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6教学手记——段增勇老师的悲伤无奈与高考作文命题

20230206教学手记——段增勇老师的悲伤无奈与高考作文命题,第1张

20230206教学手记——段增勇老师的悲伤无奈与高考作文命题,第2张

读过很多高考作文命题分析的文字,总不如段增勇老师发表在22年第8期《语文学习》的《着力三个维度,追求文章写作的新气象》给我的感触深。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段老师的悲伤与无奈,正如段老师自己分析全国甲卷的作文命题“放放收收”一样,他对全国卷的作文命题总有一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的忧伤。最后只能在命题本身上“唠唠叨叨”:表面上看,命题者在试 题命制上努力做到了收放自如,而考生对于其文 字表述上的颠来倒去或波澜起伏,难免陷入苦苦 琢磨的摇摆不定,这种摇摆不定的尴尬便是审题立意上云里雾里的把捉,有些飘忽不定,忽焉在前,忽焉在后。这么多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命制, 在命题指向上大都有这样一种倾向,看似对于考生是一种尊重和善待,其实也是一种慢待和束 缚,总是担忧害怕考生无从理解和无以下笔,总是要给予考生一些结论性或者确定性的见解与看法,从而导致更多考生只能从命意取向的角度依样画葫芦,对命题者的写作指向亦步亦趋,无法更有灵性、更有个性地确立和确定自己的写作 方向,甚至更好、更有把握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情。如此,面对高考的一线作文教学,也在一种万难大有改变的尴尬陷阱中徘徊,更多的是遵从历届高考试题的命制格局和基本思路去框套性地进行作文训练。段老师的分析可谓精准透彻。实际上全国卷命题水平在直线下滑,既比不上世纪八十年的朴素、科学,也不比九十年代的锐意进取,原因何在?一切事情的结果皆源于大脑里的意识形态,当人被奴化之后,他的意识、思维皆进入到机械模式化状态。原来非常敬佩的孙绍振教授,随着时间的演变,对作文命题的认识与评价也渐渐走向“报喜不报忧”的吹嘘状态中去了。比如对全国甲卷的分析定们于“高难度与地气”,认为“光是解题,就需要相当深广的传统文化修养,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实在无异于李白笔下之蜀道”。其实,凭着孙教授的学养,他应该很清楚,本道题其实与《红楼梦》、传统文化已没有太大的关联,由于命题原因,该题已变成了以“移用、化用与独创”为题的写作命题,不读《红楼梦》照写此文,从这个角度上看,《红楼梦》材料的引入是浪费,这是一道失败的命题。段老师的感受是真实的:“如此,面对高考的一线作文教学,也在一种 万难大有改变的尴尬陷阱中徘徊,更多的是遵从 历届高考试题的命制格局和基本思路去框套性 地进行作文训练。”更让段老师伤心的是考生的写作现状,请看段老师的感受:对于考生的作文,展卷沉思之余,有很多的 话在内心翻卷,然而当要开口说些什么的时候, 又感到有些迷茫和空虚。多年来置身高考阅卷  场, 一年一度翻看着考生的作文试卷,既惆怅,也  痛心。 一个极为根本的事实,就是这些作文总让  人感觉缺失了一种青春生命的灵醒劲儿和灵动  气息。所谓的创新和创造,都是一种期待和希  望。贫乏,空洞,苍白,虚脱,更多的话语仿佛是 一种铅字印刷的气味儿。关乎生活,关乎生命, 关乎文化沉淀,关乎审美鉴赏,关乎逻辑思辨,也 总是缺失了些什么,显得淡薄、单调、枯涩,甚至 于笼罩着一层轻纱,不飘逸,而是虚晃,似有若无,云遮雾罩。作文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虽能想出不尽其数的问题,我都觉得仅仅是一个问题,就是 没有切己而思、反求诸己。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的评价,没有自己的表达,没有自己的话语,一种几乎群体性失语症,像是一种流行性疾病相互传染。能够具有一定免疫力的考生,并不多见,让人厌见和常见的是所 谓“高考体”,即正确的废话和空洞的虚话,抑或矫情的粉饰,打鸡血似的大话,缺失了切己涵泳后富有生活气息和生命情怀的话语。虽然多年 来的高考作文试题都在要求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出自己的思考,写出给予自己的启示,然而在具体的考试作文中,与考生密切关联的那些 内容似乎并不存在。段老师是不是很痛苦,从这些文字,甚至可以想见段老师面对那些作文时候的面部表情。其实,这不仅是段老师一个人的感受,而是全国有良知的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当我们看着经过十余年培养的孩子只有这样讲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痛责狠批教学的无能与失败,是我们亲手毁了这些本该有内涵有精神有气质有胸怀的孩子的,是我们的教育塑造出了这样丑陋灵魂的。