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超 | 百廿回眸——河北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史

韩启超 | 百廿回眸——河北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史,第1张

坐落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河北师范大学是1996年由原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河北教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四校合并而成。追源溯流,存在两条清晰的脉流,即原河北师范学院支脉和原河北师范大学支脉。其中,河北师范学院一脉肇始于1902年4月成立的顺天府(中)学堂;原河北师范大学一脉则肇始于1906年创设的北洋女师范学堂。这两支教育文脉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熠熠生辉,办学理念引领时代,知名校友灿若星河。因此,自1902年起,河北师范大学已经走过了120个春秋,这在近代中国师范院校办学历史中显得极为少见。站在新世纪的今天,回顾和总结其在培养师范人才过程中的音乐教育办学历史,对于当今的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乐教源起,高等女学堂“随意科”

(1906—1931)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1904成立的北洋女子公学,时任校长傅增湘,总教习吕碧城。根据1904年10月公布的《北洋女子公学章程》,当时学校设置有师范科、本科、预科、小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明确规定小学科须修读歌唱,师范科、本科、预科要修读音乐。1911年2月25日,天津《大公报》刊发北洋女子公学招考信息也再次注明学生要修读音乐(歌唱)课,这说明从1904年成立到1911年并入北洋女师范学校之前,北洋女子公学一直将音乐(歌唱)作为核心课程之一,并聘请日本人丰冈梅作为音乐教员。从近代教育史来看,北洋女子公学被认为是“官立公立最早的女学堂”,显然,其音乐教育也应该是官立女学堂中最早的。

1905年,北洋高等女学堂成立①,学堂总理傅增湘,总教习吕眉生。根据《北洋高等女学堂章程》规定,学生分预备班、高等本科班、师范班,其中预备班一年,本科班和师范班均为三年,课程设置上,把音乐列为“随意科”。1909年后,必修课程改为14门,音乐位列其中。

1907年,由顺天中学堂改制而来的顺天高等学堂也开始进行音乐普及教育,尤其是中学班,明确规定要修读12门核心课程,音乐是其中之一,并强调要学五线谱,这在《顺天高等学堂附设中学即专设中学堂教授科目表》中有明确标注。一直到1919年,“音乐科的五线谱”才改为“乐歌”课程。②

1906年6月13日创办的北洋女师范学堂,在成立之初也制定了《北洋女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女师音乐教育的内容:简易科修业年限为一年半,完全可以修业年限为四年。其中,简易科学科设置分第一部学科科目(文科学生)和第二部学科科目(理科学生),“乐歌”为两个学科的“随意科”。其中文科学生修读的乐歌课课程有“单音唱歌、复音唱歌、乐器用法、教授法”,理科学生修读的乐歌课课程有“单音唱歌、复音唱歌、教授法”。

实际上,天津《大公报》在1906年4月18日《北洋女师范学堂招考》广告中已经明确提到“本学堂现开简易科两班,每班招取女生四十名外,收选课生二十名。课程有教育、音乐、手工诸门,一年六个月毕业”③。在1906年8月3日天津《大公报》《北洋女师范学堂招考》广告中,将“音乐”课改为“乐歌”课。

很显然,北洋女师范学堂办学伊始就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均要求选修乐歌课程,并设计了相对规范、丰富的课程体系。无论是音乐技能类课程还是音乐教授法课程,都充分考虑到了女师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未来职业需求,强调了“全人培养”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重视乐教的思想和实践早于清政府正式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即清政府在1907 年颁布的章程中明确了女子师范学校必须开设音乐课,并将音乐课作为女子小学堂的“随意科”,四年制女子师范学堂的“必修科”,其教学内容有合唱歌曲、齐唱、乐器演奏法、音乐教学法等。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由政府颁布并明确把音乐课列入师范课程体系的文件,所以孙继楠先生强调,“在这之前,各校规定开设的课程中,均无音乐课”④。而针对师范学校预科(1年)及本科(4年)各年级均设乐歌课的明文规定,是1912年 12 月教育部颁发《师范学校规程》。1913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及《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再次规定预科(1年)乐歌为必修课,本科(3年)乐歌为“随意科”。显然,1906年创办的北洋女师学堂必然是先行知道了政府的要求,并严格遵循了政府规定,率先设置音乐课程,这在当时是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的。

