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颂》出版500周年

《愚人颂》出版500周年,第1张

作者:薛巍

 


智者的言语


美国书评人迈克·德达在《悦读经典》一书中,把东西方近90部经典作品分成了快乐意象、爱情秘密、智者言语、日常魔法、人生价值、旅人传奇等11组,伊拉斯谟(1466~1536)的《愚人颂》跟《老子》一道,被归在“智者言语”一类。写作这些智者言语的伊拉斯谟当时刚过40岁,茨威格说:“他不仅博览群书,著作等身,而且他冷静和怀疑的目光洞察了人的内心,他看到人类的状况和自己的愿望相去甚远,发现理性在现实面前多么无力,觉得喧嚣人世犹如一场闹剧。他坦然地想,既然你单枪匹马无力改变世界,既然欺骗和自我欺骗看来是人不可改变的永恒属性,那么,又何必跟世界闹翻呢?聪明人不抱怨,智者不激动。”


“不过,目光严肃而又无奈的智者间或也会有好心情。1509年,伊拉斯谟从意大利归来,路经阿尔卑斯山。乌云被阳光灿烂的阿尔卑斯山脊隔在了背后的远方,伊拉斯谟骑在马背上,特别幸运的是这次不用驮行李,没有带那些平日他总是好奇地加以评论的手稿和文献。在这里的自由空气中,他的精神也是自由的,很想玩耍欢闹一番。一到英国,他就在托马斯·莫尔明亮和熟悉的乡村别墅里写了一部篇幅不大的讽刺作品《愚人颂》。”


托马斯·莫尔


托马斯·莫尔


德达说,《愚人颂》内容是作者匆忙急就,所以有点混乱,但最终于1511年付梓出版并成为各国的畅销书,仅在伊拉斯谟有生之年就再版了40次。初读《愚人颂》时,很多人会因为其内容丰富而感到眼花缭乱。愚夫人好像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考虑风格,对其丰富的内容丝毫不加剪裁和组织。她歌颂自己,如果整个演说她不显得愚蠢,对她自己的歌颂怎能令人信服?任何流利、清晰的迹象都会损害她要证明的东西,即愚蠢的优点。因此,她经常重复自己,或陷入自相矛盾。《愚人颂》明显的混乱是作者有意为之,他的反讽手法使我们感到困惑。


 


德达称,伊拉斯谟是世界上第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他出版古典作品和希腊文的《新约》,记下了关于当时社会问题的机智对话《讨论会》;编写了政府指南《基督教骑士手册》;收集整理了古代的谚语和格言集《古谚集》,使普通人也能学习古典知识,尤其是与他所做的大量像文章一样长的注解一起阅读的时候。他还留下大量信件,这些通信的现代出版编辑阿伦把他称为“话痨大师”。他在各个阶层都有很多相识,而且比他同时代人都拥有更多的生活经历。他不仅有学问,还充满知性的幽默,既温和又诙谐。他写作一向手快,而且拥有真正的书写癖,一种强烈的写作冲动。


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


荷兰人伊拉斯谟是非婚生子,后来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最终被授予圣职。不过他从未认真投身神职工作,先去巴黎学习希腊语,然后去英国,受到托马斯·莫尔等学者的款待,随后又去了意大利。四五十岁之间的伊拉斯谟如日中天,皇帝和国王、诸侯和公爵、大臣和学者、教皇和主教都争先恐后乞求他的青睐。但最后,伊拉斯谟这位宗教改革的思想先驱不赞成路德的暴力路线,他蜷缩在宁静的书斋里,默默地写作,直到70岁在孤独中无声无息地死去。


 


 


愚人与贤人


荷兰文化史学者赫伊津哈在《伊拉斯谟传》中说,伊拉斯谟的著作多达10大卷,但只有一本《愚人颂》是流行的著作。《愚人颂》酝酿的时机正值伊拉斯谟这位流光溢彩的天才灵感奔放无与伦比的时刻。过去一年里增订格言集时通览的古典作品的一切细节就像不竭的清泉,汩汩流淌,储存在他那永不衰竭、容量惊人的记忆里,随时供他调遣使唤。他于是驾轻就熟地反思古人的智慧。


