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奕論語新解】曲径能通幽----问话的艺术

【融奕論語新解】曲径能通幽----问话的艺术,第1张

原文: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 ”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子贡:“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老师。”

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会抱怨懊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又怎么会怨悔呢?”

子贡出来对冉有说:“我们老师不支持卫国君王。”

曲径能通幽,这是人们行走在社会之上应当具备的一项技能。

在这个社会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直接表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摸清别人对此事的真实看法,就需要另辟蹊径,绕个弯子将问题解决掉。

冉有是很聪明的,他想打听孔子对于卫国之乱的态度,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问。

于是,他便找到了子贡。但是,子贡则是更聪明,冉有不敢当面向孔子提的事,他也不去直接问,而是转了个弯,

问了个关于伯夷、叔齐的问题,并通过孔子的回答,推断出孔子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子贡的问题看似与冉有所求无关,但其中的窍门体现子贡提问的高明之处。

当时孔子与孔子的门人都在卫国。子贡就说,我去问一下.子贡见老师,并没有直接问:

老师,你到底支持卫出公,还是卫出公他爹来当君王?

这样问,就会把孔子逼迫到绝境,让孔子被迫站队,是给老师招惹麻烦。

所以,高明的人,都是旁敲侧击,通过其他的一些语言艺术, 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于是,子贡就问,老师,您怎么看伯夷、叔齐这两个人?

孔子谈论伯夷和叔齐的贤道并非只有一次,子贡等人怎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更何况,子贡又是在卫国国君父子争权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孔子又怎会不知他是另有所指。

子贡就拿两个人的事迹来问孔子,因为这两个人是古代的贤人。

这个答案,显然用处不怎么大,不能够进一步窥视孔子的心境,到底是赞同还是不赞同?

也或许是子贡想更近一步地获得更准确的答案。于是追问了一句: “怨乎?”他们两兄弟,

因为坚持仁德,融入不了社会,饿死了,有怨恨吗?

孔子说:这两个人是求仁得仁,每一个步骤都是对的,坚持道德标准。

 也践行了道德标准。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

孔子是一个一直以来都在推崇禅让制度的人,而不是一个要争君王位置 的人。

子贡从对伯夷、叔齐的问话中,就知道了,孔子还是支持让出国君之位。

所以,子贡岀来,对着冉有说,我们老师不支持卫出公。

这段对话,是典型的高明的外交辞令。

看似什么也没说,说的都是无关的,恰好都是相关的。而且,答案是非常明显的。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融奕論語新解】曲径能通幽----问话的艺术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