)、窦尚初(2月任),政委金中
3月后两个团和两个支队:
第2团(3月由第11大队与第1军分区第2大队合编):团长唐子安,政委黄文明,
副团长刘兴隆
第20团(3月由第12大队、独4团编):团长窦尚初(12月离)、李金才,
政委李光辉(12月离)、赵乃禾,参谋长陈焕
游击第1支队(3月由唐县完县游击队编):支队长赵国泰(12月离)、赵复兴,
政委俞忠良(12月离)、杜文达,参谋长宋维藩
游击第2支队(3月由望都宝县曲阳游击队编):支队长成少甫,政委李振声

第4军分区兼第三支队(3月进行整编,撤消支队):司令员熊伯涛,政委刘道生,
参谋长叶长庚(11月任职)
3月前3个大队
第7大队(3月编入第五团):大队长阮平,政委胡进平(6月牺牲)、廖庆先(6月任)
第8大队(3月编入第五团):大队长叶长庚
第9大队·平井获游击支队(3月与平山游击队合编为平井获游击大队):
大队长陈祖林(3月离)、陈庆生(3月任3月牺牲)、韩光宇,
政委蒋树(3月离)、高唏(3月任,3月牺牲)、彭龙飞
3月后1个团和两个支队:
第5团(3月由第7、第8大队编成):团长陈祖林,政委肖锋,副团长刘桂云
平井获游击支队:支队长韩光宇,政委彭龙飞,副支队长陶品三
察绥游击支队(11月由察绥游击军编):支队长刘苏,政委陈凤桐,政治部主任安汝涛

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

5月整编前:
司令员吕正操,政委王平(2月离)、程子华,参谋长李英武,
政治部主任孙志远,副主任谭冠三(3月任职)
司令部:参谋部处长张方(张学思)
作战科科长高存信,  侦察科科长原星, 交通科副科长李健
队训科科长郑扶,   机要科副科长于振刚,副官长张存实
警备队队长李胜岭,  通信队队长陈文质, 无线电队队长刘文栗
交际科副科长曹振.
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梦龄,  宣传部部长张仁槐, 
敌工部部长李作华、副部长杨明友
供给部:部长封永顺,政委王文波,副部长高悴沧
卫生部:部长顾正钧,政委张庆泰,副部长杜力生

第7支队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赵承金,政委旷伏兆,参谋长刘玉璋,政治部主任许涛
第19大队(5月与第20大队合编为第21团)大队长李亚峰,政治主任王一平
第20大队(5月与第19大队合编为第21团)大队长肖治国,政治主任王伟
第21大队(5月与独立1、2团合编为第16团)大队长刘从杰,政治主任赵君侠
独立第1团(5月与第21大队、独2团合编为第16团)团长王宝均
独立第2团(5月与第21大队、独1团合编为第16团)团长庞大川

第8支队兼第2军分区:司令员于权伸,政委吴西,参谋长张珍,政治部主任刘哲华
第22大队:大队长杨书明,政治主任杨经国
第23大队:大队长唐朴农,政治主任魏洪亮
第24大队:大队长翟家骏,政治主任何元富
冀中人民自卫团(1月由民军2团与分区警卫营合编):
团长常子平,政治主任程化仁

第9支队兼第3军分区:司令员阎九祥,政委王远音,参谋长王洗凡,政治部主任刘洪涛
第25大队:大队长黎光,政治主任何继元(2月离)、张兴(2月任)
第26大队:大队长张胜昆(2月离)、杜雷(2月任),政治主任任海山
第27大队:大队长胡乃超,政治主任赵正洪
特务大队:大队长郝宝祥,政治主任贾一民

第10支队兼第4军分区:司令员孟庆山,政委王紫峰(2月离)、帅荣(2月任),
副司令员聂鹤亭(2月任),参谋长霍雨村,
政治部主任黄兴义(2月离)李天焕(2月任)
第28大队:大队长董庆云,政治主任李文光
第29大队:大队长杨万伦,政治主任黎彦昌
第30大队:大队长刘亦珂(5月牺牲),政治主任阎均
特务团:团长吕书元
独立第1团:团长贾桂荣
独立第2团:团长张汉声