愚人颂


《愚人颂》


《愚人颂》把愚人的很多不协调方面全都捆绑到了一起。一开头,愚人以青春、活力、性和快乐,同时也以愚蠢、自恋和无理性的形象展现。实际上,愚人代表着生命感性和激情的一面,对于我们的幸福来说,远比礼节和理性更为基本。自始至终,愚人大方地为自己唱着颂歌,她的论调明显地表现出她具有勇敢、勤奋甚至审慎的根基。


伊拉斯谟认为,愚行分两种,有益的愚行和纯粹的愚蠢,前一种愚行是真性情,后一种包括放纵、相信奇迹的愚行。愚行是快乐,是轻松,愚行对幸福不可或缺。纯理性、无激情的人宛若石头,没有感觉,没有感情,这种人对自然流露的情绪熟视无睹,爱心和怜悯都无法使之心动。这种人看穿一切,准确掂量一切,绝不宽恕别人,只对自己满意。“一切感情都属于愚蠢,这一点恰好把贤人从愚人那边划分开来;贤人受理智支配,而愚人则为感情所左右。贤人把自己整个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光阴全都花在探求学识上,他失去了一生中最幸福的那部分时光,整天在没完没了的不眠之夜、辛劳和操心中度过;而在剩下来的时光里,他也未曾尝到点滴的快乐滋味。他始终都很节约,过着贫困的生活,一副可怜相,脾气暴躁、严厉,对己过分苛刻,和同伴难以相处也不受欢迎。他脸色苍白,身体消瘦,病魔缠身,双眼迷糊,未老头先白。他从来就没生活过。令人感到更愉快的知识门类是那些与愚蠢更加紧密相连的门类,而最幸福的人则是那些与任何学问都不打交道的人,他们唯一遵循的只是自然。”


伊拉斯谟认为,一位所谓拥有智慧的贤人其实愚蠢透顶,他们当中,“小学校长处于首位,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学识深信不疑”。愚夫人说:“全人类里面必能找到一个一辈子聪明无误、不为任何荒唐事所苦的人。人与人有所不同,也仅属程度不同而已。妻子有许多情夫,当丈夫的却郑重保证,说她比珀涅罗珀更加贞洁,并为自我陶醉的错觉而庆幸。对这么个人谁也不会认为他是个疯子,原因是这种情况在婚姻生活中随处可见。”


她说:“任何交往或联姻少了我就不会幸福,不会有稳定。除非大家有时相互间存在着幻想,说点恭维话,有意视而不见,用其甜如蜜的愚蠢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愉快,否则人民无法忍受其统治者,仆人无法忍受其主人,侍女无法对主妇忍气吞声,学生无法容忍老师,朋友忍受不了朋友,妻子无法忍受丈夫,房客无法忍受房东,士兵忍受不了自己的伙伴,而社交上来往的客人也无法忍受其同事。”于是,世界是愚行无所不在的舞台,愚行是生活的要素,对生活和社会都不可或缺,并且使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转。


赫伊津哈说:“这样的言论比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更大胆泼辣,更令人不寒而栗,比蒙田的散文更超然物外。使世界运转的力量、生活的源泉是愚行。伊拉斯谟深入到了愚行的心理学根源。达不到预期成就的意识起到了制动器的作用,是迟滞世界进步的惰性。只要伊拉斯谟不再埋头学问而是面对他人和日常事务时,他就是手足无措的人。他是否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呢?”


茨威格认为,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充分表露了他的自我,他从心灵的角度对自己最内在的本质进行了清算。他知道妨碍自己吟诗作赋、从事真正创造活动的弱点根源何在。他总是过于理性,缺乏激情,不偏不倚,超然物外的态度使他脱离了活生生的事物。理性永远只是一种调节力,并非本身就是创造力,真正的创造始终以幻想为前提。伊拉斯谟不抱任何幻想,所以他终生与激情无缘,从不知道什么叫生活的终极幸福、彻底的献身精神以及神圣的自我消耗。


伊拉斯谟逐渐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更加尖锐的讽刺——针对语法学家等人的经院研究、科学调查、宗教伪善和狂热,针对诗人、诡辩家、法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以及所有自以为是、贪得无厌以及自鸣得意的人。“哲学家坚决认为,只有他们才拥有智慧,至于所有其他凡夫俗子只不过是浮云掠影,瞬息即逝。”赫伊津哈说:“伊拉斯谟懂得万物根基的超然性质:一切固守信仰教条的思想必然会走向荒诞。只需看一看经院哲学钻牛角尖的路子就可以明白什么叫荒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愚人颂》出版500周年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