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德化窑白釉宗教造像瓷塑观音工艺技法与鉴定方法

明代德化窑白釉宗教造像瓷塑观音工艺技法与鉴定方法,第1张

明代德化窑白宗教造像瓷塑观音工艺技法与鉴定方法徐炯明 中国宗教和人物瓷塑造像,当算明代福建德化窑白釉瓷像为最佳,留存于世的明代瓷塑造像,从官方和私家博物馆陈展品中窥见,数量和品类可谓寥寥无几,尤其是有名有姓的大师作品,更是难得一见,这与当年大师作品已广为官宦富贵人家所珍藏供奉有关。我们从传世瓷塑造像形态,能够体察和了解大师制瓷技术、瓷料处理以及烧制等一系列工艺技法,总结出鉴赏和鉴定的基本与典型特点。笔者以传世藏品为依据,对明代德化窑大师们白瓷塑(雕)像,特别是何朝宗所制瓷像,从风格、造型、技艺等方面,结合形态、线条、佩饰等,综合罗列出鉴别方法,供参考与商榷。 第一部分 瓷塑造像的瓷釉神韵和艺术特征从明代福建德化窑制作的宗教类陶瓷人像作品观看,“大都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抛弃彩饰,因而有独特的风韵。”作品以白色釉瓷为主,也有少量加彩的,其制作的基本技法是运用捏、塑、雕刻、镂推(刮削)、接、修、贴等。所用工具以竹制为多,这是与大师们为追求器品外观美丽无暇和艺术品相有直接关系。竹制工具,它既不会因铁(铜)之锈沾染泥料而产生铁(铜)锈斑,又能使作品更加洁白无瑕。同时还能得心应手地雕刻、切削和推光,让作品面颜更加清秀,衣纹更加深透,轮廓更加完美。 明代德化陶瓷的典雅、质朴、清淡、含蓄,给人以“清水出芙蓉”的美感,可用“精、简、原、雅”四字概括,瓷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塑像之形神在明代万历至嘉靖年间瓷塑大师何朝宗,以其何派瓷雕艺术驰名中外,作品有“东方艺术瑰宝”之美称,被尊为“瓷圣”。何朝宗,字何朝,号何来,又号来福、来佛。师从王弼,精于瓷雕,作品多为神仙、佛像、弥勒、罗汉、观音等。所塑观音生动神妙,有诗赞曰:“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人们把其所塑观音称为“何来观音”,久而久之,“何来”成了“何朝宗”雅号。①、造型神韵——瓷塑人物造型优美,形象端庄,仪态逼真,静穆慈祥,庄重神妙,静中有动,典雅可爱。例如福建省博物馆藏“祥云观音”,比例非常准确,面相(庞)丰腴圆润,略呈椭圆形,眼微瞌,巧鼻樱嘴,其神情生动如生,仪态慈祥善良,刀法圆熟流畅,衣褶衣袂处理飘逸如真,几乎挑不出一处毛病。(见图1、2、3)在清代,大师们瓷雕人物,上身稍显瘦削修长,脸相以长圆见多,五官神韵较明代稍逊。衣褶衣袂绶带做法改为悬空飘动,如行云流水,这些做法应是艺术发展创新之举。(见图4、5)  福建省博物馆藏藏何朝宗《祥云观音》悬斗状鼻子、深秀衣褶衣袂、兰花指(图1、2)何朝宗《祥云观音》大脚趾头特肥厚、“鼠尾兔耳”(图3) 清代观音衣褶衣袂绶带做法改为悬空飘动、佩饰繁多(图4正、图5背)新近仿制观音釉色偏黄、脚趾肥厚够、衣褶深秀不够、无“鼠尾兔耳”(图6)    ②、线条刻划——塑像主要看衣纹、体态线条,线条褶袂贴体、临风飘拂、层次多,能给人以遒劲圆润、潇洒洗练,刻划深透流畅、节奏柔和、深浅得宜之感觉。仔细辨识可见衣纹线条相交处或转折弯曲处均成“兔耳形”,平直或弧形线条则作“鼠尾状”。