从文献来看,这一时期,北洋女师范学堂的音乐教育成效显著,其一是校歌创作知名度高,如天津《大公报》在1908年2月29日发表了北洋女师范学堂校歌二首,引起轰动;其二是有固定的音乐师资,据《大公报》记载,日本人丰冈梅同时任北洋女子公学和北洋女师范学堂的音乐教师。据1909年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简况表所载,当时的音乐教员是任丘人畲边申君⑤;其三是学生演出深受瞩目,如在北洋女师范学堂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合唱是重要内容,参与这种重大演出活动的学生均为简易科毕业学生,其中奏琴的分别是邹筠英(第一部最优生)、吴振炎(第二部最优生)、曹敏(第二部最优生)、廖世勃(第二部最优生),演出人员学习音乐的时间仅仅为1年半,这充分说明其音乐教学质量之高。

仔细分析,20世纪初北洋女师范学堂建构的音乐“随意科”和“必修科”之制,与总教习吕碧城(1883—1943)培养“完全之个人”和“完全之国民”的教育思想密不可分。顺应了社会发展需求,开天下师范之先,创女师综合素养之范,奠定了音乐教育在师范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

独立鳌头,女师学堂音乐专修科

(1931—1937)

1929年,北洋女师范学堂在经历“直隶女子师范学校”(省立),“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更名之后,又更名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简称“河北女师),院长是教育家齐国樑。这是当时全国女子院校中设置科系最多,设备最完善的高等学府。1930年,矗立于天津天纬路的河北女师开始筹办音乐系,并建设了专门的音乐馆。1931年秋,“以造就中等学校音乐教师,并提高国人音乐程度为主旨”,正式设立音乐体育系(音乐正系,体育副系),招生对象均为女性学生,高级中学新制师范大学预科及同等学校毕业者,学制四年。第二年音乐系与体育系分开,各自独立发展。1934年7月13日,教育部训令河北女师“裁系改科”,院长齐国樑经请示后将音乐系改为音乐专修科,同年暑期招收新生亦同步改为专科,学制改为三年。⑥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专门培养女性音乐教育者为主体的师范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韩启超 | 百廿回眸——河北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史,图片,第2张

1933年6月13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毕业师生合影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河北女师音乐系办学特色鲜明,规格高、质量优。其突出的特点如下:

第一,从专业培养方向到课程目标设定,科学准确,层级清晰、务实而又前瞻。对于音乐系的办学定位,强调的是三个层级:1.输入音乐学识及训练各类技术,用以启发音乐人才;2.为中等音乐学校培养师资力量;3.继续研究音乐的基础发展与途径。所有核心课程都遵循音乐认知规律,非常凝练地规定了教学内容和目标。如“独唱”强调“研究歌唱原理及方法,需遵循姿势、呼吸、发声、吐字及表情等目标,在训练独唱技能,毕业最低限度必须对于独唱方法有相当根底,并具有表现之能力”;“音乐教学法”强调“研究各种音乐原理及技术训练方法,举凡关于声音之训练保护声部之分配,手之姿势,手指之运用,以及心理管理等问题,均在讨论之列,俾学者能用适当教授方法,解决一切困难问题”等等。这些教学指南和教学目标,在今天来看也具有积极地借鉴价值。

韩启超 | 百廿回眸——河北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史,图片,第3张

1930年代,音乐系学生上独唱课

第二,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体系化,强调教学内容贯通与因材施教,注重技能训练与音乐实践。如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制贯通,在中西兼备的基础上弘扬国乐(专门增设南胡课程,1—4学年专业选修课程均为提琴、二胡、琵琶等)。课程性质上主修和辅修差异显著,除公共必修科目外,分设器乐、声乐及音乐理论等为专业必修科目,提琴为选修科目。后又增设音乐欣赏课、南胡课等。注重技能教育,凸显声乐和钢琴的核心地位。其中声乐又分为独唱、合唱、视唱三科;器乐分为钢琴、提琴、南胡三科;理论有音乐通论、音乐欣赏、音乐史、和声学、对位学、作曲初步等。从课程安排来看,钢琴、独唱、合唱、视唱四学年必修(改为三年学制后,三学年必修),音乐通论、音乐欣赏在第一学年必修,音乐史、和声学第二学年必修,和声学、对位学初步第三学年必修,和声及格式分析、作曲初步、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实习是第四学年必修。

