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之美,第1张

文 / 张路江

内容摘要:造型艺术起于科学的、写实的客观世界,兴于主观的、理想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对新中国美术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中国文艺发展阶段的概述,提出在新时代造型艺术进行继承与创新的思考方案。以海纳百川的艺术形式,包容各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尊重多样性价值观,兼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造型艺术世界语言,表现人类的共通⽂明、共同家园。

关键词:造型 科学 精神 时代语境 世界语言

20世纪80年代,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读本科。第一工作室有位学长叫张群,第四工作室有位学长叫孟禄丁。张群画风细腻、古典,孟禄丁思想活跃,两位同学共同完成了一张创作《在新时代——亚当与夏娃的启示》。作品用写实方法将画面人物放置在深远的空间中,用大透视暗示未来未知的远方。打碎的玻璃象征破除旧思想、开启新可能的愿望。作品表现了80年代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精神诉求。由此,我也窥见了那个生机盎然的年代的社会语境。

当年,我作为一名低年级学生只能读出两位学长的绘画手法比较新,客观形体塑造以及对自然空间表述的写实手法完全不一样,是一种“达利似的”〔1〕空间组织方式。而画中脱离客观物理空间所重构的精神世界,与其暗示的与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关联,我是完全读不出来的。

造型有指向性,悟到这点,是后来的事。

打开历史画卷,纵观近现代西方造型艺术发展史,能够看到4条线索:因为有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才有了通过写实造型反映历史事件的大型历史绘画;而随着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与社会危机的不断加剧、科学造型的出现,产生了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思想的不断演进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造型成为思想的载体,而非形式或审美样式,这直接改写了绘画原本只在形式范畴内的演绎,而开始关注思想观念的输出和传递,艺术发展更有摆脱架上绘画而在更广泛的生活空间中找寻新载体的发展趋势——当代艺术产生了;“冷战”前后社会动荡,伴随着科技发展、生态沉沦、地缘政治冲突,这些世界的变化既是战后的全球问题,也成为那一时刻艺术家们反映和表现的主题,让造型成为精神载体。

造型之美,文章图片1,第2张

李相芮 赶海 数字绘画 46×32.1厘米 2022

再看看中国近现代造型艺术发展史。中国近现代造型体系的建设从引进西方科学造型教育体系开始,启于杭州艺专、国立北平艺专和在两校基础上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

徐悲鸿《画苑》〔2〕序中记载,素描要求:1. 位置得宜,2. 比例正确,3. 黑白分明,4. 动态天然,5. 轻重和谐,6. 性格必现,7. 传神阿堵。这些要求是对学习艺术的初学者提出的,能从这七点要求中看出徐悲鸿既强调准确,又注重作者的情感与感受。徐悲鸿的弟子艾中信〔3〕、冯法祀〔4〕等人将其总结为“新七法”。“新七法”表明在造型学习伊始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准确和传神。这一标准既是徐悲鸿所主张的“尽精微,致广大”造型理念学理标准的具体呈现,也成为新中国美术教育建设的基础。

显然,新中国美术建设只有准确和传神是不够的。

在蔡若虹《开辟美术创作的广阔道路》〔5〕中讲:“必须认识到生活形象的速写工作是我们创作的基础……作为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艺术工作者,首先要求他的,就是在创作上具有社会主义精神。”这里,速写指的是在深入生活时去捕捉、记录劳动人民和劳动场景,而非概念化、公式化、足不出户的创作方法,这也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速写转变为独立的学科,与国、油、版、雕等学科并列,成为新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基本要求。

回顾历史,提出问题:徐悲鸿的“新七法”与20世纪50年代强调速写的理念,两者核心思想不同,前者只在科学基础上强调传神,后者侧重美术工作者需深入生活寻找创作素材、坚守人民立场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方法。但从造型学脉角度来看,同属写实类型,学理相同。

