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清平乐》发现晏殊才高、写的词好,情商更高、说的话更好!

重看《清平乐》发现晏殊才高、写的词好,情商更高、说的话更好!,第1张

重看《清平乐》发现晏殊才高、写的词好,情商更高、说的话更好!,第2张

晏殊,被称为“富贵词人”、“太平宰相”,北宋最伟大的词人之一。

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尽了多少人心中对美好的留恋和怅惘!

一句“不如怜取眼前人”教会我们且行且珍惜。

晏殊的词作的好,看了《清平乐》才知道,他说的话更好听。

自古文人才情高、任性情,诗文写的好,说话却是直来直去,容易得罪人。

比如苏轼,就经常因说话不当得罪同僚,晏殊不然,《清平乐》第一集他劝官家回宫的那段说辞简直绝了!

01

祯听信了八大王的话,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大娘娘刘娥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生母另有其人,就是原来真宗身边的一位低等嫔妃李兰惠。

刘娥自己不能生育,为了名正言顺地当上皇后,就夺了宫人李兰惠的儿子,也就是如今的仁宗祯。

真宗死后,李兰惠奉命守皇陵,如今住在郊外的永定陵。

赵祯知道真相后,又愤怒又伤心,第二天天不亮就出宫赶往永定陵要见自己的亲生母亲,就在守卫皇陵的军官死活拦不住时,晏殊赶到了。

晏殊是仁宗的老师,和皇帝除了君臣之分,还有师生之情,晏殊气喘吁吁地赶到,一下马,不待皇帝说话,他先开口了,行礼毕,晏殊说:“官家,此处是先帝李顺容私宅,李顺容奉旨守陵,按规矩是不能见外客的。”

重看《清平乐》发现晏殊才高、写的词好,情商更高、说的话更好!,第3张

晏殊一开口就“摁”了赵祯一个错儿:名不正言不顺!

一,这是先帝,你父亲的妃子住的地方,你来不合适;二,李顺容是奉旨守陵,按规矩是不能见外客的。

注意,晏殊说的是“外客”,儿子当然不是外客,但在名义上你不是她儿子。

如果你今天见了她,你是对你父亲不敬,她是破坏了规矩,你俩都犯了欺君之罪。

但晏殊不是给赵祯讲道理,而是讲“规矩”,在古代,规矩大过天,无规矩不成方圆,何况是皇家,是天子,是天下最讲规矩的地方。所以,晏殊把规矩讲明白,道理让赵祯自己悟。

02

赵祯一见他,先怀疑是太后命他来的,他问晏殊:“是大娘娘让你来的?”

晏殊不说是,也不说不是,他说宰相吕夷简找过他,因为吕夷简听说他天不亮就偷偷出宫了,而晏殊今天该为皇帝上课,所以吕夷简赶来问他。

而作为老师,晏殊有责任监护学生的行踪,即使这个学生是皇帝,若是学生出了问题,老师责任重大,何况,这个学生是皇帝,所以晏殊才急匆匆赶来。

尽管晏殊说得委婉,赵祯还是动气了,他说既然吕丞相要他回宫,干脆带一队兵把他押回去得了。

晏殊说无论他还是吕夷简,身为臣子,劝谏皇帝是职责,是本分,但带兵押皇帝是造反,他们绝不能,也不敢这样做。

皇帝生气了,这时候,臣子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表忠心,但是晏殊还要表态度:押你不敢,但是劝你不能少。这才是忠臣所为。

重看《清平乐》发现晏殊才高、写的词好,情商更高、说的话更好!,第4张

但是皇帝抓住了晏殊话里的漏洞,他说:“效忠君上?如今,在你们这些臣子的心里谁才是大宋的君王?是朕还是大娘娘?”

因为是太后执政,从宰相开始往下,所有大臣都听太后的旨意,未亲政的皇帝只是个摆设,赵祯这句话可是在诛心了。

谁知,晏殊面不改色,娓娓道来,他说:“是大宋的官家。先帝去时,官家尚在幼冲,先帝遗命:太后辅政。于是在所有臣子和百姓的心中,大宋的君上,是太后爱护辅佐的官家。在所有臣民心中,太后与官家母慈子孝,为社稷尽心尽力,这就是让大宋臣民崇拜、爱戴,愿尽所有心力辅佐的君王。”

封建社会,皇权最大,而皇权还大不过死去皇帝的遗命,所以,无论是太后还是皇帝,还是臣子和百姓,必须遵从先皇遗命,这是其一。

其二,在大臣和百姓心中,太后和皇帝是母子一体的,效忠太后就是效忠官家。

03

赵祯无语,晏殊便提出问题的实质:若是赵祯把生母带回宫中,然后该怎么做呢?