在授课方式上,技能科目一律采取个人教授法,按照学生水平因材施教,注重基本功练习,如钢琴:正系两人一组,每周1次,练琴12小时,每学期2学分;附系3人一组,每周1次,练琴6小时,每学期1学分;成绩考核以平时成绩定为学期成绩。音乐理论课成绩考核以平日及临时考试之成绩,与学期(末)考试成绩平均为学期成绩。强调音乐实践,提出“以演出代课堂”理念,除了上课和规定练习之外,每两周举行一次练习演奏会,每学期举行一次公开演奏会。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举办各类音乐会,内容涉及民乐、西洋、独唱、合唱、独奏、重奏等,足迹遍布天津、北京、济南、青岛等地,轰动一时,被认为是“当时只有天津女师学院这样搞过”,“颇博听众称道”。频繁的演出也说明当时教师的专业水平之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之高,以致部分体育、家政等附修音乐的学生也经常跟随参与演出。

第三,教师专业水平高,国际化程度高。音乐系建系之初共有7名教师,其中中国籍4人、俄籍3人。后陆续扩大规模,先后有李恩科、冯特甘、王长青、丁善德、张洪岛、柯鲍金、鲍礼克、帕芬诺夫、熊乐忱、陈德义、陈振铎、老景贤等加入。师资配置始终都是以上海国立“音专”师生和俄国教师为主体,尤其是中国籍教师,大都是我国近现代赫赫有名的音乐教育家、理论家、演奏家、作曲家等,他们对近现代音乐发展起到了突出的贡献,其专业水平在当时应该是全国翘楚。

如系主任李恩科(1894—1950)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被学校选送去美国学音乐,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成立时,李恩科任教授兼事务主任,并与萧友梅一起任“音乐院筹备员”,1931年到河北女师音乐系任教。丁善德(1911—1995),1935年从上海国立“音专”毕业后被聘为河北女师音乐系教授,期间常常以钢琴演奏家身份四处巡演,1937年秋返回上海国立“音专”任职。张洪岛(1913—2015),就读于北京朝阳大学,1931—1940年在河北女师音乐系任教,讲授小提琴和中、西方音乐史三门课程。陈振铎(1904—1999),1929年从上海国立音乐院转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刘天华学习二胡,1933年8月至1937年7月被聘为河北女师音乐系教授。其他如老景贤、熊乐忱、蒋风之等均来自上海国立“音专”。

韩启超 | 百廿回眸——河北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史,图片,第4张

1930年代,河北女师音乐系主任李恩科先生

教师的专业水平高也体现在女师音乐系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据统计,这一时期教师发表在学校创办的《朝华》期刊上的论文有张洪岛《儿童的歌喉》《歌剧浮士德》《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李恩科《研究声乐的途径》《钢琴学习指南》,陈振铎《谈谈国乐与改进国乐》《南胡独奏谱》《洞箫练习》《南胡曲选符号说略》《雨后春光——南胡独奏曲》,熊乐忱《叙曲》等。另外,张洪岛翻译出版了《小提琴演奏法》《歌唱作曲法》(与张秀山合作)、《实用和声学》,编写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两部教材;陈振铎出版《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南胡曲选》等书。

专业的音乐教育必然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做支撑。1933年,音乐系“有钢琴七架,分置于各练习室内,除上课外,为学生练习之用”。“提琴共有五架,学生亦有自行备置者。”为提高学生音乐欣赏之能力,又专门购置留声机一架,中外著名歌曲唱片百余种,还有部分中西文兼备的乐谱书籍。⑦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系主任李恩科还专门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呈报学校恳请支持,包括建设音乐厅、购买大量的外文书籍、唱片、增添钢琴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河北女师整体规模庞大,共有国文、英文、史地、教育、家政、音乐、体育七系二十三班,合计师范部十三班,中学部六班,小学部十一班,幼稚园部三组,都为五十六班,⑧学生一千七百七十九人,“俨然为华北女子教育之中心”⑨。而作为普通师范人才培养的通识性音乐教育在河北女师也备受重视,学校明确规定家政系和体育系(后增加教育系)将音乐系作为副系,并严格制定了副系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质量仅次于音乐系。如副系必修课程中,钢琴、独唱、合唱、视唱四个学年均必须修读,而音乐通论、音乐欣赏是第一学年,和声学是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实习是第四学年。选修课程四个学年均为:提琴、二胡、琵琶。即便是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西迁办学,在极为困难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为家政系学生开设音乐、唱歌、乐理、弹琴选修科目。⑩1938年10月15日《西南联大校刊》第3期刊发了家政系课程标准,在选修科目中明确标注:“音乐唱歌乐理弹琴,第一二学年,每周四小时,八学分。”⑪

