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巴蛇食象”的文本解读(四)

《山海经》“巴蛇食象”的文本解读(四),第1张

《山海经》“巴蛇食象”的文本解读(四),图片,第2张

潘光旦较早从图腾角度,对“食象”进行解释,他认为巴人所在地可能出国一种大头蛇,“传说就把巴人比作蛇了”。他认为“巴蛇”是指人与部族,而不是蛇。此后,从此角度进行论述的学者,意见甚多,论证也更为详细,大致也分成蜀地说、湘地说两大类别。持蜀地说的学者,如张勋燎认为“巴”本意为“鱼”,并提出后世没有注意到“巴”、“蛇”为两个部族的图腾及名称,而误以“巴蛇”为巨蛇。近来白九江也认为,“巴蛇吞象”应解释为以蛇为图腾的巴人,在发展过程中,吞并了以象为图腾的另一个部族。

《山海经》“巴蛇食象”的文本解读(四),图片,第3张

持湘地说的学者,如彭适凡联系到洞庭区古族间的征战,认为“巴蛇”、“象”是不同氏族的图腾信仰、并成为氏族之称,其中“巴蛇”、“修蛇”用来称呼居住在洞庭地区的三苗;而“一蛇吞象”是说以蛇为图腾的三苗族,灭掉了以象为图腾的象氏族。杨华在此基础上,认为“巴蛇”即“巴族”,进一步提出“巴蛇食象”或指巴族捕捉大象而吃其肉,或指洞庭湖区域崇象的部落(象部),被后来进入的巴族所消灭。

也有学者在氏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或认为《天问》“一蛇吞象”指的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即三苗),消灭了舜弟所属的象氏族。余云华则训“食”为“性爱”,将“巴蛇食象”指为“巴蛇”、“象”两个图腾氏族的男女交媾,但如此一来,则明显无法兼顾其后的“三岁出其骨”了。任乃强认为“巴蛇”即蟒蛇,巴族以巴蛇为图腾。由于蟒蛇主要存在于热带地区,从而提出巴族是从桂林等南方地区迁徙至长江流域的。也有学者认为,“巴蛇”是洞庭湖湖神,是越族先民图腾崇拜的产物。

《山海经》“巴蛇食象”的文本解读(四),图片,第4张

关于“巴蛇食象”的图腾说解释,董其祥认为:能够吞象的蛇是没有的,这是巴人以蛇为图腾,幻想蛇氏族的威力可以吞象。从这种解释来看,关于“图腾说”的运用,其实存在一种“暂且用之”的韵味,也存在一种不用原意,而用引申意的意蕴。细究来看,图腾说这一思路,其实也存在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从考古学角度而言,孙华指出,目前尚未看到相关巴族蛇图腾的相关考古发现,对“巴族蛇图腾说”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这一态度是严谨的,并且从一些学者的论述来看,如管维良等学者认为,巴族巴蛇部从巫山走出到洞庭湖北部,而以蛇为图腾。按照上述论述,则洞庭湖北部地区,应当有相关的巴文化之考古学遗迹发现,但目前其实是得不到支持的。而前引任乃强之说,也存在问题,最关键有二,(1)即使以巴蛇(蟒蛇)为图腾,也不等于直接对应本族为南方民族;(2)认为巴族是从桂林等华南地区进入长江流域的,同样缺乏考古学的支持。

《山海经》“巴蛇食象”的文本解读(四),图片,第5张

第二,关于依据“巴蛇食象”,来判定巴族以蛇为图腾,此前尚存在不同意见。此外,学者还提出,巴族图腾存在从巴蛇到白虎转换之问题,这种现象是较为奇特的,而这一转换的前提之一,则是认定巴族曾经以蛇为图腾。由此,我们需要反思“巴蛇食象”,是否能反映“巴族蛇图腾说”?

  第三,从文献学角度而言,“巴蛇”为图腾名之说,是否符合文献内容,值得注意。宋代吕祖谦《左氏传续说》曾认为《山海经》“巴蛇”,就是《左传》“吴为封豕长蛇”之“蛇”。近来,邹浚智认为“巴蛇”不应当为部落名,评论较为详实,我们转述其意见如下:因为同一条记录之后还记载了巴蛇的生物特征,从这里来看便很难说“巴蛇”是某种图腾(或氏族)。另外在该条记录的前后,还可看到其他纪录里记载有各式动、植物特产……所以“巴蛇”指称的应该还是某种蛇类。邹先生在这里指出,“巴蛇”应当为物种名,详尽可靠,此从之。

《山海经》“巴蛇食象”的文本解读(四),图片,第6张

  “图腾说”视角的阐释,受到十九、二十世纪以来图腾学说的影响,和此前的角度有很大不同。但是,其问题也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巴蛇食象”图腾说的论证甚夥,实则立论前提其实非常薄弱。

文字来源:《山海经》“巴蛇食象”的文本解读及其演绎,熊贤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山海经》“巴蛇食象”的文本解读(四)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