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大垛镇史话,第1张

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大垛位于兴化市东部地区。据《史记》、《汉书》、《隋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历夏、商、周、秦以至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在包括今大垛在内的吴国东部沿海一带“煮海为业”,生活在大垛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便以盐业和渔业为生,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繁衍下来。
隋炀帝时,开通了横贯南北的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东部沿海地区承受了运河文明的润泽。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江淮流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唐大历二年(767年),淮南节度判官李承主建“常丰堰”。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任职兴化,在“常丰堰”的基础上筑成“范公堤”,有效地挡住海水西灌,从而使堤西大片地区免遭盐碱之苦,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改道南下,带来了大量的泥砂,里下河一带,特别是兴化境内广袤的沼泽地露出水面。于是,许多无地或缺地耕种的农民就掘土垒田,改造大自然。这样,兴化一带原已形成多年的四面环水、中间凸起的垛岸地形得到了扩大。人们在这些垛上聚居,耕作。
大垛由若干垛岛组成,大者近百亩,小者几分地。其中,今大垛镇东部2个小垛(位于镇东“木匠垛”西南隅河流中),形同龟眼。镇南“油坊垛”和西北隅垛岛、西南角“火箭垛”(今镇企管站),酷似龟足。而古镇西部“西星舍”(今安民村委会所在地)以西的“西尖子”宛若隐隐约约的龟尾子。在这些奇特的垛岛中,有1个最大的垛岛,面积近百亩,便是龟身(今大垛镇中心区)。
由于大垛先民对被尊为水神的“北方真武大帝”、舜王时代的治水英雄崇伯鲧(夏禹之父)十分崇拜,在治理沼泽地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智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个个垛岛组合成一只硕大的喜水而不怕水,且长寿吉祥的“神龟”形象,从而使这方热土旱涝保收,平安幸福。大垛先民对治水的认识和他们的创举,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宋元时期,大垛人口众多,生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自然村镇(《扬州百镇》兴化篇)。其时,“春耕秋获,笑歌满野,民多富实,往往重门击柝,拟于公府”(《宋史》)。但南宋的抗金战争和元末战乱,使大垛遭到严重破坏,一时生产凋零,地广人稀。
明代洪武初年(约1368-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实行“洪武赶散”大移民,将苏州阊门和昆山、句容、镇江等江南几十万人口强迁到田多人少的苏北里下河及盐阜、两淮广大地区(《简明中国移民史》)。这不但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而且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此时,由卢、沙、王、吴四大姓聚居的大垛重新崛起。至今流传的民谣“起大(dà)早,喊大(duò音舵)小(即大儿子),上大(tàī音太,通假太、泰,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骈雅训纂》,意即极大)垛”,便是当时先进的吴文化对今大垛镇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历史佐证。大垛的地名在此时便传承下来。由单树模先生主编的198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苏卷记述:“大垛镇:明苏州、镇江移民于此,用此名。”此后,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部分江南居民为避乱而迁入大垛。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年),大垛镇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兴化重要集镇。
延至清代,大垛与安丰、戴窑、竹泓、大邹、唐子、中堡、白驹、刘庄、小海齐名,成为“兴化十大镇”之一,其中心地区隶属兴化县所辖灶四(上)里。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江南,江宁、镇江、句容、苏州等地的部分居民又迁入大垛定居。
民国元年(1912年),兴化实行市乡制,大垛为大垛乡。民国二十三年 (1934年)实行保甲制,大垛属第二区。1941年,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垛属临城区。1943年10月,大垛部分地区隶属草冯区。同年12月至1949年,大垛部分地区先后隶属兴东县、溱潼县。1949年9月,大垛仍归兴化县。1950年,兴化县共辖19个区、242个乡镇,今大垛北部隶属草冯区,中部隶属大垛区。1958年,兴化实行大乡制,共为35个乡和1个县属镇,今大垛行政区范围隶属大垛乡。1958年,今大垛属竹泓公社。1959年,大垛为兴化县7个片之一,管辖大垛、竹泓、林湖、昌荣4个公社。1963年建立11个区,大垛区辖大垛、荻垛、陶庄公社。1973年,兴化为10个区,大垛区辖大垛、荻垛、陶庄、昌荣公社。1983年,兴化建乡,大垛为大垛乡。1986年12月至今,大垛乡仍为大垛镇。
1939年,日寇侵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由镇江暂迁兴化,大批江南富商和名门望族迁居兴化城和大垛、竹泓等地,客观上促进了大垛的经济昌盛。此时,大垛镇已发展成一个商业门类齐全,商铺、商行、手工作坊林立的繁华商贸集镇。
