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目前对老子《道德经》最靠谱的解释(修改版)

至目前对老子《道德经》最靠谱的解释(修改版),第1张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 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 ,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 ;天下乐推而弗厌也 。非以其无诤与 ,故天下莫能与争。

注释:

善下之: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

欲上民:要领导人们。

言下之:在言辞方面对人们表示谦下。

欲先民:想要为民之先。想要成为人们的带头人。

 必以其身后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们的后面。
弗害:不感到伤害。

弗重:不感到身负重压。

乐推而弗厌:乐意选举他而不感到厌倦。乐意选择他拥护他而不感到厌倦。

译文: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就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理性的人要领导人们,必须用言辞对人们表示谦下;想要成为人们的带头人,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们的后面。

所以,有道的理性的人处在人们面前,而人们并不感到受侵害;居于人们的领导地位,人们并不感到身负重压。天下的人都乐意选择他拥护他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争利益,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感悟:

 据历史记载,当年西周武力征服华夏南方诸国战争中有个规矩:对臣服西周统治者的诸侯国都要被周王敕封,其被征服的诸侯国君主必须作为人质居留在周朝洛阳接受监管。这实际上是周人以人质方式控制华夏南方诸国手段。据说历史上彭祖领导的彭国就是在商末时一个被西周敕封过南方小国。当时,彭祖因为“不服周”曾经带领彭国军队北进抗击西周,失败后不得不退守彭城。后由于西周强大的军事力量南下并兵临城下,在迫在眉睫的军事压力下,彭祖为了自己邦国的平民百姓的生命安全起见,举白旗向西周祈求投降被周朝招安,封爵于彭城。通过与西周统治者的谈判,按规矩作为彭国君主的彭祖本人必须亲自赴西周洛阳做人质。其身份是屈尊周朝的守藏史,主要是换来彭国老百姓免遭像殷商人那样惨遭荼毒。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说,作为彭国的君主后来跑到周朝当身份低下守藏史的原因。

 当时周守藏史是管理周人收缴华夏各国的民间书籍及历史文化典籍堆放的地方。那时候的守藏史不像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管长有尊严,只不过管理有几个人,是个非常低级别的侍奉人的差事。而同样的原因,与他同时期的楚国君主鬻熊也是为了楚国老百姓免遭荼毒,赴西周洛阳侍候周王换来楚国老百姓的平安度过刀兵之劫的。《史记》记载:'鬻酓(熊),子事周王',意为'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周王', 可见楚国君主当时忍辱负重到何种程度 ! 


正因为当时南方诸国也的确都被西周对殷商的惨无人道的屠杀震惊了!为了保民,不得不暂时屈服于西周强大的势力。也在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那个时候的华夏大道之制的诸国君主的确有自我牺牲精神,以人民的利益为先,确实做到了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那样“因此,理性的人要领导人们,必须用言辞对人们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们,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像彭祖和鬻酓这样的理性的治理国家的人,的确具备有大江大海吸纳百川一样广泛的积累精神的德性,他们的德性非常厚重,充满无穷人格魅力,才具有谦下、宽厚、自我牺牲的胸怀。

 所以他们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是出自内心的,应该没有作秀的成分。他们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本国人们之后,不与民争夺利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由于这样高德的君主既有人格魅力,又具有谦下、宽厚、包容的胸怀,也有清醒的分辨是非的头脑,领导人民不会胡来,人们理所当然选择和拥护他们,永远纪念他们。

我对老子《道德经》六十七章的理解

原文:

天下皆胃我“太”不屑.夫唯“太”.故不屑.若屑.細久矣.我恆有三寶之.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檢且廣.舍其後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以慈垣之。

注释:

太:以太。泰初的混沌物质。

不屑:不值一提。
 若屑:如果它是具体的细枝末节的事物。
細久矣:显得太渺小不值一提了。

慈:慈爱。博爱。

檢:简朴。

不敢:慈爱的勇敢。慈爱的勇武。

廣:大方,包容。

译文:

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泰初的混沌物质“太”,是细枝末节不值一提。我却认为,正是这个泰初的混沌的“太”是宇宙里无所不包且永恒的物质,才看上去似乎渺小而不可见。如果它是一个具体的细枝末节的事物,那么它也就显得太渺小不值一提了。比如说我保全有三件法宝(并不指细枝末节的东西却具有普遍不可忽视的)效用: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简朴;第三件是以慈爱居于天下人前面。有了这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简朴,所以能大方;以慈爱勇武(不敢者,慈爱勇武也)居于天下人之面前,所以能做成功大事情。可惜现在的人舍弃慈爱的勇武;舍弃简朴的大方;舍弃妥协的争斗,结果是走向死亡。用慈爱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慈爱来守卫就能巩固。世界上有建树成功的事物,都是用慈爱的德性巩固保存下来的。

感悟:

老子说过,德性是母性的慈爱。这里他不光提到德性有慈爱的意思而且也有简朴、大方之意,他尤其看重以慈爱居于天下人之面前的博爱。所以老子的慈爱本身就有博爱的意思。从狭义讲,人类社会难免有争斗,许多事情难免要用武力解决,但是要懂得以博爱为原则,一切要以爱惜人的生命为宗旨,唯有慈爱的勇武、妥协的争斗方能做到这种博爱原则。

楚庄王的止戈为武就是道家推崇慈爱勇武的具体实践,他说:“武功有七条武德,是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的。(原文: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所以,任何征服性的战争是不对的,那只是为武力而显耀武力,达到以使别人畏惧,而顺服于你的淫威下当奴隶,这显然就是强暴。战争不能以消灭战争为目的就是强暴。老子说过:“强暴的人不得好死。(原文:强梁者不得好死。)”

老子在此章中也明确阐述:“有了这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简朴,所以能大方;以慈爱居于天下人之面前,所以能做成功大事情。可惜现在的人舍弃慈爱的勇武;舍弃简朴的大方;舍弃妥协的争斗,结果是走向死亡。用慈爱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慈爱来守卫就能巩固。”

从广义来讲,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聚集化育成熟都有慈爱的德性,所以慈爱像粘合剂,也像是音乐和美食拉拢、集聚、守卫并且巩固世界上一切有建树成功的事物。大凡世界上有建树成功的大事物,都是用慈爱的德性聚拢、巩固、保存下来的。

我对老子《道德经》六十八章的理解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

注释:

善为士者:善于带兵的人。

不与:不与敌人正面交锋。

为之下:对人表示谦下。

肥天:顺应自然之力。

古之极:自古以来最聪明的办法。

译文:

 善于带兵的人,决不逞刚毅的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性,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顺应自然之力,是自古以来最聪明的办法。

感悟:

 按理说,军事作战是人类利益纠纷的争斗方式,也是经常发生在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事实存在。在这里老子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因为,老子的理念是“为而弗争”,就是要求人按理性自然规律,并遵循理性行为准则:要使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去争夺别人的利益。然而在现实中,老子又不得不承认,人的知性有很大差别,理性是有限的,那些不按理性规律而胡乱作为的人大有人在。当一位理性的人遭到非理性的人争夺攻击怎么办?老子在这里力图回答这个问题。

 由于老子一贯赞成“以德报怨”的主张,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遵循这些原则:一,不轻易被激怒,不伤害无辜。二,不呈刚毅的勇武,要有妥协精神。三,不与其正面交锋,使用外交手段为原则。四,决不主动进犯,而采取防御为主。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符合他的“以德报怨”主张,保持不与人争的德性。唯有顺应自然之力,才是最佳顺天应人的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至目前对老子《道德经》最靠谱的解释(修改版)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