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遣冯唐?“让人说”只是定规章,“人要说”才是正风尚

何日遣冯唐?“让人说”只是定规章,“人要说”才是正风尚,第1张

唐本是战国赵国后裔,其祖父是赵国人,到了父亲辈的时候搬迁到了代国,也就是汉文帝称帝之前生活的地方。后来搬到了安陵,唐之孝闻名于世,再后来官致中郎署长事奉文帝。

以代国的渊源,文帝说是有一次乘车经过郎署到不如说就是想来看看的,问冯唐:“老先生是怎么做的郎官?故乡何在?”这明显就是有备而来,冯唐详细如实地回答。文帝说:“我当初在代国的时候,曾多次听人谈起过赵将李齐的才干,知道了他在巨鹿城下奋勇作战的事迹。直到现在也挥之不去,只要是吃饭的时候总能想起巨鹿的事来。老先生知道李齐吗?”

冯唐答道:“李齐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将才。”

文帝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冯唐说:“我祖、我父都曾和他们同朝为官,所以我都了解他们的为人。”

文帝听冯唐讲了廉颇和李牧的事迹后,拍着大腿说:“哎呀!如果有了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将军我还操心匈奴吗!”

冯唐说:“陛下,您即使得廉颇、李牧为将也用不起来的。”

文帝很生气,站起身来就进宫去了。过了半天,他又召冯唐进宫责备道:“你怎么当众让我难堪,难道就不能私下里对我说吗?”冯唐赶紧道歉说:“我是个粗人,说话不知顾忌。”

这里有个最要命的问题,人人都会觉得“对的就要说出来,错了就要改”,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一定要分场合,很多不自知的得罪人都是这个原因——你认为自己对,但别人被当众给难堪。易云:“察人之过,不扬于众。”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保护,在《庄子》中借孔子之口臭骂颜回要去教育卫国国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最终的结论是颜回要揭露卫君之过一定自遗其祸。

历史上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是许攸,官渡之战立下大功,然而凭借跟曹操是大小的渊源频频当众揭短让曹操下不来台,实际上许攸的玩笑可以开,但是要关上门,让曹操回忆童趣未免不是个乐子,但许攸明显是想在众人面前显摆和曹操关系不一般;

另一个是朱元璋,太祖在还是马仔的时候投军,当时汤和已经是将军,但朱元璋年龄更大些,关上门喝酒的时候他一定要做主位,喝起来的时候嘴里还不干不净,但出了门朱元璋立即转变角色以兵的身份给汤和迁马,汤和当时就服气了。

这里也就是冯唐碰上了汉文帝,换个领导试试,大概就没有后面的事了。当时匈奴人刚刚大举进犯朝那,还杀了北地郡的都尉。文帝思良将若渴,正好被冯唐挠到痒痒处,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你会说我不能重用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将领?”

冯唐回答:“古代帝王们在派遣将军出征时都要跪下来为他们推车,临别时说:城门以内的事情,我来掌管;城门以外的事情,将军来掌管。如何确定军功奖赏都由将军决定,只要回来后上奏就行了,这些都不是假话。

我祖父说,李牧在做赵将驻中边关时,驻军所在地的税收全都用来犒劳将士,军中的一切赏赐都是由将军自己决定,国君不进行干预,只要把任务交给李牧后要求取胜即可,所以李牧才能尽情施展、充分发挥能力。当时他拥有装备精良的战车一千三百辆,擅长骑射的骑兵一万三千人,曾获过百金之赏的勇士十万人。凭着这些将士们,李牧把匈奴人赶向北方,还打败了东胡人,灭掉了澹林人,不但西面抑制住强秦的攻势,而且南面抵挡住韩、魏的北犯,那个时候的赵国几乎都可以称霸天下了。后来赵王迁继了位,他听信了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另派颜聚去接替他,结果一败涂地,自己也国灭被俘。

现在魏尚在做云中太守的时候,军中的贸易税收也都用来犒劳士兵,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五天宰一次牛,以宴飨军中所有幕僚,所以匈奴不敢来犯,甚至不敢靠近云中郡。曾经有一次匈奴想试试入侵过一回,魏尚率领军队出击大获全胜。

这些士兵都是一些平民子弟,刚从庄稼地里出来就参加了军队,哪里弄得清那些琐琐碎碎的军法条例?他们整天拼命作战斩杀敌人,可是向上级报功请赏的时候有一点儿与事实对不上,那些执法小吏就死抠着军法条文来处罚他们,结果将土们奋勇杀敌不但得不到奖赏,而且一旦被军吏们查出“问题”来却被严办。

我糊涂了,这算什么军律条文,奖赏那么轻,处罚那么重。再说魏尚仅仅是在报功的时候差六个人头对不上,就把他给判了,有那么严重吗?以此看来,您即使有了廉颇、李牧,也就只能这样了。”

文帝听完很高兴,当天就命冯唐手持旌节赦免了魏尚,并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官职,同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让他主管中尉属下和各个郡国的车战部队。

苏洵《谏论》有云:“能纳谏的领导听得进去话确实不错,但这只是一半,让下面能谏、敢谏才是本事,否则人家有好主意就是不说又如何?”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何日遣冯唐?“让人说”只是定规章,“人要说”才是正风尚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