独立第1游击支队兼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朱占魁,政委周彪(1月任,10月离)、
帅荣(10月任),副司员阎力瑄,参谋长饶民孚,
政治部主任杨雨民(2月离)、钱应麟(2月任)
第1大队:大队长刘树芬(2月离)、刘秉彦(2月任),政治主任王逸群
第2大队:大队长崔文炳,政治主任陈德仁
第3大队:大队长阎力瑄(1月免)、候海楼(1月任)
政治主任李晓阳(1月离)、张硕甫(1月任)
第4大队:大队长周正明,政治主任梁金龙
特务大队:大队长杨秀昆,政治主任杨子华
游击1团(5月与第2、第3团合编为第5游击总队):团长张吟飞,政治主任黄柳树
游击2团(5月与第1、第3团合编为第5游击总队):团长马雅周
游击3团(5月与第1、第2团合编为第5游击总队):团长边孟炎,政治主任李鸿章

独立第2游击支队(5月整编时编散):司令员柴恩波(2月叛逃),政委张毅忱,
副司令员徐恩荣,参谋长李剑卜(2月牺牲),政治部主任铁英
第1大队:大队长杨秀昆,政治部主任佟汝勋
第2大队:队长马吉庆,政治部主任邹鲁

独立第3游击支队(3月编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第5支队):司令员赵玉昆,参谋长宋学飞
第1大队:大队长马以然
第2大队:大队长翟秀逢
第3大队:大队长尹玉虽

独立第4游击支队(3月编入120师独立第1旅):司令员高士一,政委辛世修,
参谋长陆冠洲,政治部主任杨琪良
第1大队(3月编为独立旅独立第1团):大队长黄久征,政治主任谢云清
第2大队(3月编为独立旅独立第2团):大队长韩溪泉,政治主任高万德
第3大队(3月编为独立旅独立第3团):大队长戈厚福,政治主任李兰芳

独立第5游击支队(4月编入120师独立第2旅):司令员魏大光,政委王同安,
参谋长赵振国,政治部主任李公侠
第1大队(4月编为独立2旅独立第4团):大队长杨洪才
第2大队(4月编为独立2旅独立第5团):大队长徐立树,政治主任刘佑东

独立6游击支队(年初由华北民从自卫军改编,5月编入120师独立第3支队):
司令员江东升,政委唐保蘅,副司令员左清臣,政治部主任刘佩荣

回民教导总队:司令员马本斋,政委马玉槐,副司令员马仲三,参谋长刘邦俊,
政治部主任杨铁成

北上挺进支队:司令赵东寰,政委谭斌,政治部主任李修来

民众抗日自卫军(冀中民军和八路军第120师特务团等部合编):司令员王长江,
政委刘子奇,副司令员张存实
第一总队:队长张子元,政委王先臣;第二总队:队长孙然,政委邓东哲。

5月整编后:
司令员吕正操,政委程子华,参谋长孙毅,副参谋长李英武,
政治部主任孙志远,副主任谭冠三(3月任职)

第7支队兼第6军分区:司令员赵承金,政委谭冠三(兼),参谋长刘玉璋,
政治部主任张毅忱
第16团(5月由第21大队、独立第1、第2团合编):
团长庞大川(12月离)盛治华(12月任),政委邓东哲,政治处主任赵均一
第21团(39年5月由第19、第20大队合并组建):团长肖治国,政委马泽迎
第1游击总队(5月新编)总队长张大成,政委张逢时

第8支队兼第7军分区:司令员于权伸,政委吴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阎九祥,
政治处主任王智群
第17团(39年5月由第22、第24大队合编):团长杨书明,政委翟家骏
第22团(39年5月由第23大队编成):团长唐朴农(10月离)、欧阳霖(10月任),
政委梁达三,参谋长刘进,政治处主任贾一民
第2游击总队(5月新编)总队长尹诗炎,政委张雪峰
冀中人民自卫团(1月由民军2团与分区警卫营合编):团长常子平,
政治主任程化仁