赵祯说:“该如何便如何。”

说到底,他在八大王的一激之下出宫,实在是意气用事,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何况他从小只知道太后是自己的母亲,母子感情深厚,只是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觉得自己是皇帝,想自己做主处事,不满于母亲的专制。

就像如今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总想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太后身边的太监任守忠说得对:“官家正是和娘闹别扭的时候。”

重看《清平乐》发现晏殊才高、写的词好,情商更高、说的话更好!,第5张

赵祯反应很快,无法回答晏殊的问题,干脆把问题抛了回去,他问晏殊,若是他执意把母亲带回去,太后和你们这些臣子会如何?甚至赌气若是太后不允许,你们又都听她的,那太后干脆自己做皇帝算了。

谁知,晏殊不接球,而是直接否定这种可能性,他说:“李顺容不会随官家回去,太后亦不会登上御座,群臣更不会容得武后再现。不过群臣要遵先帝遗命,先帝遗命就是:官家继位,太后辅政,李顺容守皇陵。”

不想,一向温和的赵祯耍起了脾气,说自己非要带母亲离开,自己养活母亲。

晏殊说:“那太后和群臣只不过是认为官家听信了奸人的谣言,耍孩子气,胡闹。”

赵祯继续任性,说自己就是胡闹了,又能怎样?

晏殊说当然不能怎样,其结果也就是“更加认定官家尚小,心智尚未成熟,难担当君王之责”,那就只能继续读书学习,等你真正成熟了,太后才能一点点儿把朝政还给你。

简言之,就是告诉赵祯:那样,你亲政自己做主的日子只会越远。

04

最后,两人谈到“孝”,古人最重视孝道,大宋“以仁孝治天下”,“孝”是国本,是国策,赵祯说自己不能和亲生母亲相认是为不孝,而自己不孝,就没有资格治理天下。

晏殊说“孝”有多种方式,《孝经》里讲“天子之孝与庶民不同”,天子之孝要作为天下楷模,他说:“天子之孝重在将德行教化,施于黎民百姓,让天下百姓遵从效法,大娘娘鞠躬尽瘁,官家遵先帝遗训,随母临朝,习学朝政,这母慈子孝的画面,正是天下百姓最好的榜样。”

重看《清平乐》发现晏殊才高、写的词好,情商更高、说的话更好!,第6张

《论语》里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死后,三年不改变父亲选择的道路,遵守父亲的教诲,才算是孝。

晏殊的意思很明白:你要是“孝”,就要听你爹的话,照做。

赵祯还是难以释怀,自己不能认生母,母亲生了他,却得不到他的孝顺。

晏殊说:“娘娘为天下百姓诞育天子,天下百姓也为官家奉养着娘娘。”潜台词是:若不是你的母亲,她能每天有人伺候,衣食无忧,不劳而获吗?

晏殊之所以能句句接住赵祯的“狂怼”,是因为他了解赵祯的心理,看出皇帝的心思:为的不是找回生母,而是和太后较劲,就像任守忠说的,正是叛逆期和娘闹别扭的时候。

著名的成功学家林道安说过:“一个人不会说话,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对方需要听什么样的话。

假如你能像一个侦察兵一样看透对方的心理活动,你就知道说话的力量有多么巨大了!”

晏殊就是抓住了赵祯的心理:赵祯自幼接受儒家最优质的教育,儒家的理论,尤其是孝道,已经长在了他的骨子里,所以,晏殊处处紧扣一个“孝”字;而且他很清楚赵祯潜意识的目的不是接回生母,而是向太后叫板,最终逼她还政,但是晏殊告诉他,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延缓他亲政的时间。

重看《清平乐》发现晏殊才高、写的词好,情商更高、说的话更好!,第7张

这两点都戳中了赵祯的要害,再加上李兰惠自己深明大义,知道自己一步踏错,就是给儿子带来血雨腥风,所以及时派人出来劝谏,助了晏殊一臂之力,使他成功说动了赵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重看《清平乐》发现晏殊才高、写的词好,情商更高、说的话更好!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