即衣纹从上往下象老鼠尾巴一样慢慢加粗,到最下面时又往上收起,像兔子耳朵一样向上翻起竖立,这种所谓“兔耳鼠尾”(见图3)特殊创作工艺,是何朝宗瓷塑运刀特征。假如未发现此类线条,且呆滞僵硬者则为清后仿制品。(见图6)③、典型特征——明代瓷塑大师们的观音作品,其足的脚趾头较宽厚,其中大脚趾头特别肥厚;脸部鼻子一般成“悬斗状”。而何朝宗的何氏观音鼻子,鼻头做成“蒜头状”,鼻尖下面的鼻翼特别大;双手的手指做成兰花拂面般的“兰花指”状。(见图2、3)“如意观音”宽厚大脚与肥厚脚趾头以及深秀衣袂衣褶2、瓷器之胎釉德化瓷土多取自附近山皮浅层,瓷土含有适量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钾,以及风化长石、石英等天然成份,其硬度高。瓷工根据长期经验,采取选矿与配料加工相结合,再利用分室阶级窑控制氧化焰气氛,以1360度窑火瓷化,烧制出瓷器不但温润且能透明,呈现出油脂般白中闪黄、白中泛微红等“中国白”颜色。明代德化窑瓷器由于土釉成份差别,以及烧成气氛不同,白瓷呈色也就不尽一致,呈现颜色主要有以下十种。一是绿白:还原焰烧成。白中泛绿,积釉部分呈水绿色。同样胎釉成份,如果用氧化焰烧之,则变成象牙白瓷。二是桐油白:氧化焰烧成。白中泛黄、温润如玉,略透明。多数产自三班窑,因色如桐油而得名。三是象牙白:氧化焰烧成。白中泛微黄,色如象牙,极其温润,迎光照视,即使胎厚也能透明,焕发出烨烨宝气。四是孩儿红:属氧化焰烧成的窑变瓷,数量稀少,是象牙白瓷中珍品,迎光照射,则焕发出婴孩肌肤般粉嫩红光,极为赏心悦目。五是猪油白:氧化焰烧成。如脂似玉,晶莹透亮,釉色极似纯净猪油而得名。六是葱根白:胎土纯净洁白,釉色白得发蓝,极似葱根颜色,透明度较高,具有珠光宝气之质感,高温窑火纯清地步,是较为难得的珍品瓷。七是雪白:也称玉白瓷,胎骨白净坚实,釉色洁白高雅,冰肌玉骨之质感,透明度较高,迎光照射焕发纯白光洁,还原焰高温烧成。八是乳白:也称为高白瓷,釉面奶油白色,如脂似玉,主要体现在釉面肥厚温润洁白,还原焰烧成。九是鹅绒白:色如初生的鹅绒,白中闪黄,温润悦目,氧化焰烧成。十是青白:还原焰烧成,白中泛青,俗称“青硅釉”,胎釉结合致密,胎骨纯净,施釉较厚,温润古雅。烧成瓷器有三大特点:一是瓷胎坚实洁白,二是瓷釉脂润如玉,三是胎厚也能透明,因独具这一特色而驰名天下。①、瓷质——明代德化窑宗教人物瓷像的瓷土,胎质细腻,瓷体密贴;整体施釉均匀,光泽如绢,凝脂似玉,器底露胎。所有瓷像因由氧化钾含量较高(百分之九)瓷土制坯而成,所以烧成后玻璃相较强,通体光润洁白,具半透明玉质感。肉眼观感滑腻致密,洁白如玉;敲击声如磬;对光透度(稍薄时)极好。釉料含硅更高。②、釉彩——明代德化白釉瓷,釉色略偏黄,呈象牙色,似奶油,莹润白亮,纯正可爱。这种质感丰富的乳白釉,古时曾受欧洲人喜欢,美为“象牙白”(见图7、8、10)、“猪油白”或“中国白”。独特的乳白“象牙白”,还泛点鸡蛋青色,非常漂亮。泛青或泛黄的形成,是因阶级窑使用分室烧制,窑内气氛(烧成气氛)偏氧化所致。“阶级窑”是在原始“龙窑”和分室“龙窑”基础上发展而成,为德化首创。这种窑装烧容量大,节省材料,易于控制烧成温度,故生产的瓷器量高质好。  与本人收藏一样的艺术品“如意观音”“象牙白”釉(图7、8)德化瓷器,釉面匀薄纯净,厚约0.1厘米,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对光照看可见釉中隐现乳白或微透粉红(肉红),显乳白稍逊,微粉尤为名贵。清代至民国初期所烧瓷像,釉色白中微闪青,仍光润明亮。