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第1张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图片,第2张

广义上的丧葬器可以是一切用于殉葬的器,但严格来说,丧葬玉专指那些为保存尸体完好而制作的随葬玉器。古人多追求长生不老,当发现愿望无法达成后便退而求其次,希望自己时候能够尸身不朽,而其处理的办法与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截然不同,充满了朴素的东方思想。丧葬玉起源较早,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多有发现。汉代盛行厚葬,因此成为丧葬玉发展的高峰时期,魏晋之后,丧葬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图片,第3张

玉覆面

又称“瞑目”或“缀玉面墓”,是按人的五官分别制作的片状玉件,缝在布上,覆于死人面部。西周时期玉覆面已发展完善,此时的玉件大都适应人的五官形态特点而制,其形与前额、眉、眼、耳、鼻、腮、嘴、胡须等相符。春秋战国时期,玉覆面有所继承发展,逐渐与缀玉丧服一起演变成为汉代的玉衣。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图片,第4张

玉衣

也叫“玉匣”或“玉押”,穿在死者身外的葬服,由二千多块小玉片加金、银、铜丝缀成于人体相同的罩衣。玉衣片在春秋战国时期曾见于中原地区墓葬中,有长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各种形制,有的在表面刻有云纹,也有一些玉片镂空,大多磨制不细,一般置于死者上半身。到了汉代,玉衣愈发讲究,根据编缀线缕质地不同,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王公贵族根据各自地位不同,分别享用不同的玉衣。玉衣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把死者自头顶至足包了起来。自魏文帝黄初三年,曹丕下诏禁用玉衣,以后也没有出现。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图片,第5张

玉塞

汉代独有的一套葬玉,分为眼盖、耳塞、鼻塞、口塞、肛塞、生殖器罩等,用以填塞、遮盖死者身体上的九窍之孔,以应“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之说,因此又名九窍塞。玉片多随行而制,如眼盖为椭圆形或杏叶形,耳塞、鼻塞和肛塞一般为圆柱形,一头大一头小,耳塞还有做成六柱形,耳塞为钉帽形,口塞为U形等等,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覆面有雷同之处。生殖器罩有的是用玉琮改制的小盒,有的呈圭形玉器。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图片,第6张

玉琀

死者口中所含玉器,出现较早,战国时期种类繁多,皆为简易的圆雕仿生牲畜,有牛、羊、猪、狗、鸭、鱼等等。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图片,第7张

汉代盛行厚葬,所见玉琀较多,有玉蝉、玉珠、玉管、玉玦、玉片等,主要为玉蝉。此时期的玉琀根据雕琢繁简不同可分为三类。简练者仅为一端方形、一端尖状的三角形,背部头身分界处琢一凹槽。第二种为薄片形,用几道粗阴线雕出头、胸、腹、翅与尾,蝉尾和蝉翅呈倒三角形,末端见锋,此类玉琀最为常见。还有一种雕琢较精致,用极细的阴刻线琢出蝉翅上的翼纹和蝉腿,极为少见。到了魏晋时期,倡行薄葬,玉琀已不流行,出土量极少,且用料较差,雕琢简陋。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图片,第8张

玉握

商周时期,死者手中多握数枚玉贝,因为古人认为贝是生命的象征,在安阳后冈东周墓葬中,死者手中握一扁平长条形石条。汉代死者手中所握玉器,因古人以猪象征财富,人死后握有玉猪表示没有空手而去,仍旧握有财富,故多为玉猪。汉代时最为流行。样式较为统一,呈圆柱形,头部尖细,常用“汉八刀”雕法,用几道直线和弧线琢出眼、鼻和腿,所琢线条为一面坡形,表面显玻璃光。魏晋时期出土的玉握有短肥体和瘦长体两种,前者与汉代形制相近,后者为此时期的流行样式。另外,还有璜形玉器作为玉握。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图片,第9张

玉枕

玉枕在河北定县北庄刘焉汉墓中出土过。此玉枕长34.7cm,宽11.8cm,高13cm,重13.8kg,质呈绿色,表面光润,枕面两端略弧起,中间下凹,枕面与两侧雕有浅刻变形云纹,在江苏徐州子房山西汉墓中也出土过玉枕。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图片,第10张

除上述丧葬玉外,还有玉鞋底及玉制卖地券等。葬玉的器型多半简单,没有纹饰,只有玉蝉与玉猪有简单而象征性的线条刻纹。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图片,第11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帝制时期的丧葬专用玉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