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细读,第1张

浅谈细读,第2张

细读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研究探讨,从而深入领会文本的含义。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乐趣。

细读,首先需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是细读的开始,实际上是明确了细读的对象。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赅的文章更要深入钻研。就一篇文章而言,细读的对象无外乎词义、句意、段意、篇意。

一、词意的细读

从筛选信息的准确性考虑,我们在对文章进行研究时,应该对文章所使用的有特点的词语仔细推敲,对词语的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语句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如《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新娘”一词,看似简单,实则含意丰富,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经过仔细的探究,可以得出很多答案。但不管得出什么答案,学生通过研究,可以深刻地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喜爱和依恋。

二、句意的细读

句意的细读,对整个文章主题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句子的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句子所包含的言外之意,可以发现句子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可以找到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文章中确有两处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一处在文章的第一节: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另一处在篇末: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经睡熟很久。先生为何不经意地写到自己的妻子呢?而写妻子又不详细地写,而只是写她快要睡着了?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研究。不难发现,这两处其实和先生夜晚去荷塘的心境是完全符合的。作者希望有一个安静的所在,独自享有独处的妙处,自然不愿意他人来打扰。再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有两句话反复出现:“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两句话其实是把握文章的关键。通过研究,可以知道,作者写柔石、白莽等人,就是写他们是我的怎样的好朋友,中国的怎样的好青年。写他们的好,意在反衬反动政府的残暴,抒发自己的悲愤。加强对关键语句的细读,对领会文章,准确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大有裨益。

三、段意的细读

段意的细读要以句意为基础,既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又要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更要弄清楚这个段落在全文的作用。《我与地坛》作后一段“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仔细研究,作者写这一段,这一段有何意义和作用?不难发现,这一段是作者对母亲关爱自己的一个总结,“我”走的每一步,都渗透了母亲的汗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

四、篇意的细读

细读一篇文章,须由表及里,深入研究。

首先应该研读背景,借助背景材料,是细读的重要手段。就一篇文章而言,背景材料大致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的风格,和文章内容相关的社会状况等等,多研究背景,有利于把握文章的篇意。比如研究闻一多的《死水》,如果不了解社会背景,是很难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的。

其次应该善于比较。如阅读《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我们可以注意作者是如何将原型和残缺的维纳斯进行对比的,这样才能够明白作者所要传达的美学观点。也可以将不同篇目进行对比。比如《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在阅读时,可以将这两首诗作多方面多角度的对比,这样可以更好地明确这两首诗的主题。

体会文章风格各异的语言艺术是细读的重点。细读的方法各异,主要有比较法、置换法、否定法等等。所谓比较法,就是将看似没有问题的内容和与之相似的内容相比较,发现差异,提出问题;所谓置换法,就是针对某一问题的说法,将其置换成另外一种说法,感受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提出问题;所谓否定法,就是对阅读的文章不轻易认同,时刻提醒自己多换几个角度思考。

总之,细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文章的词意、句意、段意、篇意进行深入地细读,才能真正明确文章的写作意图,才能明确文章的写作主旨,才能领略文章的生花妙笔,才能感受文章的珠玑魅力。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在细读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老师不宜越俎代庖,而应当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细读。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浅谈细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