现代仿制品为显“象牙白”,故常作乳黄或米黄,其润度较差,无玉质感。③、胎体——明初德化窑白瓷造像,在阳光照射下胎色如釉般白润细腻,通常会呈现微粉(肉)红色(见图9);在灯光下能透见瓷胎(高小于30厘米);在放大镜下呈现细腻晶莹糯米光泽。  “如意观音”对阳光呈现微粉肉(孩儿)红色(图9)、“象牙白”(图10)造像座底均露胎,色白细润,质地致密,坚洁厚重,透光度十分良好。因其矿料碓碎成粉技术原因(该技术不能完全粉末状),瓷泥带小颗粒,故而形成俗称的“糯米胎”。鉴定中凡遇胎质过分精细,就得慎重,多属仿制,这与瓷土现代机碾有关,瓷土精细成粉,胎质甚细,固观看不到“糯米状”胎粒。3、款识之印章明代大师所制宗教瓷塑人物的作品,一般会在背面进行盖印落款,得意之作更是如此,且印章干净清晰。诸如篆体“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印款,除名款外,还有篆体和楷体“宣德”、“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弘治三年何制”、“大明成化”、“大明成化年制”、“大时万历年制”、“大明国天启年制”、“大明年制”等年款,另还有在葫芦形内刻篆体“福建德化制造”、“德化”和方形内刻篆体“福建德化”、“福建德邑”等地名款。何朝宗大师所制瓷像,一般背部钤盖印章,有“何朝宗印”四方阳刻篆字印记(盖印也有不十分清晰者);亦有少数瓷品盖葫芦型“德化”篆字,“德化”文字于葫芦之内,旁边或上方再加盖阳刻篆体“何朝宗印”或虚线“何朝宗印”方印;也有少见且单独盖葫芦形阳刻篆体“何朝宗”三字印记。流传世间的瓷雕作品,都是极少雷同的上乘之品。(见图10、11)篆书“德化”葫芦印和篆书“何朝宗印”方印(图10、11)单独“何朝宗印”方印与葫芦形“何朝宗”印记(图12)葫芦形篆章与窑裂痕(图13)4、瓷像之塑造①、分解制作——瓷塑宗教人物,一般将头部、身体、底座分解成三个部分,各部分又分割成前后两个片(块)。高度在30厘米以上者,除头、手等部件系合模后插入外,内底透空,有明显的各部件连接痕迹。如发现内里中空,底部封平或封平后又开小孔者,则必定是现代注浆工艺成型的仿制品。另外附件插装生硬,造型欠佳,仪态呆滞,韵味索然之品,十有八九系仿品无疑。②、模制成型——瓷品多数采用陶模印制法制作,即一个陶模印制多件胎体,再经精细雕刻、擦水、推光等工艺后,同模胎体会出现不同神情和动势,再以佩饰不同,产生多层次、多形式等艺术效果。③、制作痕迹——瓷塑真品多用合模制作,合模连接处,必有瓷泥挤压调整痕迹,多见制作时指捺痕及灰土杂质痕。清代以后除手捺外常见刀具推挤痕迹。④、重量厚薄——真品据体量大小与高度均其厚薄,厚薄适中,内空适体,体量小者(在30厘米以下)手电照透,体量大者(50厘米以上)不透光。仿品为掩注浆之痕,内里涂抹过多胎泥,造成厚胎或厚重,故分量过轻或过重者,均要存疑。⑤、窑裂痕迹——当年由于烧制与温度控制等技术所限,作品烧成后,往往会在作品下部或背部留有(出现)“窑裂”痕迹,裂口自然,裂缝内无釉,所裂口子多成“V”型,“V”口朝里(内),表面闭合之处可形成黑线痕迹(见图13)。大凡体量稍大者(约50厘米以上),胎体既不厚重,又无窑裂,自头顶至脚完美无缺即应存疑为后仿。 第二部分 瓷塑造像的制作工艺与造型特征德化窑人物瓷塑制作方法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二是翻制模具后再拓印或注浆成型。