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道重建策略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道重建策略,第1张

作者:王晓娜, 王宝贵, 梁寒

文章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3, 22(1)


摘要

食管结合部腺癌发病率逐渐上升,长径 4 cm的胃上部癌远端淋巴结转移少见,行近端胃切除术即可满足根治要求。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食物淤滞、吻合口狭窄、营养吸收差,都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不断推广,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已经标准化,但是消化道重建方式尚未达成标准共识,而抗反流成为近年临床关注热点。通过间置空肠达到抗反流效果,保留或重建抗反流结构的食管残胃吻合,包括各种抗反流的附加手术,各有优劣。笔者全面详细介绍各种主流抗反流手术方式及其改良方案,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让患者最大化获益。

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胃癌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早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发病率呈现增加趋势。早癌与人们健康和普查意识提高有关,AEG可能与肥胖症、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增加有关。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从1962—2005年,日本AEG的发病率已经上升至7.3%。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数据显示:近35年来,AEG的发病率增长近2.5倍。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单中心大样本量统计结果显示:AEG在胃癌中的比例,从1988—1992年的22.3%上升至2008—2012年的35.7%。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 90%,发生在食管胃结合部的早期胃癌生命质量就尤为重要。AEG和发生在胃上1/3的胃底、胃体癌的手术方式在过去10余年发生很大改变。既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AEG,虽然全胃切除术可彻底清扫淋巴结,且减少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但术后胃的储存、机械研磨、分泌等功能会永久丧失,从而导致患者术后营养不良,包括BMI下降、贫血、腹泻、倾倒综合征等。Lee等汇总25项上1/3早期胃癌的研究,比较行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患者营养状况和生命质量,结果显示:前者胃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发生比例高于后者,但是前者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质量、Hb、维生素B12 缺乏等)和生命质量明显优于后者。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长径 4 cm的AEG患者,胃远端淋巴结转移率非常低,完全清扫远端淋巴结也不能为患者提供明显生存获益。对于不同部位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精细研究结果显示:位于胃上1/3,长径 4 cm的胃癌发生第3b组淋巴结转移率低,对于完全位于U区且长径 4 cm的 T2期的胃癌患者,行近端胃切除术可达到肿瘤根治要求。因此,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规定对于长径 4 cm的AEG,经食管裂孔行下段食管、近端胃切除 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AEG行近端胃切除术会破坏食管下段括约肌、His角、胃底的容受性扩张等抗反流结构,因而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胃癌手术。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应该从抗反流效果、吻合口相关并发症、食物潴留、术后营养状况以及操作难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因此,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一直存在争议。《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认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应该满足以下几点:(1)有一定容量和储存食物功能的残胃或“代胃”器。(2)维持食物通过十二指肠正常生理通道。(3)有效防止胃、十二指肠液逆流入食管。(4)控制胃排空或延缓食物过快进入空肠远端。(5)尽量保留胃十二指肠、近段空肠的分泌、消化及吸收功能。(6)手术操作简单、省时、安全和有效。(7)术后能方便对残胃和十二指肠进行内镜检查。目前,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道重建主要包括2大类:(1)食管空肠吻合,靠间置空肠缓冲胃酸反流,包括单通道间置空肠、空肠储袋间置和双通道间置空肠。(2)食管胃吻合,通过长度梯度,或者重建残胃的机械性反流屏障功能达到抗反流作用,包括管状胃吻合、SOFY吻合、双肌瓣吻合及其改良手术方式等。此外还有部分附加结构的保留和构建(His角、胃底、迷走神经保留、幽门功能保留等)。笔者将详细深入探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

一、食管空肠吻合

(一)单通道间置空肠

单通道间置空肠(Jejunal interposition,JI)最早由日本学者Nozaki等在2012年报道(图1)。JI在食管和残胃间间置一段空肠,运用空肠蠕动功能可有效减少胃液由残胃向食管反流,且空肠可耐受酸性胃液和碱性消化液,从而保障患者术后长期的安全性和生命质量。JI操作要点:(1)间置空肠襻血运的保留。(2)间置空肠的长度为15~20 cm,过短抗反流效果差,过长容易发生肠管淤滞并影响术后内镜检查。日本1项关于胃癌术后生命质量的研究结果显示:与食管残胃吻合比较,空肠或空肠储袋间置组残胃体积较小,但生命质量优于食管胃吻合组。国内1项研究比较JI、双通道吻合和全胃切除后Roux-en-Y吻合,结果显示:JI和双通道吻合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全胃切除后Roux-en-Y吻合。3组患者中,JI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数波动最小,术后18个月营养水平可恢复至术前水平。JI因为需切断空肠,全腹腔镜下操作存在困难,腹腔镜辅助吻合时可以考虑采用。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道重建策略,图片,第2张

(二)空肠储袋间置

空肠储袋间置(jejunal pouch interposition recons-truction,JPI)是把空肠行侧侧吻合,形成一个储袋后,间置在食管和残胃之间,空肠残端与残胃行端端吻合(图2)。JPI抗反流同时增加储存食物容量,可更好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但是空肠储袋最大的缺点是容易发生食物淤滞。日本学者Takagawa比较JI与JPI两组患者,每组各19例患者,JI组吻合口狭窄率高于JPI组(31.6%比5.3%),术后12个月JPI组患者的体质量、进食量、预后营养指数均优于JI组。但在术后24个月,两组患者食物摄入量等营养指标的差距消失。JPI组有4例患者胃镜检查发现有食物淤滞,但仅1例患者有轻微的腹胀症状。JPI比JI更加复杂,同样也并不适用于全腹腔镜手术,但可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结束后,通过辅助切口完成吻合。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道重建策略,图片,第3张

(三)双通道间置空肠

双通道间置空肠(double-tract reconstruction,DT)是最早由日本学者Aikou等在1988年提出,是目前近端胃切除术后应用最广泛的功能性消化道重建方式之一(图3)。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的基础上,在距离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10~15 cm行残胃-空肠吻合,在该吻合口下方20~25 cm处行空肠-空肠吻合,理论上食物通过食管下端进入空肠后,可以分别经过残胃和空肠2条通路进入远端空肠,因此,被称为双通道吻合。该手术方式在食管与残胃间间置部分空肠,因此有良好的抗反流作用。同时保留的残胃可以发挥食物储存功能,因此,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优于全胃切除术患者。DT因残胃是垂直于胃长轴切断,对残胃大小要求不高,适用于侵犯食管下段1~2 cm可以完成食管空肠吻合的Siewert Ⅱ、Ⅲ型AEG,以及胃上1/3胃体癌。有研究结果显示:DT的手术结局与全胃切除术相似,但比全胃切除术具有营养和抗反流优势。Xu等对9项研究687例患者进行系统分析的结果显示:腹腔镜DT在抗反流、术后Hb水平、维生素B12和体质量方面均优于腹腔全胃切除术。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道重建策略,图片,第4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道重建策略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