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三十六讲,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很重要?

经方三十六讲,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很重要?,第1张

导读:最近,不断有粉丝询问《经方三十六讲》是一本什么样的中医书籍?为什么其内容在网络评价中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此书非常有价值,属于中医绝对的传承创新之作,可以解决中医的很多实际问题,解决中西医结合问题;有人则认为该书的创新模式,违背了我们现有的很多认知,不可取。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入《经方三十六讲》,看看其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提出了哪些观点?


经方三十六讲,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很重要?,文章图片1,第2张

经方三十六讲

看到《经方三十六讲》这本书的名字,第一印象,很多朋友认为这本书是讲三十六个中医方剂的使用方法,其实不是这样。《经方三十六讲》,传达的是一种中医新思维模式,其中包括了新的诊疗模式。

《经方三十六讲》,核心内容主要有二,一是“穿凿会通理论体系”,二是“六经三十六方诊疗体系”,其中穿凿会通理论是基础,六经三十六方是发挥实践,理论和实践具有一贯性,合二为一,最终称为“经方三十六讲”。

穿凿会通理论

穿凿会通过理论,是把“五脏穿凿论”引入医圣仲景的伤寒六经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中医理论体系。第一次在专家内部讨论会上听到“五脏穿凿论”这个名词,我惊喜莫名,原来中医还有这样一个理论,我竟然不知道?后来问身边的规培医生和众多轮转的研究生,他们竟然也是第一次听说。有人讲五脏穿凿论是《黄帝内经》的核心遗失篇章,原因在于此理论太过重要,持有者不肯示人,明白五脏穿凿论的价值之后,我觉得此说法可信。

五脏穿凿论,又称脏腑别通,医圣仲景称之为阴阳会通,是有别于脏腑表里的一套中医理论,其认为“肺与膀胱功能相通、脾与小肠功能相通、心与胆功能相通、肾与三焦功能相通、心包与胃功能相通、肝与大肠功能相通”,这套理论名不见经传,却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

长期以来,中医名家辈出,不断注解医圣仲景的《伤寒论》,但疑惑之处在于,无法真正解释清楚伤寒六经实质,这也导致学习运用《伤寒杂病论》非常困难。当我们把五脏穿凿论和伤寒六经结合后,就会发现伤寒六经实质就是脏腑经络,学习伤寒也变得较为容易。

太阳系统包括肺与膀胱,太阴系统包括脾与小肠,少阳体系包括心与胆,少阴体系包括肾与三焦,阳明体系包括心包与胃,厥阴体系包括肝和大肠,这是五脏穿凿论与伤寒六经相结合之后的成果。这个成果,可以完美解释伤寒论各个条文;这个成果,可以把伤寒学习具体化;这个成果,把伤寒体系与内经、中医内科学联系了起来。这个成果,根基是五脏穿凿论及医圣仲景的阴阳会通,故而命名为“穿凿会通理论体系”。

六经三十六方

穿凿会通理论体系,只是一个理论框架,虽然可以很好的理解伤寒六经,但要把历代医家的理念及实践统一起来运用到临床,还是有所欠缺,欠缺一个实践体系。作者查阅历代很多名医诊病的方法,结合医圣仲景讲的“脏腑经俞”理论,形成了书中的“六经三十六方诊疗体系”。

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骨骼肌肉皮肤,中有经络沟通,形成了内有脏腑、中有经络、外有俞部的绝对生理模式。历代医家的诊疗方剂,也都是从脏腑、经络、俞部针对性用药,医圣仲景也是如此。每一个脏腑都有自己的脏腑本体、经络及俞部,如肺脏为本体、手太阴肺经为经络、肩背为俞部;肾脏为本体、足少阴肾经为经络、腰部为俞部等。

伤寒六经每病有两个脏腑,如太阳病体系包括肺与膀胱,每个脏腑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经络与俞部,这样伤寒六经就被分为了三十六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一个核心治疗方剂,即形成了六经三十六方诊疗体系。如书中所讲:“肺脏脏方为止咳效方、肺脏经方为桂枝汤、肺脏俞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等。

经方三十六讲

三十六个经典方剂,蕴含了穿凿会通之道理,对应了人体特定部位的疾病状态,通过学习这三十六个经典方剂,来掌握该理论体系之精髓,并能适应临床,处理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经方三十六讲中的方剂,是代表而不是全部,如少阴病体系中的三焦腑方升降散,在不同疾病状态下就可以使用血府逐瘀汤等替代,以扩大诊疗面、精准诊疗效果。

《经方三十六讲》,是穿凿会通理论与六经三十六方的综合体,该书解决了长期困扰大家学习中医的几大难题,如伤寒论六经实质问题、伤寒条文理解问题、伤寒与内经传承问题、伤寒与中医内科学延续问题、中西医结合问题、科研方向问题等。

《经方三十六讲》中,还增加了一些中医科普,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神秘现象,如三魂七魄问题、精神情绪问题等。

《经方三十六讲》,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品,也是无意之中偶得之作品,目前已经出版发售,至于读后有何感想,欢迎大家评论区交流!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经方三十六讲,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很重要?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