大师在瓷塑雕像制作时,采取的方法比较科学有序,整个过程既能有效地达到理想设计要求,又能相对地批量生产。这个制作过程不仅体现了生产规模,又符合流水作业要求,还能有效保证社会需求。这种有序制作工艺技术,具体步骤如下。1、制作工艺(四个步骤过程)首先,设计构思。瓷塑大师们会对需制作的宗教塑(雕)像,作精心的构思与设计,并将构思的神像画以草图和形像,必要时绘制出定型的塑像画稿,以用作制塑模稿时参照。其次,成型翻模。根据设计出的图稿或心里拟定的样子,泥捏塑像形体(样式),并修整成型。再对修整后泥像,根据有利于坯体脱模需要,将塑像主体切割分解成若干块部件,再以粘土贴塑出各个模范,模范修整后凉干,入窑烧成陶模。陶模烧成后,把瓷塑泥料放在模中,用手均匀推压,除去多余泥料,待稍干后脱模,修整脱模部件。瓷塑的泥料已作充分陈腐,并经多次打练,强度致密度高,泥中气体极少,经此处理焙烧中发生变形、开裂等缺陷情况会更少。再次,粘接推光。将分塑的各部件粘接成整体,对各细部作精雕细刻、擦水推光,接上捏塑手指、头饰、串珠、璎珞、法器等。塑像的头部与身体,模制做法有二,一为头躯一体,二是头躯分体。分塑的头躯用插接法粘接成一体(头插入躯体)。如河南新乡市博物馆藏瓷塑观音,从座底向内窥视,清楚可见脖颈处有明显插接粘连痕迹。笔者所藏“如意观音”也如此,断臂处也可见塑捏粘连痕迹,是为分塑连接的例证。最后,审视上釉。作品修整定型后,大师对整个瓷塑人像,通过远、近、正、侧、上、下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对整体和局部作比较与衡量,感觉作品体积、轮廓、细部以及神情等都达到有机统一才进行施釉。采取通体施釉,底足不挂釉,不挂釉实为防滑,也是上釉的工艺手法(倒提浸釉法)。上釉后风干,待全干后装匣入窑一次烧成。 2、造型特征明代德化瓷塑宗教人物,直接从石窟艺术中吸取养分,诸如低垂眼帘、专注修养的沉思冥想表情;颈部三道皱痕;头顶排列整齐的肉髻右旋螺发;胸前璎珞纹(多用)装饰;呈放射状衣褶纹;隐约凸现全身轮廓的平行衣褶U形纹,具湿衣贴体的半透明效果;有塑成S形姿势的曲线站立人体等等,均源于笈多健陀罗艺术造型影响。特别是观音像,身材匀称,婀娜多姿;一束高高发髻、鸭蛋形脸、樱桃小口,一弯细眉,窄长秀眼,挺直鼻子,削肩细腰,十指纤纤,卷曲适宜。整个形象,修短合度,立体感强,衣褶线条飘逸生动,栩栩如生,不仅塑出了人物特定仪态,更表现出特有的思想性格。明代大师所作艺术品,都是通过整体塑造与细部完美刻画而成,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传神写意”雕塑手法,着意于外表衣纹,进而刻划出人物内心世界,让人感觉既是神,又是“善与美”的理想化身,实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同时,也通过摒弃繁琐庸俗的彩绘,以单纯雕塑美和胎釉质地美而取胜,所注重的造型完美和性格完备,让塑造的人物更显慈祥、温柔、娴淑、善良和圣洁,极具高超艺术与审美价值。而何朝宗大师的瓷塑作品,更是形神兼备,流畅洗练,其宛如行云流水独创的揉石刻、木雕、泥塑艺术于一体的瓷塑技法,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德化艺术,存世的独一无二作品,成为了世人追寻珍藏的艺术瑰宝。结语:综上所述,纵观存世的官方和私人博物馆所珍藏的明代瓷塑宗教艺术造像,其风格特征明显,因而鉴定特点显而易见,笔者所罗列足可鉴别明代德化大师所制瓷像,若此文能对热爱收藏和相关人士于研究启发及鉴定借鉴,甚感欣喜,谨谢,望回应商榷。                 