韩启超 | 百廿回眸——河北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史,图片,第5张

1930年代,音乐系学生上和声课

除此之外,在其他系部也开设有规范的音乐课。如校长齐国樑在1944年8月5日上呈河北省教育厅的文件中附有9份河北省立中学民国三十三年八月一日师范一年级二年级的课表,其中音乐课均在第六时(第六节课),并特别注明“音乐自下午四时十分至五时”。⑫这充分体现了齐国樑校长注重音乐教育的办学理念。女师对音乐教育的全面重视,在齐文颖的回忆中也得到了印证:祖父齐国樑在女师任职期间,“女师对音乐、美术、体育等小学必备的课程也十分重视。初中音乐课程除注意教授中外名曲及乐理外,还经常让同学欣赏各种器乐演奏与中外唱片,用以提高音乐修养。同时,也很注意民歌、民谣的教唱与欣赏。高中时期,重点是乐器的训练,先是风琴,继而钢琴,还有为数不多的提琴、琵琶等。设有专门的练琴室,供学生练习之用”。⑬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的音乐教育在专业和普及两个维度全面展开,从附属小学、中学、师范部到大学的各个系科,不同的专业实行了不同的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女师的人才培养质量,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女子师范教育文化。⑭

血脉赓续,复建女师音乐系

(1946—1959)

1937年7月30日,日本轰炸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院舍毁于日军炮火。校长齐国樑带领部分师生西迁办学,音乐系师生四散,处于停办状态,除了个别老师西迁,继续承担西迁家政系音乐辅修课程“音乐唱歌弹琴乐理”外,大部分教师辞职后转去其他高校就职。系主任李恩科于1938年春到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女院音乐系任系主任,张洪岛则留守了3年,继续被安置在租界的师范学校和中学任教。

1946年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回到天津恢复办学,于次年重建音乐系,至1949年1月天津解放,共招生3届学生45人。1949年8月,学校更名为河北师范学院,音乐系内增设了戏剧组,更名为音艺系,开始男女兼收。1950年,戏剧组撤销不再招生,1951年音艺系分为音乐系和美术系。1956年河北师范学院5个系迁居石家庄,改称石家庄师范学院,留在天津的7个系更名为河北天津师范学院,音乐系是留在天津的7个系之一。1958年河北天津师范学院解体,音乐系和美术系改建为河北艺术师范学院,1959年,音乐系并入天津音乐学院师范系。⑮至此,河北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办学历史戛然而止。

这一时期,音乐系第一任系主任是王正嶶,很快就由李恩科再次出任系主任,后继者有蒋风之、黄廷贵。建系初年只有教师4人,钢琴5架。后教师规模逐年增加,至1949年已有15人。音乐系在短时间内获得突出发展,与李恩科、蒋风之两任系主任密不可分。蒋风之(1908—1986)与陈振铎、丁善德同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1929年转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师从刘天华,1932年毕业后多次在日本、青岛和北京等地举办独奏音乐会。音乐系复建之后,他于1948年在音乐系任教授,1950年李恩科去世,蒋风之接任系主任,直到1957年11月他离开到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在河北师范学院音乐系工作期间,他先后出版了《寒宫秋月》《良宵》(新中国第一张二胡唱片)、《空山鸟语》《花欢乐》等唱片,影响极大。

其他教师还有马泽福(苏联人)、黄廷贵、朱凤林、金善贞、巩兰亭、王福增、徐环娥、王毓芳、鲍尔(苏联人)、伍檀生、田智惠、艾树望、李芒地等。这些后来大都成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音乐家等,可谓名师聚集。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音乐系再次恢复了20世纪30年代的办学风采,开创了河北省师范专业音乐教育的新气象。