第9支队兼8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副司令徐恩荣、刘子奇,
参谋长王洗凡(10月离)、李拂畏(10月任),政治部主任张逊之
第23团(39年5月由第27、特务大队合编):团长张培荣,
政委魏洪亮(10月离)、赵正洪(10月任),参谋长高法宝,政治处主任孟庆武
第30团(39年5月由第25、第26大队合并组建):团长黎光(12月离)、高法宝,
政委汪威,参谋长于占明,政治处主任张兴
第3游击总队(5月新编):总队长王凤斋,政委翟晋阶
任河大队(5月由当地游击队新编):大队长丁占明,政委贾泉

第10支队兼第9军分区:司令员孟庆山,政委帅荣(10月离)、魏洪亮(10月任),
副司令员刘子奇、孙然(6月任),参谋长聂鹤亭(5月兼6月离)、孙然(6月兼),
政治部主任李天焕(10月离)、袁心纯(10月任职)
第18团(39年5月由第28、第29大队合编):团长焦玉礼(12月离)、杨万伦(12月任),
政委王志
第24团(5月由特务团、独立1、2团合并组建):团长贾桂荣,政委黄明正
第33团(5月由第30大队编):团长万振西,政委钟华农
第4游击总队(5月新编):总队长候北之,政委罗玉川(8月离)、吴立人(8月任)

第6支队(5月独立第1游击支队改编成)兼第10军分区:司令员朱占魁,
政委周彪(10月离)、帅荣(10月任),副司员阎力瑄,参谋长肖新槐,
政治部主任钱应麟
第27团(5月由独立第1游击支队特务大队改编):团长杨秀昆,
政委杨子华(11月离)、覃继先(11月任),参谋长韩双亭,政治处主任李景朴
第29团(5月由独立第1游击支队第2、第4大队合编):团长崔文炳,政委陈德仁
第32团(5月由独立第1游击支队第1、第3大队合编):
团长刘秉彦(11月离)、江中(11月任),
政委王逸群(7月离)、覃继先(7月任11月离)、吴国华(11月任)
第5游击总队(5月由游击队一、二、三团合编):团长舒行,政委马戴

回民支队(7月由回民教导总队改称):
支队长马本斋,政委马玉槐(7月离)、郭六顺(7月任),
副司令员马仲三,参谋长刘邦俊,
政治部主任杨铁成(10月牺牲)、丁铁石(11月任)。

军区直属骑兵第2团(5月由骑兵营编成):
团长马仁兴,政委杨经国(7月离)、卢克(7月任)

军区直属教导团(5月编成):团长章申,政委辛元俊

军区直属特务团(5月编成):团长刘子奇,政委陈文彬

 北上挺进支队(11月编入冀中警备旅):司令赵东寰,政委谭斌,政治部主任李修来

冀中警备旅(11月由北上挺进支队与民众抗日自卫军一部合编)旅长王长江,
政委旷伏兆,副旅长兼参谋长张实存,政治部主任周翰民
警备第1团(39年11月由冀中民众抗日自卫军一纵改编组建):
团长张子元,政委王先臣
警备第2团(39年11月由北上挺进支队和自卫军5团的一个营改编组建):
团长赵东寰(12月离)、姚近芳(12月任),政委谭斌
石德大队:大队长王焕章,政委刘克江

第四纵队(38年10月西撤,2月编为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
参谋长李钟奇,政治部主任伍晋南,副主任苏梅

第11支队(由邓支队改编)司令员邓华(兼)
第31大队:大队长季光顺,政委杨克武
第32大队:大队长彭寿生,政委刘慎之
第33大队:大队长肖思明,政委李志远

第12支队(由宋支队改编)司令员宋时轮(兼)
第34大队:大队长陈仿仁,政委王再兴
第36大队:大队长唐家礼,政委王季龙
骑兵大队:大队长王正川,政委李炳雄

冀东八路军军政委员会(9月改为第13支队):书记苏梅
第1支队(苏陈支队,33大队特务连):
支队长陈群,政委苏梅,参谋长苏甦,政治部主任周文彬
第2支队(包支队,33大队11连):支队长包森,政委姜林
第3支队(单赵支队,34大队一部分):支队长单德贵,政委赵立业