附件:1、名师高手:何朝春、林朝景、林我范、林希宗、林孝宗、陈伟、林子信、心默子、张寿山、张翕、文荣、陈念山等。2、观音造型:有渡海观音、送子观音、多臂观音、千手观音、立云观音、执经观音、披坐观音、盘膝观音、趺坐观音、袖手披裙趺坐观音、善才龙女观音、坐莲观音等70多种,大大小小规格200多种。3、神仙佛像瓷雕:有达摩、弥勒、如来、文殊、普提、十八手准提佛、布袋和尚、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土地爷)、汉钟离、伏虎祖师、真武帝、寿仙、关羽、西王母等等,以及各种瓷人像。4、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宗教人物瓷塑像实例照片。德化博物馆藏何朝宗“送子观音”瓷雕观音坐在椅上,怀中抱着小孩;她一手扶着小孩肥嫩小腿,一手托住小孩活泼双手;小孩手里拿着桃子,总想快乐地挣脱大人手。活似一幅农村“母女欢乐图”,带给人的是和谐、幸福、吉祥。极富艺术魅力。福建省博物馆藏“祥云观音”,高50CM,底座宽13CM。“祥云渡海观音”立像。头柬三宝莲花盘髻,戴风帽披肩长巾,袒胸结璎珞,面庞丰腴略呈椭圆形,眼微瞌,巧鼻樱嘴。背微佝,颈脖及上胸袒露,横贯璎珞串饰。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衣褶贴体,衣纹自两肩向胸前下垂,胸腹部正中衣带交结,双手藏于袖内作左拱势。圆肩修身,右部衣纹简练丰满,透露出肌体的弹性感,左侧皱折迭起密集流畅,下着长裙曳地,衣裳下摆翻卷边角起翘若迎风飘拂,赤足立于浪座上,正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大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势。周下波涛汹涌浪花激荡。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何朝宗”款“达摩”瓷塑“达摩”像,达摩头部微低,凝目垂视远方,双手拱手胸前,乘风破浪疾驰而行。人物形体结构比例适宜,充实有力,其面额上弯曲浓眉、胡须和耳边鬓发都显示出这位僧祖是天竺人。从整体看,何氏以达摩渡江为题材,立意表现僧祖不畏艰险传播佛法普度众生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上海博物馆藏“观音像”明代何朝宗瓷塑“渡海观音”,高48厘米,头挽高,披帔巾,面部丰满圆润,目光向下,表情柔和。体态丰腴,颈戴项圈,上着袒胸广袖褒衣,下着宽腿长裤,两手相拱互置袖中,赤足,立于水波莲花上。衣褶线条柔润,头发丝丝毕现,刻画精细,含蓄端庄,温顺静雅,栩栩如生。背面镌刻“何朝宗印”,隐隐约约。明代德化白釉釉色偏黄,呈乳白色,质感丰润。广西博物馆藏“观音像”“观音像”高31.7cm,胎质洁白致密,施白釉。观音挽高髻佩如意发簪,头微微向前倾,面颊丰满,双目垂视。胸襟半袒,佩莲花坠璎珞。身着披肩宽袖长衣,衣褶流畅。左手握持净瓶,跣足半跏趺坐于波浪木椎之上。此观音像雕刻精湛细腻,线条流畅,充分展示了德化白瓷的魅力。何朝宗作品“静思观音”何朝春作品“降龙罗汉”笔者收藏“如意观音”侧背像“兰花指”笔者收藏“如意观音”莲花座大脚趾与“鼠尾兔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鹤鹿老人”瓷雕老人坐在岩石上,麋鹿葡伏膝下,仙鹤盘旋脚边。