与此同时,河北师范大学的另一只文脉也在积极地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根据时任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校长朱芳春的回忆,他在1946年2月兼任该校校长时,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的教育思想,按编制配齐教职员,将音乐作为公共课之一,曾聘张鸿钧为音乐教师,学生经常组织音乐会,成立“民舞社”“歌剧团”等,开展相关社团活动。⑯1948年,省立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校长齐国樑在参加河北省教育会议的提案中,列出了女子师范学校选修科目的课程表,其中音乐课属艺术组,第二学年每学期每周两个教学时。⑰同年4月17日,师生联欢会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受到国民党的阻挠,产生了著名的“四·一七“事件。

这充分说明,从1946年至1959年间,复建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依然在专业音乐教育和普及音乐教育两个维度进行赓续,并将专业师范音乐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峰。

两脉融合  重新启航

(1970—1996)

1960年,石家庄师范学院更名为石家庄师范大学。1962年,石家庄师范大学更名为河北师范大学。1970年,设军体文艺系,含体育、音乐、美术三个专业,由蒋佩英、叶拱照负责筹建,音乐专业当年招生第一届工农兵学员12人,1971、1972年没有招生。1973年,军体艺术系拆分为体育系和艺术系,其中艺术系含音乐、美术两个专业,系领导是刘放、李戈、张淑贤等。当年音乐专业招生25人(第二届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1977年面向全省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1983年11月15日,艺术系撤销,改建音乐系和美术系,刘放任音乐系主任。据统计,从1970年至1995年,音乐专业共招生22届737名毕业生。

与此同时,另一支教育文脉也在进行音乐教育新建设。1951年,源自顺天府高等学堂的河北北京高级中学发展成为河北师范专科学校。这一时期虽没有音乐专业,但学校已经成立了歌咏队、腰鼓队、军乐队等,开展系统化的音乐活动。⑱1956年,河北师范专科学校与河北师范学院(天津)合并,在北京重新建校,改称河北北京师范学院。1969年,河北北京师范学院迁入宣化,更名为河北师范学院。1970年10月,河北师范学院(宣化)成立文体系,含音乐、美术、体育三个专业,学制两年,后改为三年制,主要培养中等学校音乐教师,当年音乐专业招生18人。1977年音乐教育专业学制改为四年本科,1980年11月,撤文体系建体育系和艺术系,艺术系含音乐、美术两个专业。1981年,河北师范学院(宣化)迁入石家庄市。1986年9月6日,河北师范学院撤销艺术系,正式建立音乐系,设音乐教育专业。据统计,自1970年至1995年,共招生22届602名学生。

1996年5月28日,新的河北师范大学成立,原河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与河北师范学院音乐系合并成为新的河北师范大学音乐系,2001年更名为音乐学院。

蓦然回首,河北师范大学已经经历了百廿春秋,从天津到西安,从北京到石家庄,重视乐教的办学情怀和规范的、体系化的音乐普及教育一直持续不断,闪现于各个历史阶段、各个专业和各个层级的教学体系中。而专业的师范音乐教育从1931年起,迄今也有91年历史,半个世纪前两度辉煌的办学历程,承载了燕赵大地的乐教情怀,给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留下了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与继承!

注释:

① 1913年并入北洋女师范学校。

② 王金生主编《百年树人——河北师范大学简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206页。

③ 戴建兵主编《吕碧城文选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④ 孙继楠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版2004年,第21页。

⑤ 同③,第78页。

⑥ 温鹏翔《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史事考》,《音乐研究》2022年第3期,第46页。

⑦ 杨昱《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音乐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18页。

⑧ 当时的师范班为六年制,即初中、高中各三年,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省及天津市的小学任教。后来根据需要,又增加了三年制的幼儿师范班和乡村示范班,毕业后分配至幼儿园或

农村初级小学工作。

⑨ 戴建兵、张志永主编《齐国樑文选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

⑩ 同⑨,第11页。

⑪ 同⑨,第206页。

⑫ 同⑨,第115页。

⑬ 同⑨,第250页。

⑭李建强主编《怀天下,求真知——河北师范大学百年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76页。

⑮ 同⑥,第48页。

⑯ 同⑭,第112页。

⑰ 同⑨,第149页。

⑱ 《河北师范学院院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注:本文所用的部分史料由河北师范大学邱士刚老师提供,特表示感谢!)

*原文载《人民音乐》2022年第11期

韩启超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排版 单奕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韩启超 | 百廿回眸——河北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史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