冀热察挺进军(1939年2月7日以第四纵队为主正式成立,归晋察冀军区指挥):
司令员肖克,参谋长程世才,政治部主任伍晋南
司令部:参谋主任陈仿仁
第1科科长曾席炳, 第2科科长洪觉,   第3科科长贾玉歧
第4科科长王子南, 机要科科长张振元
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吴国华,副部长刘德标; 锄奸部部长方国;
宣传部部长胡央民;  民运部部长谭治诚; 总务处处长刘化院
供给部:部长赵容,政委彭忠华,副部长朱由芹
军实科科长徐远康,  会计科科长石忠坦, 军械科科长胡大
出纳科科长周华山。
卫生部:部长彭方复
随营学校:校长谭风汉

第11支队:第31大队、第32大队、第33大队
第12支队:第34大队、第36大队、骑兵大队
冀东八路军军政委员会
冀东抗日联军(李运昌部)

第13支队(9月由冀东八路军军政委员会三个支队与中共冀热边特委的冀东抗日
联军合编成):司令李运昌,政委李楚离,副司令包森,参谋长曾克林,
政治部主任刘诚光
第1支队(苏队支队上半年3个总队,10月整训补充抗联整训人员合编为第37大队):
支队长陈群
第1总队总队长田明远
第2总队总队长魏国臣
第3总队总队长张清华
第2支队(包森支队,后扩为1-4总队)、支队长包森
第1总队总队长赖邦
第2总队总队长王正军
第3总队总队长张连富
第4总队总队长刘永生(后改第7总队总队长耿玉辉)
第3支队(单赵支队)
冀东抗日联军
第1总队:总队长赖邦,教导员薛辉荣
第2总队:总队长王正军,教导员张树先
第3总队:总队长郑紫明(郑维家),副总队长张仲三,教导员杨春垠
第4总队:总队长刘永生,教导员娄平
第5总队:总队长江士林,教导员于禾
第6总队(蓟遵兴游击支队与蓟平三游击支队合编成):
总队长王化一,教导员王文,副总队长刘警中
第7总队:总队长耿玉辉,教导员李满盈
第8总队:总队长傅英
第9总队:总队长李振中,副总队长高小安,教导员孟桢
盘山八路军办事处:主任王少奇,总支书记娄平

冀热察挺进军(39年11月六个大队与地方游击队合编为四个团,归晋察冀军区指挥):
第6团(11月由第31、32、33大队和房涞游击支队改编):团长季光顺,政委马龙
第7团(11月由第31、32、33大队和房涞游击支队改编):团长肖思明,政委丁盛
第9团(11月由第34、36大队及骑兵大队改编):团长黄光明,政委王季龙
第10团(11月由冀东抗日联军和平西游击队改编):团长兼政委白乙化

第12团(12月由苏队支队等第13支队部分改编):团长陈群,政委苏梅、刘诚光(后),
参谋长欧阳波平,政治处主任曾辉,团总支书记何宜之。

1940年1月初~6月底,晋察冀军区部队分两期进行政治整军(冀中军区部队分三期),经过整军,加强了党的领导,克服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以及部分干部存在的军阀主义残余和游击习气等不良作风。

在政治整军期间,1月,由北岳区两个主力团和冀中军区警备旅组成南下支队,由聂荣臻率领赴晋东南,参加反击国民党顽军朱怀冰、庞炳勋等部的作战;以冀中军区5个团和津南自卫军组成南进支队,由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程子华率领开赴冀南,参加反击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的作战,其后支队指挥部和其中两个团转隶于八路军第2纵队。2月,第120师主力返回晋西北。4月,成立平西军分区,北岳区组建第5军分区(翌年5月与第1军分区合并,第5军分区番号撤销)。7月,成立冀东军分区;12月,成立平北军分区,均隶属于冀热察挺进军。至此,晋察冀军区辖冀中军区、冀热察挺进军,共12个军分区、37个团、20余个游击支(总)队,总兵力约10.9万人,民兵约50万人。

