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A462: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读《钗黛之辨》

书评A462: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读《钗黛之辨》,第1张

书评A462: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读《钗黛之辨》,第2张

书评A462: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读《钗黛之辨》,第3张文/望月听雪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呕心沥血十载,一梦红楼,写尽沧桑寒凉、浮华如梦,“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坐标京城长安,四大家族,一方富甲贵胄,端的是“桃红柳绿、环肥燕瘦”你方唱罢我登场,往日的热闹豪富对比结局的凄凉惨淡,鲜明印刻了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部族的浮沉,一众女子的盛世美颜终落得“红颜薄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因了曹雪芹未完成的书稿,后世之人仔细揣摩第五回的判词以及书中各处词曲,以及细节描摹各人的性格情怀、身世背景,而隐射出各人的结局,从红楼横空出世以来便纠葛纷纭,尤其对于两位围绕着宝玉的主要女子,拥林派和拥薛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延续百年未有所止,“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的命运走向,钗黛之孰是孰非,岂是一言以蔽之,“一梦红楼二百秋,纷纭众说迄未休。最是奇观钗黛辩,磨完嘴皮动拳头。”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阙钗黛合一的词显出无限的哀婉与凉薄,一声叹息,一句可怜,一挂一埋,曾经多么姣好明媚的容颜终将命陨,人去楼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见过大观园盛景的人,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家族的没落,“日暮鸟归人散尽,野风吹起纸钱灰”,面对空荡荡的亭台楼阁、断垣残壁,终究是徒留悲殇,只余怅惘而已。无论曹公原本想赋予钗黛如何的结局,随着仙人已逝,都将埋没于历史尘烟之中,无法知晓了,只能在残篇中博取一丝丝慰藉,于曹公遗著中细品诸多女子的绝代风华、命运多舛。而关于钗黛的褒贬不一,又有着什么意义呢,只是各取所思、各有所爱罢了,还是欣赏曹公留下的书墨瑰宝吧。  开篇,作者罗列了历史上诸多红楼评述,涂瀛《红楼梦问答》,“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屈;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佚名氏《读红楼梦随笔》,“至心术品谊,尤优劣悬殊。黛玉则直率而真;宝钗则机诈而险。一则我行如是,不枉己而徇人;一则尊意若何,必观风而阿好。一则伤心迟暮,守己范围;一则到处夤缘,夺人夫婿。甚至笃盟守义,黛玉则之死靡他;始篡终嫌,宝钗则临行追悔。此尤关乎志节,绝不予以含糊。”斟酌字里行间,即是拥林派,赞许黛玉之率直真性情,寄人篱下又保持着自身大家闺秀的尊严,不卑不吭守着自己仅存的那点人生贞洁,许是宝玉亦是性情中人,才和黛玉心有戚戚焉,这不就是人间真爱么,自然宝钗那种处事圆滑的心机girl自然无法融入两人的小情侣氛围了,只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虽然宝黛之结局并非曹公亲述,然,曹公之笔墨走向,于万千荣华盛世之景之后,自然是“花无百日红”的衰败颓废之终局,“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再回头看昔年之“海棠诗社、携蝗大嚼、艳雪红梅、元宵夜宴,好比万物疯长热火朝天全盛喜庆的夏天”,而“怡红夜宴是大观园盛极而衰的转折点,紧接着二尤悲剧、桃花诗社、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好比风潇潇肃杀之秋”,至此曹公的字字句句便是泣血的泪,“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回望第五回的判词,已然显出诸多盛宴散尽、血色残阳之端倪,“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一阙《唐多令·咏絮》早已将黛玉漂泊无根、散尽天涯的悲情人生尽赋词作之中,“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可谓一曲芳菲尽。  林黛玉,“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作者从细微处剖析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京城的贾府,乃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外表钟鸣鼎食的荣华富贵是人皆能见的,而内里的情形如何,外人可能就难知其究竟了。”黛玉只身没入万花丛中,虽然惊才绝艳,却依然命薄西山,“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便是钗黛之别,于是才有了诸多关于黛玉自我隐喻的绝美诗篇,“《葬花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咏菊》,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林黛玉写的诗最多,而且长篇歌行最多,因为只有长篇才能'半叙半咏,流利飘逸,始能尽妙’。千载一逢的贵妃娘娘省亲,自是一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事。为此,'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这便数语道出黛玉不为强权豪富所动,仅为那惊世才情与心底孤傲,“《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这首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诗的前半部分,'和云伴月不分明’,已经有些不祥之意;'登仙非慕庄生蝶’,梦魂翩跹,仿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是说死去登上仙籍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颈联、尾联四句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对黛玉的结局又作了一次暗示。”看笔者字字珠玑将一篇篇盖世才华笔染之下的词章寓意娓娓道来,便如同梦回红楼,徜徉在红墙绿瓦、亭台楼宇之间,听那随阵阵花香飘来的言笑晏晏,围观如许满园春色、风姿绰约,以及那株玉立亭亭的明媚鲜妍,“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费尽笔墨描写了一位容貌绝世、才华绝世的女子”,她的才华于红楼之中一骑绝尘,也吟唱出了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魂,“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黛玉总是伤春悲秋的心性,红颜薄命的身世,便有了“拥薛派”,“护花主人王希廉《红楼梦总评》:'黛玉一味痴情,心地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有德有才,虽寿不可知,而福薄已见。’赵之谦《章安杂说》:'《红楼梦》,众人所着眼者,一林黛玉。其于黛玉才貌,写到十二分,又写得此种傲骨,而偏痴死于贾宝玉,正是悲咽万分,作无可奈何之句。乃读者竟痴中生痴,赞叹不绝!试思如此佳人,独倾心一纨绔子弟,充其所至,亦复毫无所取。’”这便是一语否定了宝黛之情怀,所谓的情商诸论便已然失却了真实的人性写照,真正的纨绔子弟红楼之中不乏范例,宝玉作为着墨最多的人设,怎可能如此称呼,只能谓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曹公难道会呕心沥血只为描绘一个纨绔子弟?“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故事在最前端,就已埋下了它的走向。曾经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最终就是湮没在历史尘烟里留给后世之人茶余饭后缅怀感慨的谈资,“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因此,故事中形形色色的角色便是构架起整个宏大场景的一砖一瓦,“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者。然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写黛玉处处可怜,何忍厌其小性;写宝钗处处可爱,何必怪其藏奸。读书不容着己见也。”“是曲既为十二钗而作,则金是钗玉是黛,很无可疑的。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相较之下,“钗黛合一”论可谓平和许多,少了针砭之犀利,“薛林雅调称为双绝,虽作者才高殊难分其高下”,是了,无论钗黛,均是曹雪芹之妙笔生花,相依相托,并蒂双生,各具形态罢了。一如文中黛玉所作《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同为柳絮咏,一喜一悲,诗如其人,得窥天机,“几曾随逝水?何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此文“上篇重点分析林黛玉与薛宝钗以及当下红学研究派别;下篇笔触延伸到其他人物,以及与主要人物的关系,如贾母,王夫人等,顺手织就一幅五光十色的大观园芸芸众生图,为读者理解主要人物的活动乃至整部《红楼梦》提供背景。”一个恢宏的时代,以大观园为缩影,铸就一群鲜衣怒马、环佩叮当的众群像,“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书评A462: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读《钗黛之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