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百练: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传播力

论述百练: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传播力,第1张

材料一: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凝聚力、影响力,应成为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课题。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理论,其改革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系列精彩动人的故事。如今,人们正越来越频繁地借助大大小小的屏幕去感知和接触世界,这些屏幕连接起全媒体传播渠道和丰富资源。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由影视长视频、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和移动短视频等媒体构建起的多元矩阵和传播闭环已经形成,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要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闭环,发挥差异化的资源优势,释放强大的传播合力。受移动端流量增长的影响,尽管传统电视的开机率有所降低,但党媒固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促使电视长视频在传播链条之中始终扮演着精品创作和“超级宣推”的重要角色。专业团队工匠般的创作方式使其成为精品内容的重要供给站,这些优质内容经视频网站、短视频等平台进行新的裂变传播,最终形成了广而强的渗透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不断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挖掘宝藏,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让饱含文化创新元素的优质内容成为传播链条上具有强大传播力的“爆点”。例如,河南卫视是老牌传统电视平台,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其处境几乎是所有电视台的缩影。然而,河南卫视凭借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创新的姿态主动拥抱媒体融合,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和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以刷屏的态势打开了影视艺术美学对外传播的通路,让中华文化的感召力通过奇观视觉走出国门。走向纵深式发展的当代媒体不应一味追求大而全、广而多的传播效果。国内外大批热爱中华文化的观众,各有各的喜好。视频网站就充分发挥了垂直化探索和圈层化传播作用,为每位受众建构了“细分影院”,街舞、求职、文物等分众题材借助陌生感所催生的浓厚兴趣持续破圈,并通过社交媒体引发新一轮的围观。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将传播视角推向不同偏好的圈层和更为细分的领域,借助视频网站的影响力,用直播、弹幕互动等形式,让每一位受众与中国故事发生深入交互。如果说视频网站依托个体兴趣和专业领域划分出了云端圈层,那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则定位于人际关系的圈层连接和虚拟公共场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精品内容通过共享与交互形成社会议题,转发与评论使得信息传播拥有更强的勾连和共振,形成对外传播重要的“舆论战场”。中国故事的核心是“变化”二字,中国人靠着勤劳和智慧夺取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这些鲜活的“变化感悟”便是最好的“微故事”。每逢重大节日,大家对杰出人物的云端致敬、对中国文化的追忆探讨,都从个体感悟出发辐射更广泛的人群,诉说着最生动的中国故事。在前不久的云南象群北上新闻中,外媒在争相报道象群“躺平萌照”时,都侧面肯定了中国在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上所做的努力,形成了有利于中国形象的典型案例。通过对网络原生事件积极的话题引导,配合以日益健全的监管制度和及时高效的舆情反馈,“两微一端”日渐成为中国彰显国际舆论引导力的优质渠道。短视频已成为传播闭环中辐射更广、频率更高的媒体形式,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对外传播既需要严肃节目的义正词严,也需要短视频的情感共振。微小叙事和精准到达的“点穴”效应使其拥有更强的精准穿透力。短视频不但开启了文化交流的全新模式,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工具。未来,形式多样的短视频将持续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在“见微知著”中沟通世界。智能电视、网络视频、两微一端、移动短视频等各具特色的传播媒体构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矩阵。在这个差异化的传播矩阵中,媒体不必成为内容输出的原点或起点,而应顺势发力、彼此借力、循环接力,形成精品内容多渠道分发、多形态拆解的立体矩阵,为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摘编自冷凇《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传播力》)材料二:在华外国人群体中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参与式传播,即他们怎么接收中国国家形象的信息的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在中国高频使用的软件中,微信的使用度最高,占94.2%;抖音这类短视频APP也有近半数的在华外国人在使用。在收看视频节目的渠道方面,手机和电脑占比更高,符合移动传播的趋势。在融媒体传播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建立复合多元的传播矩阵。为了适应在华外国人媒介接触的习惯,电视节目可以在传统的“进校园”“进社区”等传统海选报名的基础上,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报名通道,方便更多在华外国友人了解、参与节目,精准触达更多外国受众。节目可以以积极受众为主要基础,广泛邀请在华外籍人士和海外友人参与,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参赛者的多元化背景和人数规模。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增强传播方式的互动性、趣味性也将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效能发挥重要作用。不少大型国际文化交流电视文艺类节目通过精彩内容面向在华外国人的推送、海选阶段场外参与观众的及时互动和即时抽奖等参与方式,增加活动在外国人中的影响力及受众黏合度。根据调查,原本不了解的受访者,在看过节目简介之后,有92%的人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摘编自仇园园《参与式传播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讲好中国故事,应成为彰显我国实力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课题。B.伴随着媒体融合的日益深入,由相关媒体构建起的多元矩阵和传播闭环必将形成。C.当代媒体不应一味追求大而全、广而多的传播效果,这与受众的喜好等因素有关。D.在华外国人群体对微信的使用度远远高于微博,证明了微信比微博更受他们的欢迎。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传统电视的开机率受移动端流量增长的影响有所降低,但电视长视频在传播链条中的重要角色没有改变。B.《唐宫夜宴》以刷屏的态势打开了影视艺术美学对外传播的通路,有助于体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C.外媒争相报道象群“躺平萌照”,正面肯定了中国在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做的努力,有利于塑造中国形象。D.在华外国人群体中的受访者在收看视频节目时,使用手机和电脑占比高于其他渠道,这符合移动传播的趋势。3.(3分)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舞绘”的形式,将《千里江山图》展现在舞台上,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B.故宫在网络上陆续“打”开了宫门,开发出各类App:每日故宫、故宫展览、清代皇帝服饰等,这些App极具趣味,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关注。C.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通红甸彝族苗族乡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介绍传统苗族刺绣及苗族芦笙舞,这是当地小学首次将民族文化纳入课堂教学。D.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4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4分)在参与式传播视角下,如何做好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是“应成为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向”。B项,变已然为未然,原文表述是“由影视长视频、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和移动短视频等媒体构建起的多元矩阵和传播闭环已经形成”。D项,推断无依据。据材料二,“对微信的使用度远远高于微博”这一结论是针对“他们怎么接收中国国家形象的信息的调查结果”,不能笼统地认为“微信比微博更受他们欢迎”。2.C解析: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都侧面肯定了中国在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上所做的努力”。3.D解析:材料一第三段是从“传统电视”的角度来分析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的,只有D项涉及“传统电视”。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论点,然后分析如何利用各具特色的传播媒体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最后总结全文,论述利用传播媒体构成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矩阵。②论证方法上,运用举例论证。例举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和端午节目《洛神水赋》以刷屏的态势打开了影视艺术美学对外传播的通路.论证观点。5.①积极做好网络原生事件的话题引导,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及时高效的舆情反馈;②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彰显中国国际舆论引导力;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建立复合多元的传播矩阵;④拓展多元化背景和人数规模,增强传播方式的互动性、趣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论述百练: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传播力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