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走不出怪圈的思维局限

中国教育改革走不出怪圈的思维局限,第1张


全文长 1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 分钟

中国教育改革走不出怪圈的思维局限,图片,第2张

中国教育改革受限于科举制度流传下来的思维定式:选拔代替教育。也正因此,从小学到高中,教育只服务于一个目的:进入大学。由于中国的大学入口的制度根本依然沿袭科举制,也就是选拔制,中国要在广大人口中择优选拔,也因为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因此,其教育改革20余年,毫无真正的进展。素质教育依然是呼声高,结果依然还是无法逃离选拔制度带来的结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终一考定终生。因此在前面的学习阶段,一切都不如一个功利目的:考大学。

常常思考为什么有一些教育改革家认为中国的功利教育是毁掉教育本身的最大问题。但我却认为中国的教育并非功利教育。如果真的功利,那么不应该是真正的落到教育吗?最终能就业、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实事求是、能推进社会改革等等。但是看中国大学毕业生就知道,教育基本上终止个人培养到进入大学基本停止。大学也没有用四年时间真正的做到提升每一个人的能力,而仅仅培养至专业知识学会即毕业。

这反过来推就很有意思。比如说一个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甚至是工程、计算机、土木工程的学生,如果仅仅是完成大学的知识和内容,他们是否需要十年“苦”读呢?结论是并不需要。他可以边玩、边谈恋爱、边学习知识、边掌握几个爱好,非常轻松的上大学去修得以上知识。因为到大学毕业为止,所有的本科教育内容的功能,无论什么国家,其培养大学人才的课本和功能都是带有目标性的。而这些目标,按目前很多大学的情况,几乎每个智力不残障的学生,都有可能完成。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我们亚洲学生在前十几年都在“拼命”“苦读”,甚至没空谈恋爱、没空出去玩、甚至培养爱好都成了“竞技”呢?

常人的理解是,资源稀缺。即,好大学的资源稀缺。在中等学生来看良大学稀缺。对于成绩偏下的学生来说,能进入大学稀缺。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大学3000余所,而且一直在增加。人人都上大学吗?如果人人都想读大学,假设成立的话,那么一个国家大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大众教育。

那么大众教育是否可实现人人想,即可获得教育?我觉得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就应如此。有难度吗?从在高等教育执业14年的我来说,没难度。甚至是获得高水平的教育都没有难度。但是教改方向,并没有偏向这一边。而是继续拔高一流院校,并且将全部的资源精力投入到这个工作中。我并不反对拔高一流院校。

但是选拔精英的体制,只适用于高校数量低于100时。现在3000多所大学,随着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本科生比例继续提升。如果中国大学和教育只为1%的精英而设计选拔制度,未来10年再不改变的话,这样的僵化教育不利于中国民间层面的活力。

无论教育家以耶鲁等名校的口号喊出教育不是培养低级打工仔,这对于上亿本科生来说,真正的功利诉求:有一份工作,是“客户”的真正刚需。况且教育家所要的非低级打工仔,对社会的责任和情怀,从我和清北复交广大的群中交流来看,这一目标基本上就是形同虚设。这些名校毕业的精英群体,本应构建社会架构、改革、促进平等的人群,要么在社会中大多数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么成为自赏的“上层人”,缺乏对底层的共情和理解,无法担当名校和精英教育给予的责任。

这样的选拔制度只能选拔出科研竞争中的“钉子”人才。但高精尖的尖端顶层科技,需要人才真正的发挥其自由思想。因此更有大部分国内名校精英最终选择出国。因为思想自由了,需要就多了。这里面就不仅仅是金钱的需要了。

因此,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脱离70年代为快速选拔一些聪明人读大学,和老旧的科举制度,朝向未来教育的基本需求,即:人的需求。即:如何习得常识;如何进入社会;如何谋求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职业;如何为自己得以判断是非;如何思考和提升自己。在精英制度改革上,可适当沿用选拔制并需要并允许多样化。把真正爱搞科研的人、把真正对社会改革有激情的人,能有这样的机遇和通道,进入目标大学。

目前的制度浪费中国每年上千万的孩童的经历在考试上。大学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排名上,没有人把精力用在教与学上。当一切偏离了真正的诉求,又无法掉头,只说明教育制度即高等教育的门槛选拔,出了大问题。

作者 | 丁欢,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市校区),系计算机与工程学院国际事务主任;兼任布劳克管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国际项目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中国教育改革走不出怪圈的思维局限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