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医辨治要点

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医辨治要点,第1张

第一辨顺逆。新冠病毒感染应以辨顺逆为先,研判病情的轻重,判断疾病的预后。《温疫论·原病》言:“其迹或从外解,或从内陷,从外解者顺,从内陷者逆”。

顺传:温邪自传至胃肠的过程,指温邪在肺未传心包,气分之邪流连,不入血分而邪留三焦,三焦不得从外解,而里结于阳明胃肠。如青壮成年以及体质无偏颇的人群,感受疫邪病位较为轻浅,多为卫气同病,未传营血即从外解,多为顺证。

逆传:在温病则为温邪自肺卫内陷心营的过程,即“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肺和心包的病变分别与“卫”“气”和“营”“血”直接相关,温邪犯肺逆传心包的过程,包含了自卫分传入营血分的过程。老年人尤其是素有肺胀、哮证、喘证、胸痹、水肿、消渴等内伤疾病基础者,感邪后高热持续,或无发热,但精神萎靡,喘促气急,心悸,伴咯血,甚至出现紫绀。此即由卫气内陷入营,由肺转损及多脏,病情危重,多为逆证。

第二辨内伤基础。辨内伤基础是辨疫病的重要辨证纲领。人群对新冠病毒普遍易感,有内伤宿疾基础者,多呈现内伤、外感并存的情况。内伤基础严重影响着外感疾病的转归,故外感病重症死亡者,多为年迈体衰、婴幼儿、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内伤不仅指正气的虚损不足,还包括体质的偏颇、内在阴阳的失衡。临床发现,素体内热者,受邪后易从热化,燥而伤阴;素体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现寒湿之证,邪气入里,寒化而伤阳,多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第三辨发热。根据发热特点,辨别邪气在表里的病位与病势,辨别风、热、寒、湿邪气的兼夹,结合伴随症状,以了解病情轻重和发展趋势。奥密克戎轻型和中型多有发热,且高热较为常见。重型多为卫气同病,热势迅速增高,口渴舌红。病邪亢盛,正气不能驱邪外出,则邪气入里,出现肺胃气分热盛证候,见壮热持续,咳嗽胸痛,喘急。若热邪夹湿犯于胃肠,则发热不退,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舌苔厚腻。危重症多见壮热,邪毒入于心营,逆传心包,或犯于肝经,则见神昏瞻语,四肢抽搐。本病病位主要在肺,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与心相邻,故要注意辨病变的在表在里、在上在中、在气在营,来确定治疗方法。

第四辨喘促、识化源。化源即生化之源。一般称脾胃为“脏腑生化之源”,而笔者认为肺也为生化之源。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还指出:“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辨喘促、识化源,适用于重症、危重证的辨证。肺之化源绝,可表现为呼吸困难,气急浅促,动则加重,鼻扇,咯粉红色血水,神识昏蒙、淡漠,汗出如涌,手足厥冷,口唇爪甲紫暗,舌暗红绛,脉细数或散乱。此时肺不主气,生气之化源衰竭。化源欲绝而见喘促,鼻扇,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因血络损伤,而咳粉红血水,面色反黑,烦躁欲绝等症。正如《温病条辨·上焦篇》云:“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至粉红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

“化源绝”是温病的重症和危重症死亡的首要病机,笔者提出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要注重“辨喘促,识化源”,以保肺之化源,减少死亡。

明清时期中医疫病学理论和实践确实曾走在世界医学的前列,中医古籍关于疫病的论述至今仍然是传染病防治指导思想的渊薮,应该好好继承。吾辈急需阅读经典,并与现代传染病学对话,以弘扬传统,融汇新知。治疗上不泥古守旧,坚持以病机、临床疗效为指导,将古方进行加减化裁以更适合本病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医辨治要点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