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

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第1张

早在1月15日国剧版《三体》上线时,我就写文夸过了( 国剧版《三体》,稳了 ),尽管当时我表面上咬定它“稳了”,但说实话心里还是非常忐忑的,毕竟“烂尾”这种情况太常见了,而且中间确实有几集的支线不如人意……

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第2张

现在,把30集全部看完后,我可以放心大胆地说了:

这部《三体》是国产科幻剧的顶峰(即便拿到优质美剧序列里去横向对比,也属于中上游水平),它在原本羸弱的地基上搭建起了不可思议的高塔,改编、制作、表演、名场面还原等各方面均表现出色,尤其是几处关键部分的优秀水准,足以让我包容它存在的所有缺陷。

PS:由于30集实在太长了,没那个精力再去回顾一遍截图找细节要素,所以本文主要凭自己的大概印象聊聊。

《三体》的优点不少,“制作精良、用心”就是我先要提的一个。

别的不说,光是30集先后总共用了五版片头就够让我惊诧了,这五版片头与每集的主要故事内容都息息相关,分别为初涉奇异现象的悬疑主题、青年叶文洁回忆的红岸主题、进入三体游探索的游戏主题、后续深挖真相的现实主题,以及故事结束前的总结主题。

这些片头不全是正片内容的简单剪辑,而是加入了一些原创的动画,例如最后一版就加入了古筝行动、三体世界解疑等画面。

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第3张

这种做法和一道美食的最终摆盘差不多,不会影响食物的实际口感,但却是一个很隐蔽也很讨喜的加分项。

至于摄影、配乐、镜头、剪辑等其他方面,我用一句话总结是“外举不避嫌,内举不避亲”。

以配乐为例,主题曲《时间的尽头》《The Day of Unknown》等几首歌,词曲创作班底都是“国产”,最终演奏人员和方式却全是“美式”,两者结合没啥违和,还保证了一份重要的“熟悉的陌生感”;

而在红岸往事部分,则大批量采用了《我们走在大路上》《颂歌献给毛主席》《团结就是力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咱们工人有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许多时代金曲,年代感怎么强就怎么造。

还有摄影角度与镜头选取方面,《三体》也花了许多心思,比如时不时出现的虫子爬动、光影错位拍摄等等,特别是几个角色的正拍和镜面反射镜头(喜欢《风骚律师》的我对此可太敏感了),很能感受到剧组在努力营造“高级感”的意愿。

虽说这些心思的成果有好有差,一些地方还处在模仿的阶段,但综合看来,《三体》在极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多数国产剧“制作简陋”的固有印象。

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第4张

就说剧里这良湘粒子加速对撞机吧,直接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取景,国内物理界的老师们看了都说好。

当然了,制作方面的优劣,对于多数观众来说都是相对次要的,大家最看重的还是故事讲得好不好。

《三体》基本上按照原著小说的故事线设置来拍摄,即分为三条线,一条大主线是2007年时一步步揭露ETO的真相,一条支线是历史中的红岸往事,一条支线是三体游戏的进程。

我个人的感受是:“现实线”部分有起伏,总体向好,“红岸线”部分已经尽力了,也完成了任务,“游戏线”最棒,几乎全是满分。

现实线应该是被大家诟病最多的部分了,慕星与潘寒被放大的支线、徐冰冰等角色的加戏、慢节奏叙事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槽点,这方面不展开了,只能说这些瑕疵没有太过影响整体观感,而且主线进入正轨后始终保持了核心不偏离,即便偶有错位,最终也都服务于故事了。

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第5张

红岸线的节奏也不快,可因为有老年叶文洁娓娓道来的这个前提存在,加上有特殊历史背景元素的加持,所以看上去相当舒适。

我知道有许多人非常关心《三体》对于历史部分的还原呈现,有进步了总想着能更进一步,这当然没错,只是也需要考虑一边放宽一边收窄的语境以及创作者不断摸索中的客观现实。

红岸往事是整个《三体》的起源和基础,关乎“时代对于个体的塑造”,一切旁枝末节都必不可少,剧集在叶文洁进入林场工作后拉开了平铺直叙的大幕,几个重点段落都完成得不错,特别是发射信号的猜想、决心回复三体文明的冲动、安居齐家屯的美好生活等几段戏,氛围感和沉浸感都十分到位。

这条线不丢分就是胜利,更何况还有不少出彩,这还有啥不满足的?

我最满意的还是三体游戏——看剧之前,我一直都担心这种“又抽象又实际”的内容会如何呈现,甚至觉得根本没法呈现出来……结果,《三体》还原了五成我脑海中的样貌,并另外贡献了五成我无法想象的场景画面。

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第6张

商周时期的蛮荒,墨子模型的奇巧,阿兹特克周围的湿闷,欧罗巴恢弘下的压抑,末世巨摆的不甘与屈服,中西文化元素的混搭,无不令我叹为观止。

科幻的粗略定义,本就是“用幻想艺术形式去表现科技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而三体游戏中试图解决三体难题的过程,又多了一份穿越古今中外的美感。

我最最喜欢的一场戏,肯定要数第15集时的“秦一号”人列计算机!