老人双手抱在胸前,靠在身前的茶几上,双目微闭,脸含微笑,衣服轻松地披在身上。活脱脱一个民间老寿星,十分传神。观音坐像天津博物馆藏,高20.9CM,明弘治十七年至万历十年(1504—1582)观音坐像。泉州市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珍藏何朝宗“渡海观音”泉州市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珍藏何朝宗“渡海观音”立像,像高46厘米、底座宽15厘米,胎白质细,釉面滋润,白中闪黄,呈乳白色。观音头额正中饰白毫,发结髻,上有如意,顶披巾;衣褶深秀,带作结状,露胸、系璎珞,双手藏袖作左拱势,露一足踏莲花,另一足水花掩盖,作踏浪凌波渡海之势。造型仪态宛然,面目娴雅秀丽,表情平静安详,双目低垂凝思。整尊塑像端庄慈祥,精巧细致,神态如生,令人百看不厌。属国家一级文物。高髻,分上下两层,上层螺髻,中央以灵芝形发钗横缀,头顶披风巾垂于肩部。脸略呈椭圆,眼微瞌,容貌端庄秀丽,清秀脱俗,别具神韵。背微佝,圆肩修身,颈脖及上胸袒露,横贯莲花形璎珞串饰。身穿宽长法衣,胸下部正中衣边向上交结成花冠状,双手呈左拱势藏于衣内。衣纹皱褶密集,深秀柔和,透明玻璃质感较强。衣裳下摆向右边角翻卷,若迎风飘拂状。脚下饰佛莲及飞溅的浪花。体座略呈半球形,底面近椭圆形,直径为13—15厘米,中空,座底边缘宽2厘米,内壁呈半弧形,上部收敛成圆孔,孔径3.2厘米。座内满釉。背面头肩披巾处接痕明显,腰身上部钤印“何朝宗印”方形篆书章,边长1.5厘米。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何朝宗”款文昌帝君瓷塑“文昌帝君”塑像,国字形脸庞,丹凤眼,大垂耳。头戴进士帽,两巾缚于后分垂颈肩(两巾缺失)。身穿宽袖长袍,倚坐在岩石上,雍容大度。他左手执经卷,右手自然下垂,袖臂衣身下摆各随手足之势,或弯曲转折,或突起拖拽,或深陷掩映,极富层次变化。座下岩石造型逼真,精雕细刻,做工巧妙,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比例适中,与整个塑像连成一体,浑然天成。塑像背钤葫芦形“何朝宗”印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何朝宗”款观音坐像故宫博物院珍藏何朝宗雕塑的“盘膝观音”,她双手抱膝,闭目凝神,显得含蓄温良,表现的是安宁而又平衡女性的理智。福建省博物馆藏“何朝宗”款观音立像 德化收藏家孙义鑫“渡海观音”立像北京古天一举行的2014秋季拍卖会上一件“何朝宗制”德化窑白釉“渡海观音”立像被拍卖,这尊观音像拍卖估价120万至200万元。12月5日,古天一2014秋季拍卖会北京举槌,这尊何朝宗德化窑白釉“渡海观音”被德化收藏家孙义鑫以333.5万元拍得。德化陈明良藏,“坐岩观音”,高36厘米。持书坐岩观音,正处贞洁的妙龄青春时期,俊秀的面颜上,透露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手持书卷,好象在觅句吟诵,讴歌人生的快乐。她妙姿态协调的高坐,真“象一个轮廓精美的瓶,蕴藏着未来生命的壶。”广东省博物馆藏“坐岩观音”瓷塑广东省博物馆藏德化瓷塑坐岩观音,高22.5厘米。