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要有底气、接地气、有品格、有高度

诗歌写作要有底气、接地气、有品格、有高度,第1张

诗歌写作要有底气、接地气、有品格、有高度

吴投文

近几年兴起了一股新的诗歌热,新诗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不过,也要看到诗歌繁荣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当代新诗对传统的继承。很多读者读不懂新诗,对新诗缺乏关注的热情,甚至指责新诗,这与新诗对传统的继承不够有关。不少诗人的写作并没有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显得浮泛,底蕴不足。新诗的本土化、中国化需要探索新的路径、新的方式。

传统是不可能被抛弃的,尤其在先锋写作中,也需要有对传统的继承。在中国新诗史上,废名、卞之琳的诗在读者看来,是相当晦涩的,但往深处看,他们的写作把最先锋、最传统的因素融会在一起,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基础。先锋写作要有传统的底蕴,并要把这种底蕴化为内容与形式的有机成分。这种继承就是一种文化本能,是对传统发自内心的尊重。

新诗百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新诗要找到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需要在现代性语境中灌注民族传统的魂魄,同时要有开阔的世界文化眼光,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涵容新诗的创造性,把古典传承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在当前的诗歌写作中,尊重文化传统,为传统保持一个恰当的位置,是诗人的一种文化担当。这样的写作才有底气、接地气、有品格、有高度。

实际上,这也是当下诗歌批评需要切入的一个实践议题。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凝练和提升新诗创作的民族性内涵,如何把民族传统真正归位为具有创造性的源头活水,诗歌批评应该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视野,需要在民族文化的坐标系中确认新诗的文化身份。新诗之“新”,固然意味着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差异,具有自身的时代性内涵,同时新诗之“新”是有根的,这个根就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里。在新诗创作中,诗人的文化情绪和民族思维是很难抹去的,总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烙印。这也是诗歌批评的用武之地,真正确立文化上的自觉与自信,在民族语言的根基上守护新诗的成长。

来源:《光明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诗歌写作要有底气、接地气、有品格、有高度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