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激厉之词也——释“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槐轩之《论语恒解》

此激厉之词也——释“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槐轩之《论语恒解》,第1张

子曰:唯上知与不移

知,去声。不移于恶,即为上知。不移于善,即为下愚。勉人迁善去恶,而以是激励之。

附 解

此激厉之词也——释“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槐轩之《论语恒解》,文章图片1,第2张

此章向来误解。谓气质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智所能移。既非性善之旨,谓天下可移者多。惟上知与下愚不移,亦非夫子勉人之意。盖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理有不善否?必曰无之。人性即天之性,何以有不善?则孟子性善一语无可移易矣。后儒因不明先天、后天之义,以后天知觉之心为性,而不得天人合一之原,遂令此等书义不明。书义不明,犹其小也。令天下后世以圣人为不可学,岂不痛哉?夫道不过五伦,五伦本于五性,五性仍是一性。忠臣孝子何人不能为?而有不能者,习相远也。人人不失其孩提之心,尚不能忠孝否?夫忠孝,性也,即人皆有也。奈人狃于所习,不肯实用其功,使之为善,曰吾不能也。不使之为恶,亦陷溺焉。此等非果无良,半由无志,故夫子言此上知之名,人所乐;下愚之名,人所去也。不知上知下愚有何分别。能迁善而不入于恶,则上知矣;习于恶而不迁善,则下愚矣。夫子曰:人性皆善。人人可以为圣、为贤,第非有志自立不可。吾观世之人可以为善者多矣,而能善者卒鲜。乃知人品不同,亦由其自命者不同。上智之人一心于善而不为恶所移,下愚之人亦一心于恶而不为善所移。此上日益上而非下之所能几,下日益下而非上之所能挽。是宇宙间惟此二者为不能强也。若有志于善而犹或入于恶,必非上智。已入于恶而犹或入于善,必非下愚。惟纯于善恶者为不移也。人奈何不为上智之不移,而甘为下愚之不移耶?此夫子激厉之词。奈何先儒误解,而如张甄陶者反以言性善者为咬文嚼字乎?或曰:然世有真不移者,何故曰不移者习使然也?岂性本恶而不可移于善哉?试问孩提之时即知为恶否?且世之所谓智聪明机巧耳,所谓愚者,椎鲁木实耳。不知此后世之论,非圣人之学也。记诵词章,百工技艺,有巧拙之天渊者。若忠孝节义人人可勉,试思古今名教中许多伟人,曷尝皆聪明智慧哉?今使学窥万卷而五伦不敦,智极新奇而天良弗顾,子以为愚乎?上智乎?故圣人所谓学者,学为善而已。五性、五伦克尽其道,即人人圣贤矣。外此而言智愚,何怪以性为有不善哉?盖气质之累人不能无,必变化之,涵养之。君亲师身体大学之道,而裁成之,何患人不为善也?问者曰:以尧为君而有象,簪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啓、王子比干,其义何居?曰:舜、微子、比干,所谓上智不移于恶者也。至于象与朱均,其始为不善而其后皆化为善矣。即或不化,亦其自暴自弃,所谓下愚不移于善也。而岂足为尧舜之累哉?此等处须辨明之,乃不自居下愚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此激厉之词也——释“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槐轩之《论语恒解》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