头梳高髻,面容清秀,双目微合,裸胸广袖,肩披帛,胸前饰宝相花。右腿半蹲,左腿后曲,手腕带镯,右手心向下,自然垂放右膝上,左手握书,轻松地叠于右手上。赤足坐于岩石上。岩石雕塑得十分工细,突出了太湖石漏、瘦、透的特点,和观音清秀的仪表、简练深凹的衣纹相增益。背后有葫芦形阴文篆书“何朝宗”三字印记。维多利亚·阿尔波特博物馆藏“关公从像”,高35.5CM,背部钤“何朝宗印”方印章。德化许回成收藏“弥勒坐像”泉州博物馆藏“弥勒坐像”英国维·阿国立博物馆藏从岩观音,背钤有“心默子”印章款英国维·阿国立博物馆藏,祥云观音,背钤“何朝宗印”方印章款。明末清初何朝宗款德化窑“渡海观音”像  观音立姿态,低首垂目,微向前倾,双手手袖作左拱势,衣裳下摆向右边角翻卷,若迎风飘拂状,其脚踏莲花立于波涛之上,神情娴雅平静,安说自若,似低垂凝思,又似在俯瞰关注芸芸众生,巧妙地表现出了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庇护众生的精神和气质,具有震憾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背钤何朝宗葫芦开篆书款,高37.5厘米。2013年10月18日上海道明拍卖有限公司,成交价2070000元(20.7万元)。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藏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德化瓷塑坐式观音像,釉质细密,胎壁较薄。通高24.5厘米,上身稍向前倾斜,人物造型比例匀称。脸庞较为丰满,头梳双层高髻,上层盘成螺形,下层梳成花瓣状,螺髻中间插一龙首发簪,发丝根根具现,极为真实而自然。五官清秀细腻,广额弯眉,眉间有一毫相,凤眼微启,唇角深凹,显得饱满秀美。着袒胸广袖上衣,饰披肩,下穿裙,衣褶层次明快清晰,自然舒卷,显得流畅飘拂。胸前佩饰荷花璎珞,荷花上下点缀几颗圆珠。蹲坐于圆形坐垫上,右手心向下置于右膝上,左手心向上自然叠于右手上。坐垫内壁刻有“天启年”款,观音背部有一长方形印记,可惜字迹模糊辨认不清。明代“天启年”(1621—1627年)仅有七年时间,从其高超雕塑技法分析,应属于著名雕塑艺术家作品,且有明确纪年题记,这尊观音像价值显得尤其重要。 坐岩静思观音(新仿)【品名】:10寸坐岩静思观音(全球限量50尊)【作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产地】:中国瓷都德化【材质】:高级“孩儿红”瓷泥1300多温度烧制.【宝贝描述】:本作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亲手力作!作品上有作者手刻签名和作品编号!随货附有大师亲笔签名的收藏证书!注:1.手刻签名是指瓷器未烧前大师在底部或背部亲手刻上自己的名字(手写体)。2.全球限量是指瓷器未烧前在底部或背部刻上限量制作件(套)数的编号。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品渡海观音,高46厘米,底座宽14厘米。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明代德化窑白釉宗教造像瓷塑观音工艺技法与鉴定方法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