造型之美,文章图片2,第3张

解嘉琛 转瞬即逝 纸本色粉 25×30厘米 2022

在比对西方与中国近现代造型发展历史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线索:学习造型起于写实,启于科学,通过造型客观分析到追求主观变化,生产造型的指向性。指向性可以指向艺术工作者个人,也可以指向社会。驱动客观造型到主观造型变化的因素,既源于艺术工作者个人的主观意愿,又归于时代的、民族的社会精神。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都有个性,有他(她)生活的当下。能够让个性与时代并存,才是好造型,是能够传递所处时代的造型,是造型之美。

在新时代文化语境的当下,如何完成造型的时代指向性?或者说新时代的造型应该是什么样式?什么标准?

2021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成立了第六工作室。成立学理是在原有一至五工作室的油画学理研究脉络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原有掌握的写实、科学的造型基础上对造型历史流变进行研究。内容包括:东西方、古代、现代、当代、中国近当代研究,需要学生结合自身审美情趣与个性特点,在世界造型艺术文化发展历史与个人追求中,理解并诠释造型既源于客观科学的物理现象,又启于主观世界的精神需求,并能够在两者之上建构通途,从而形成自身完整且有个性的、具有当下审美特征与时代价值观的造型表达。这些文字表明了以下几个维度:1. 科学的、写实的,是当下学习造型的基础和依据;2. 要了解东西方传统造型发展流变,特别要认清任何朝代、任何时代的造型都是有民族的、阶级的、地域的、文化指向性的,要注意不能仅学完西方艺术史就开始描摹形式画创作;3. 今天学习造型的学生如何呈现个性,又能够承载时代特征,建构个人与时代的造型关联,两者合一。造型的指向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个人与时代的结合,是艺术工作者创造的,而非抄袭来的。

在许倬云《观世变》〔6〕中记载: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性的天下国家正在形成。上帝之城没有了,有的是人类文化的共同城。这个共同的世界30年前、20年前看不清楚,现在看到了端倪。端倪一:是经济全球化,商业的网让每个人都在赚每个人的钱;端倪二:是原子弹,它让谁也不敢打仗,核灾难的阴影最终是以战止战;端倪三:是环境,是人类命运共同的资源;端倪四:是.com造成了一个新世界,一个新时代。

造型之美,文章图片3,第4张

乔姝颜 快乐海滩 布面油彩 140×200厘米 2022

许倬云在书中讲得深入,我从造型艺术的维度理解——人类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次序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多元的、充满多种文化、多种艺术形态的和谐共生的世界即将出现。在和谐共生的世界,当造型能够称之为造型艺术时,造型一定承载着和谐世界的精神光芒。那时,这种没有国别、种族、意识形态的世界语言,不仅能点亮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相互认知理解的心路通途,让世界和合与共,更能够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共有的精神财富,供世界人民去观赏、去感知。用海纳百川的艺术形式讲述人类共通、共同的发展变化之美,是记载人类历史文明的文化之美,是人类文化、文明共享的精神财富。一件能够称之为造型艺术的艺术作品,应该呈现每一个不可替代的个性,又能够通过不同的个性彰显、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世界。

历史红尘,浩瀚如烟。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每一个时代的造型之美,是创造造型的艺术工作者的智慧;在繁荣、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的造型之美,是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之美;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世界的道路上记载和谐共生世界格局的造型之美,一定是沟通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两千多个民族的世界语言。

翻开《美术观察》2023年第1期约稿函,要求我围绕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写一篇短文。想了许久,这些与我们时代密切相关的热点之美,如果用艺术去表现时代之美,首先需要每位艺术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用心经营造型之美。

注释:

〔1〕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

〔2〕徐悲鸿著,张竟无编《徐悲鸿谈艺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3〕艾中信《徐悲鸿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90页。

〔4〕冯法祀《我的老师徐悲鸿》,《美术研究》1980年第4期。

〔5〕《美术》1954年1月创刊号。

〔6〕许倬云《观世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1页。

张路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造型之美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