从1939年初至1940年底,晋察冀军区部队与第120师配合,多次进行破袭作战,挫败了日伪军的围攻和“扫荡”,反击了国民党顽军的反共“摩擦”,先后取得上下鹤山、齐会、大龙华、上下细腰涧、陈庄、雁宿崖、黄土岭等战斗的胜利,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参加了百团大战,给华北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1年,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推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更加频繁、残酷地进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实行分割、封锁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使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一些困难阶段。为渡过难关,晋察冀军区于5月以各军分区的游击支队、独立营、基干团和部分主力团为基础,在北岳、冀中、冀东区编组25个地区队,坚持进行抗日游击战争。

1942年2月,晋察冀军区开始进行精兵简政,撤销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同时,在平西地区成立第11军分区,平北军分区改称第12军分区,冀东军分区改称第13军分区,均归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整编中,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敌后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将所属武装力量明确划分为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重点加强地方军和民兵的建设。主力军编为11个甲种团、21个乙种团,约6.7万人;地方军编为30个地区队和县、区游击队等,约2.8万人。整编后,总兵力由1940年底的近11万人减至9.5万人,年底又减至8.4万人,民兵由1941年底的30万人增至约40万人。

8月,程子华、刘澜涛任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同月,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展整风运动,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整顿,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有所提高、组织纪律性大为加强,各部队普遍加强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克服困难,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5年6月二分区破坏同蒲路:《切断敌人补给线》李峰

1945年6月二分区破坏同蒲路:《切断敌人补给线》李峰 [5] 

1943年,部队再次精简整编,主力团一律改为辖4~5个连的小团。北岳区为15个团、10个地区队;冀中军区所辖的6个团由于暂不能返回冀中,分别编入第1、第3、第4、第11军分区序列;在北岳区的地区队,从3月起陆续返回冀中,投入恢复抗日根据地的作战;警备旅调归八路军第129师建制。

在平北地区撤销第12军分区。其所属部队转隶于第11军分区。第11、第13军分区辖7个团、7个地区队。年底,全区总兵力减至7.1万余人,民兵增至60万人。

同年8月,聂荣臻赴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萧克代理军区司令员、程子华代理政治委员。后萧克去延安,程子华兼代司令员。同月,撤销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所属军分区由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

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保卫中共中央,增加晋绥反攻力量,1943年8月~1944年春,晋察冀军区抽调12个团,分由吕正操、邓华率领,开赴晋绥军区和陕甘宁边区。同时,抗大第二分校也调往延安。

1941~1943年,晋察冀军区部队多次挫败日伪军对北岳、冀中、冀东地区的大“扫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41年秋季,挫败日伪军7万余人对晋察冀边区的进攻;1942年春、夏季,挫败日伪军4万余人对冀东地区的进攻;同年5~7月,挫败日伪军5万余人对冀中地区的五一大“扫荡”;1943年秋季,挫败日伪军4万余人对北岳区的进攻。

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坚持和发展山地及平原游击战的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在平原地区,开展地道战、村落战、地雷战、麻雀战;在山岳地区,利用有利地形,开展冷枪运动和地雷战;在白洋淀水域,采用水上游击战;在铁路和公路干线上,开展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的破袭战。

从1943年春季起,晋察冀军区部队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进行运动战,北岳区各军分区还以部分主力和地区队配合地方干部,组成多支精干的武装工作队,渗入日伪军占领区,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瓦解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反“蚕食”和恢复、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至年底,攻克、逼退日伪军据点600多处,在3500多个村庄建立了抗日政权,恢复和发展了数十块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从华北战场抽调兵力南下。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收缩兵力,撤出部分据点,企图固守重要城镇和主要交通干线。晋察冀军区开始攻势作战。从9月开始,为适应斗争形势和恢复发展部队的需要,成立4个下属军区:冀晋军区,赵尔陆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冀中军区,杨成武任司令员、林铁任政治委员;冀察军区,郭天民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至年底,全区总兵力由攻势作战开始时的6.6万余人,增加到9.1万余人,民兵增加到63万人。共歼灭日伪军4.1万余人,攻克据点1700余处,攻克或袭入32座县城,解放人口750余万。与此同时,晋察冀军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改善了部队的生活。