我看到、听到了什么?冯·诺依曼和牛顿来到了东方,向说着陕西话的秦始皇献计献策,伴随着《将令一声震江山》和《华阴老腔一声喊》的高亢调子,上千万只能执行简单指令的士兵汇聚成了一台庞大、笨拙又气势恢宏的计算机,那是来自往昔历史的沉吟,亦是面向未知未来的嘶吼。

我从没见过哪种“夹带私货”还能让人如此热血沸腾,人列计算机这场戏同时串起了过去和未来、现实和幻想、戏内和戏外,比我原先预想的场面还要好上许多倍,我看到后差点跳了起来,不仅回味了好几遍,还去豆瓣上把《三体》的评分由4星改成了5星——光这一场戏就值了。

《三体》用事实证明,即便特效画面、动捕渲染效果等不是顶尖的,也不会影响好内容的表现,创意和美感依靠技术实现,但绝不会受限于技术。

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第7张

(流浪地球“三体·燃烧·青春版”点了个赞~)

可以说,《三体》的优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原著小说的忠实“搬运”,有时候都不用改,直接拿原句当台词就能出效果……但这不意味着创作者对改编没有想法,尤其是一些名场面,改编是势在必行的操作。

以古筝行动为例,这段戏不仅是《三体》完结前的故事高潮,也是最具可视化发挥空间的部分,于情于理都要下大力气去做。

剧组背后所花费的精力就不提了,只说说实际表现:作战会议上的讨论很到位,史强与斯坦顿之间先针锋相对再惺惺相惜拉满了“爽文感”,行动筹备阶段全是按着动作大片范儿拍的;

更绝的是往审判日号上面安排了一堆杀人犯、恐怖分子,这样做可谓一石三鸟,先强调他们都是死有余辜的人渣,减轻了行动的罪恶感,再让他们杀掉引航员来回避道德负担,最后还让他们充当鲜活教材,成为伊文斯时刻教育船上ETO降临派“人性本恶、人类没救了”的论据;

等到了纳米飞刃真开始切割船体时,原本紧张的快节奏却慢了下来,怎么切船、切人都给足了细节,切到伊文斯房间那镜头还致敬了《功夫》里琴音双煞偷袭苦力强,整一个慢刀子割肉,从微观细节到宏观场面都给足了展现。

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第8张

古筝行动的戏,不敢说一定青出于蓝胜于蓝,但“不亚于原著情节的改编”肯定可以夸。

另外还有一点改编上成绩,我觉得是独属于《三体》剧集的优势,那就是演员们的演绎,为角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个人感觉,《三体》小说的最大优点,在于天马行空又符合国人审美的奇思妙想与创意设定,以及大开大合又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相对而言,描写人物方面是偏弱的(尤其是第一部《三体》)。

倒不是说人物形象就不饱满了,只是读者们对于角色的理解,更多是通过外部性的施加,而非内生性的衍变,这就导致《三体》里的人物普遍都比较“冷”、很容易看成工具人,即便是性格最突出的史强,也像是塑造了一半。

因此,剧版《三体》(必须)给予演员们很大的发挥空间,让他们通过对人物的理解和再创造,使原本冰冷的故事渐渐变得有“人味儿”起来。

张鲁一的汪淼,在第5集时就阶段性地完成了使命,他接受了眼前倒计时后的坦然和坚定,使得后面所有不算出格的情绪波动都显得自然了。

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第9张

于和伟的史强,也逐渐获得了许多观众的认可,他把出身草根的赤诚坦率、经验丰富的智勇双全,以及兼具古风武者和现代警察的侠义感,都加到了史强身上……我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史强,但这个史强肯定不会令人讨厌。

至于叶文洁,相比起王子文着重演出了青年时期“随时会断线的破碎感”,我还是更喜欢陈瑾饰演的老年时期,说一个细节,叶文洁每次在家里出场时手上都有活儿,择菜、收报纸、剪盆栽、晾衣服,陈瑾的台词总在让叶文洁慢下来,动作上却往往保持匀速的充实,这种具有反差感的和谐,与她同时身为大学老师和ETO统帅的感觉是一致的。

总而言之,国剧版《三体》为今后所有国产科幻作品(乃至所有改编向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创作者首先是忠实的观众、读者、粉丝(导演编剧等主创都是科幻迷和大刘粉),能够充分明白原著精彩、好看在哪儿;

在整体忠于原作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可视化的改编,挠准观众们的痒点;

实际拍摄时要不拘一格,不必迷信外面的成功经验,更不该执着于所谓的“国风”,实用、好用才是第一位的。

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第10张

在此借用《三体》第30集最后一段高潮戏来为本文结尾:敬虫子,敬人类。

2023是个好年份,开年没多久便已看到了不少好作品,希望今年会一直这样好,希望未来会更好。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看完《三体》后,我要为它鼓掌叫好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