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听众明白作曲家能走多远

让听众明白作曲家能走多远,第1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孙颖迪演奏的

李斯特钢琴名曲》

感受李斯特柔情与沉思的一面。

让听众明白作曲家能走多远,图片,第2张让听众明白作曲家能走多远,图片,第3张

让听众明白作曲家能走多远

文/孙颖迪

有着偏离大众习惯的视角——在我的眼中,李斯特绝非简单的雷烟火炮,很显然他充沛的诗情只是被有意无意地掩盖了。

这或许又足以引出另一段话题。由于大学时代学习爵士乐的经历,我自己更能体会即兴演奏的乐趣,而这种能力也令我更接近于制造音乐的行为本身。爵士乐讲究的即兴演奏实际上可看成一种基由变奏展开的、高度复杂的即兴作曲。这种实时创作的音乐在演奏时,因其稍纵即逝的特点,很难像古典音乐那样通过后来的反复练习,达到在呈现时更臻完美的境地。然而,也正由于其实时创作的特质,这种音乐形式所产生的美感或许又是最自然本真的,同时也需要乐手具备很高的音乐智慧。于我而言,美妙的音乐首要发自于和声,它的设计编排关乎音乐中的根本问题,即能有量的积聚与释放;节奏从时间维度对这种能量的积聚与释放进行定位、缩放、增减其强度。从一部作品的和声走向上,基本可以读透作曲家留下的主要信息,老手自然会报之以会心的一笑。相对来说,其他的技法皆依附于此。对于一位已经了悟的演奏者来说,技法已经提不起他额外的兴趣,或者说技法在作品呈现时应当尽可能被淡化。如果一部作品在演奏时,打动听众的只是演奏家的音色或煽情,那我们其实听的只是音乐的外延,对于抽象的音乐本身,不得不说大部分人仍然是很陌生的。

让听众明白作曲家能走多远,图片,第4张

显而易见的是,由于这种主观上的差别,在演奏家和听众之间产生的误解,一直存在,甚至司空见惯。著名指挥家巴伦博伊姆曾说,艺术家生活中的矛盾之一,是他希望取悦人,受人喜爱和赞美,但他必须克制这种本能,在音乐中必须忘掉它。我以为,将这种本能忘掉的最佳方式,就是寻找一个基本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在那其中艺术家所面对的除了音乐的本真,就是对每一个不可复制瞬间的敏锐察觉与捕捉。

我对录音的态度向来比较开放,并没有追求必须把一张唱片录成往后30年自己听了不后悔的境界。尽管大部分作品在录制之前都操演多年熟稔在心,但我仍然把录唱片看成是一种对必然性前提下产生的偶然记录。虽然,录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当作一种为了接近或达到自己理想中的音乐状态而做无数次努力尝试的行为,但在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某些与预先设想发生偏差的情况。一台琴的音色与触感的不同,或踏板装置的灵敏与否,录音棚的声场与空间感的不同,都足以改变演奏者的状态,也完全可能激发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奏法。一旦诸如此类的情况反过来激发了我对将要演奏的作品的新鲜感,那也是我乐意保留在唱片中的。

让听众明白作曲家能走多远,图片,第5张

2019年9月1日,孙颖迪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 摄/牛小北

唱片里的这套曲目虽说都是李斯特的钢琴名曲,但从曲目的特点上说,除了《升C小调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之外,其他的大多以诗情、灵动为主,旨在展示李斯特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不同层面。文章开始处提到李斯特并非只擅长制造雷烟火炮,只不过他的柔板慢曲不像肖邦那样意境上宁远多思,更多的是宣叙调式的、一唱三叹的直抒情意,这种写法本身导致了有时候作品听上去会比较碎片化。我以为这些问题并没有十足的必要通过演绎去改变,这其实是李斯特在创作上留下的问题——从精神层面上说,他追随贝多芬那一套组织音乐的办法,但作为演而优则曲的典型,他的作品“星味十足”,但不少时候欠缺整合。经常在一个作品中,可以同时听到刻骨难忘的金句与漫不经心的俗套。这其实大大考验演奏者的智慧,说句夸张的话,我以为在艺术中刻意把丑美化是迂腐无益的,艺术家需要做的是抓住作品中的几处闪光点,让听众明白作曲家能走多远,而不是每一步都走得同等远。在这方面,我相信李斯特的作品是最好的例子。

非常感谢国家大剧院,他们宽容我在录《升C小调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时演奏了我自己写的华彩段,这也是我当年在李斯特比赛中弹的版本,能通过漫步经典系列把它永久记录下来,仔细想来是件挺奢侈的事。坐在录音棚里再弹《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李斯特的冲动似乎没十年前那么让我上头了。时过境迁,曾经对那些不可挽回的事的留恋,终于悄然变成了不必挽回的默认。

诠释李斯特内在和深沉的一面

文/赵毅敏(乐评人)

李斯特是贝多芬之后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各式作品,指出了后来音乐发展的方向。在李斯特诞辰200周年之时,法国著名钢琴家皮埃尔-洛朗·艾马尔将李斯特对现代音乐发展的启示,呈现在他的唱片专辑《李斯特计划》和同名的系列音乐会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现在人们对他和他的作品已经有着一致的认识。

李斯特的作品与作品之间差别很大,早年和晚年的作品差别更大。在他的钢琴独奏会上,他拿手的炫技给人的印象多是冷峻和高傲,增添了粉丝对他的疯狂,现在音乐圈的追星现象,可以说是从李斯特开始的。在《唐璜的回忆》等歌剧的改编曲中,不但展现出李斯特华丽的钢琴技法和他对钢琴性能、表现力的挖掘,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呈现出他在沙龙社交圈子张扬的个性。而在《旅行年代》中,他把情感投注在对于景象、事物、画面故事、人格或情绪的描写之上,表现出极深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对艺术作品和大自然敏锐的感悟力,有着少见的来自内心的沉稳。从不同的维度和时间去看这位作曲家,得出的感受差别很大,甚至相反。

让听众明白作曲家能走多远,图片,第6张

唱片封面选自国家大剧院院藏布面油画《黑白交响》 绘/祁海平

国家大剧院唱片公司在漫步经典系列中出版《孙颖迪演绎李斯特钢琴名曲》,专辑里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被遗忘的圆舞曲》、六首《安慰曲》选段与《爱之梦:三首夜曲》算是一类,折射出李斯特内心的恬静和细腻,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意。《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和《在瓦伦城湖上》算是一类。从大自然和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是那个时代音乐家流行的做法,这是李斯特对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彼特拉克的诗歌有感而发的创作,内心的感性如涓涓细流般自然流露,也有激情从内心迸发的场景。另外,《侏儒之舞》和《升C小调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算是一类,是李斯特对钢琴性能的挖掘,民族情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大幅度拓展钢琴的表现力,在作品中施展仿佛与生俱来的高超演奏技巧。

这张专辑的演奏者孙颖迪曾在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金奖,他有着过硬的演奏技巧,但在这张唱片中他并非侧重炫技。相反,他的演奏细腻、雅致、丰富,用充满人文哲思和对新的音乐语汇进行探索的好奇心去揭示作品最内在和深沉的一面。《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和《在瓦伦城湖上》这组作品略为艰深,但孙颖迪的诠释令起承转合的布局处理无雕琢感,音乐如自然流出。

从孙颖迪的演奏中,感受到的李斯特是充满激情、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并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我仿佛能看到有着翩翩君子风度的李斯特被当时上流社会的女性围在中央弹奏钢琴的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让听众明白作曲家能走多远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