1945年春、夏季,晋察冀军区部队继续进行攻势作战。冀中军区相继进行了任丘、河间战役,文安、新镇战役,安平、饶阳战役,子牙河东战役,大清河北战役;冀晋军区进行了雁北战役;冀察军区进行了察南战役和平北战役;冀热辽军区进行了热辽战役。1~7月,全区共歼灭日伪军2.8万余人,拔除据点790多个,收复县城15座,解放人口500多万,扩大根据地面积13.5万多平方千米。8月,为适应全面反攻的需要,晋察冀军区迅速将小团扩编为大团,陆续将地区队、县支队、县大队,改编为62个主力团,共发展到100个团。接着向日伪军展开了全面反攻(包括冀热辽军区向东北地区进军,协同苏联军队和东北抗日联军作战)。经过3个多月的全面反攻作战,共歼灭日伪军7万余人,解放了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山海关、集宁、丰镇、绥中、锦州等70余座城市,收复热河、察哈尔两省全部,河北省大部及辽宁、山西、绥远省(今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人口达到4000余万。

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察冀军区奉命编组野战军和地方军:冀察军区部队编为两个纵队,分辖第6、第7、第9旅和骑兵旅、第8旅、第10旅;冀中军区部队编为两个纵队,分辖第11、第12、第13旅和第1、第2旅;冀晋军区部队编为两个纵队,分辖第1、第2、第3旅(冀热辽军区第25旅改称)和第3、第4旅;冀热辽军区部队编为两个纵队,其中冀东纵队辖第12、第13、第14旅,热辽纵队辖第22、第27、第30旅和混成旅。

1945年11月,晋察冀军区将所属8个纵队和调归军区建制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编为2个野战军和1个教导师。第1野战军由聂荣臻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辖4个纵队;第2野战军由萧克兼任司令员,军区副政治委员罗瑞卿兼任政治委员,辖5个纵队。第1野战军在张家口以西地区,与晋绥军区部队协同作战,取得平绥路战役的胜利;第2野战军在张家口以东地区,抗击向承德进犯的国民党军,保卫冀热辽解放区。

12月,第1野战军指挥机构撤销,第2野战军机构合并于冀热辽军区机关,萧克兼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罗瑞卿兼任第二政治委员,野战部队归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此时,全区野战军9个纵队,共21.9万余人;地方军编为冀中、冀晋、冀察军区及隶属于冀热辽军区的冀东、热河军区,共10.4万余人。全区部队总计32万余人,另有基干民兵90万余人。

1946年1月5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初步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定。1月10日,双方下达停战令。3月,晋察冀军区奉命进行缩编,将9个野战纵队缩编为4个纵队,原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仍为第1纵队,晋察冀军区野战部队编为第2、第3、第4纵队。同时,以部分野战纵队充实地方军,原有的冀中、冀晋、冀察军区及隶属于冀热辽军区的冀东、热河、热辽军区,均增编两个独立旅;晋察冀军区教导旅改编为张家口卫戍司令部。

同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晋察冀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恢复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萧克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2、第3、第4纵队。7~10月,在国民党军东西夹击张家口的形势下,晋察冀军区部队与晋绥军区部队共同进行了大同集宁战役及张家口保卫战。12月,晋察冀军区经请示中共中央军委同意撤销野战军指挥机构,第1纵队调回晋冀鲁豫军区。冀晋、冀中军区不变,冀察军区与张家口卫戍司令部合编为察哈尔军区,郑维山任司令员,刘杰任政治委员。冀热辽军区改称冀察热辽军区,所属冀东军区不变,热河、热辽军区分别改编为冀热察、冀热辽军区。

1947年4月20日,冀察热辽军区机关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4~6月,晋察冀军区部队连续取得了正太、青沧战役的胜利。

1947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重新组建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员,杨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员,辖第2、第3、第4纵队和炮兵旅。10月,取得清风店战役的胜利。11月,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12月,冀晋军区与察哈尔军区合并组建北岳军区,唐延杰任司令员,赵振声(李葆华)任政治委员。同时,新建第1、第6、第7纵队,分别隶属于北岳军区、晋察冀野战军和冀中军区建制。

1948年3~4月,进行了察南战役。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番号撤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