大垛作为一座千年古镇,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不但肇始了繁荣的商业,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
位于镇东(今大垛供销社食堂与办公室之间)的佛教临济宗古刹千佛庵,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至今已有近380年历史。自开山始祖至上世纪40年代中期拆毁时的最后一任住持僧永丰,相传已历12代。据《兴化县续志》记载,民国初年,大垛千佛庵香火极盛,拥有174亩庙产。可惜的是,1942年日寇占领兴化,伪军刘湘图22师86团高杰部将庙宇拆毁。2006年,时逢改革开放的太平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大垛镇许多有识之士的倡导与支持下,毁坏60余年的千佛庵得以复建。
兴化大垛镇史话,图片,第2张
在大垛镇东北2公里的管阮村北首,坐落着一处省级文保单位——清代“扬州八怪”领衔人物郑燮(字克柔,号板桥)的墓园(又称“板桥林园”)。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郑板桥曾在管阮庄(即今管阮村)设馆授徒。同时,管阮郑家大场是郑氏家族祖茔所在地。因此,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郑板桥在兴化大南门城内郑家花园巷“拥绿园”病逝后,即归葬于此。墓前原有祭祀用的石供桌、石香炉、石烛台等,惜乎毁于十年浩劫。1986年,由兴化县文化局、大垛镇政府和郑板桥纪念馆牵头,对郑板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保护。1989年,江苏省文化厅和大垛镇政府以及管阮村对墓园进行了恢复原地形地貌工作,还历史以本来面目。1993年,为配合首届“郑板桥艺术节”的隆重召开,兴化市委、市政府和大垛镇政府以及市文化局等,对郑板桥墓进行整修和绿化。在板桥墓前,竖立了由著名作家周而复先生题写的“郑板桥之墓”巨大墓碑。与此同时,建成墓园围墙、大门和村头四柱三门(中间两柱为半悬空垂花状)琉璃瓦歇山顶仿古牌坊1座。整修和绿化后,整个墓园掩映在苍松翠柏和茫茫竹海之中。2003年,市政府和文化局以及大垛镇政府在前中国再保险(集团)总公司总经理戴凤举先生(大垛吴岔村人)赞助下,于墓园东侧建成一处“郑板桥艺术陈列室”的仿古建筑群(计20间)。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两进两厢、三庭院、两甬道构成,前后左右皆以回廊连接。西厢回廊有两门可通墓园。这样,墓园与陈列室浑然一体,形成了林园的格局。
兴化大垛镇史话,图片,第3张
大垛镇南娄庄村的清代佛寺建筑“三官堂”则是常州天宁寺住持、常州佛教协会会长松纯法师的披剃之所。庙宇虽然不大,但意义非凡。在大垛这方热土上产生了松纯法师、静海法师等大德高僧,为江苏、全国乃至世界佛教事业作出贡献,实属人杰地灵的一大盛事。
值得一提的是,镇北陈卞村有两处文化遗址,彰显了大垛这座古镇的历史辉煌。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弘光政权灭亡,兴化著名诗人、书法家王贵一(字象山,明代宰相吴甡的妻弟)抛弃功名,在陈卞构筑“檀园”隐居并著书立说。王贵一的两个儿子——诗人兼书画家王仲儒、王熹儒均长期居住于此,引来众多国内学者、诗书画家前来雅集。王贵一之孙诗书画家王国栋与郑板桥共同师从著名诗人陆种园,曾因“文字狱”被牵连。四牌楼上悬有一块“诗画名家”匾额,在所旌表的12人中就有王国栋的名字。
另外,陈卞还有一座曾任清代广东布政使(主管一省财赋)诗人徐炟(字符禺)的墓园。现存一块长150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的白矾石墓志铭告诉我们,徐炟生前为官清正廉明,政绩颇佳,是一位难得的清官。为此,四牌楼上悬有旌表他的“名贤鼎望”匾额。
历史上的大垛还出过一位被誉为“才女”的邵太后。据《明史·后妃传》、《明史·诸王世表》、《重修兴化县志》及《安乐堂邵氏家谱》、《彤史拾遗》、《西湖志》等记载,元代,原籍河南洛阳的理学家邵雍(字尧夫,别号安乐先生,谥号康节)后裔邵辛四携家南迁兴化。一支移居大垛大陶村,耕种邵家圩(即邵家舍,今崇禄村)土地,后家道中落。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邵氏族人邵仁(又名林,字官堂,后因女赠昌化伯、杭州指挥)生一“知书有容德”的女儿邵氏。其后,先举家迁徙浙江昌化,后定居杭州城。不久,女儿被选入皇宫,成为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的妃子。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封为宸妃,不久晋封贵妃。邵氏与朱见深生朱祐杬(后尊为兴献帝)、朱祐棆(岐王)、朱祐枟(雍王)3个儿子。兴献帝建藩湖北安陆。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兴献帝之子、邵氏之孙朱厚熜从湖北安陆入京,承继明武宗朱厚照之位,史称嘉靖皇帝。由此,邵氏被晋为寿安皇太后。明嘉靖七年(1528年),邵氏去世,嘉靖皇帝尊其为太皇太后。邵太后“贤而仁慈”,精于诗文,传有《红药诗》等若干诗篇,乃是一代才女,“实兴邑女士杰出者”。
由于大垛邵氏家族产生邵太后,故族人成为显赫的皇亲国戚。邵太后胞弟邵喜被封为昌化伯,侄儿及侄孙均有荫封。
太后的先祖邵斌,则是兴化历史上的一位清官。他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任永宁县(今江西宁岗)知县。三年后离任,百姓以清水替他饯别,赞扬他为官清廉如水。四牌楼上悬有旌表邵斌的“恩荣三锡”匾额。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大垛精英代不乏人,仅四牌楼47块匾额中,旌表大垛人及与大垛关系密切者就有4块,即“名贤鼎望”、“诗画名家”、“恩荣三锡”以及“才步七子”(旌表郑板桥)。
此外,清末民初,大垛又产生了书法家王宇、刘瑾、名医何之华、何波泉等众多人物。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兴化大垛镇史话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