更让段老师难过的还在后面。《语文学习》8月刊是高考作文分析专刊,体例有要求,都要推荐两篇优秀考场作文。段老师推荐的作文,其中一篇是:且化陈香酿新芳“大观园试才”一文中,众人为题匾额而各显神通:有人直接移用六一居士文中之“翼然”,有人借鉴化用《醉翁亭记》取名“泻玉”,唯有宝玉灵慧,独创“沁芳”二字,可谓贴切典雅之至。三种做法,看似不相干,实则为创新发展之三境界也。不可否认,文中之人,皆出身书香门第、钟鸣鼎食之家,纵是顽劣如宝玉者,腹中亦有诗书,然而面对匾额之难题,其运用诗书的方式却有高下:直接移用之人死板不知变通,只知书中言,不知眼前见,一味大唱陈词滥调;借鉴化用之人,懂得言应物变,具有创新之能力,只惜犹不能脱出形之桎梏,终为诗书所缚;而宝玉之高,在于会通古人诗文精妙之“神”,而摆脱陈言旧文之“形”,独创一家之言,可谓创新的最高境界。曹公写三种额题,独以贾政之许赞宝玉之思,其意也在于推崇宝玉化陈为新的创新境界。退之有言“惟陈言之务去”,其此之谓乎!取其神韵而赋其新形,一如《吕览》之所谓“不法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此种守正创新的精神,在今日仍有可用之地也。且看文化传承之园地,中华文明之遗产有如宝山,如何令陈旧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故宫博物院秉承博物馆保存文化、传播文化的理念与使命,打破博物馆一贯的冷面孔,以亲民态度面向大众,以文创产品让文化、馆藏重获生机;米哈游携手著名京剧演员杨扬,在坚守梅派唱风之外,大胆将戏曲与流行歌曲、虚拟人物相融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京剧热”。再看科技发展之阵线,我国科技突飞猛进,又何曾不靠守正创新?袁隆平院士深度研究学习其他作物杂交培育方法,大担挑战权威,通过不断的猜想、验证,发明了“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震惊世界;曹原苦研超导领域,在前辈工作的基础上,突破性地对石墨烯进行了旋转,从而造就了超导神话。先人之琼浆,我辈当珍藏,然世殊事异,唯 将陈香酿新芳,继承其主旨,发展其内涵,这样的 守正创新,才是我辈乃至国家社会发展之正道! 愿你我潜心会“神”,大胆赋“形”,共酿时代之新芳!这篇作文水平如何呢?第一段是复述材料内容,没有创意,也没有价值,因为材料作文,有人总结出“引议联接”的模式,于是师生皆进入到固定化思维中去了,每写文必先引述,这成了一种病。第二段分析材料内涵,其分析也不过是对命题中三个“或者”的一点扩充解释,其价值在于明晰了自己的立场,肯定宝玉的创新价值;严格地讲,这也是无聊之谈。第三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取其神韵而赋其新形。这是写作者的个人见解,有价值。第四、五两段分举文化、科学事例论证。其实,也并不是论证,我给此类现象定义是“印证”,因为,既没有分析事例如何取其神韵的,更没有论述是如何“赋其新形”的,事例是笼统的事例,与论点的逻辑关系并不清晰,这是思维肤浅化、表面化的典型代表。第五段,总结重复开头的意思,空喊口号。这样的文章难道不是段老师在前文所痛心疾首的对象吗?空洞无物,堆砌材料,没有思维的广度、深度,所能体现的不过是作文教学的平庸与无能而已。我想段老师肯定是找不到更好的文章了,不然,他绝不会使用此文。但既使用了此文,作为优秀之代表,就不应该批评,只能肯定,于是段老师又把这篇文章美言了一番。我觉得这才是段老师最痛心的时候,违心之辞,岂能不痛!如何化解段老师之痛?段老师提出了三大路径:真、善、美。其言之恳切,其情之真挚,让人感动!何日能实现真、善、美?忽然看到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公众号推出的《我曾经在衡水二中的生活》,其中有这样的情景: 

20230206教学手记——段增勇老师的悲伤无奈与高考作文命题,第3张

 20230206教学手记——段增勇老师的悲伤无奈与高考作文命题,第4张我想,段老师也非常清楚,当下,全国各地,或明或暗地,或多或少地,在向祸水中学靠拢。教育在失去生命存在的空间,教育被事实判断垄断,被工具理性统治,教学在飞速向功利与野蛮逃奔。大家都在用尽心力地塑造着一个培育无脑儿的的子宫,什么时间能养育出一个健康灵魂的婴儿呢!我只能说,相信未来!我们坚定的相信未来!连那个时代,我们都能相信未来,何况当下乎!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20230206教学手记——段增勇老师的悲伤无奈与高考作文命题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