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研究的瓶颈,第1张

本文摘先自作者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的论文《记忆研究的未来:文化和历史社会学的联结》中的第二部分。

记忆研究的瓶颈,文章图片1,第2张

本文作者

如果从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记忆潮兴起开始计算,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记忆研究已经产生了丰硕的成果。皮埃尔·诺拉主持编撰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 、阿斯曼夫妇所提出和引领的“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 研究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但是,在记忆研究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该领域也遇到了一些发展的瓶颈,我将其总结为以下三个疑问: 即记忆研究是否只是一个概念游戏? 记忆研究是否就是故事会? 以及用更通俗的话来说,记忆研究是“软”还是“硬”?

1. 记忆研究是概念游戏吗?

尽管记忆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提出新概念,但其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名词和概念,例如“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集合记忆”(collected memory) 、“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 、“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沟通记忆”(communicative memory) 、“模仿记忆”(mimetic memory) 、“物质记忆”(material memory) 、“自传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 、“历史记忆”(historical memory) 、“体化记忆”( incorporated memory) 、“刻写记忆”(inscribed memry) 等等,不一而足。在眼花缭乱的同时,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 记忆研究就是一个概念游戏吗?对此问题的回答在于辨别我们需要的是何种概念。事实上,无论对于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而言,概念都是我们认识世界、形成理论的重要工具。马克思所说的阶级(class) 、韦伯所说的地位群体(status) 等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因而是不可或缺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概念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嵌入于人类知识和理论体系、能为我们观察世界提供崭新视角和重要认识论或方法论工具的概念; 另一类则是在某些具体领域或案例中抽象归纳、相对修正性或累加性的概念(和埃尔所说的“添加型工作”类似) 。尽管这两类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都有帮助(第二类概念对我们认识某个区域的特殊性可能更有帮助) ,但相较而言第一类概念对人类知识进步的帮助可能更为重要。这对记忆研究而言也是如此。

例如,“想象的共同体” 就是记忆研究领域中很重要的第一类概念。此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回应了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即民族主义究竟是古已有之还是现代性的产物? 安德森详细分析了历史上所产生的四波民族主义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民族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 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都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印刷资本主义(print capitalism) 的出现和时间观念的改变对 形 成 民 族 这 一“想 象 的 共 同 体”至 关 重要——毕竟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范围之大都不是人们日常接触所能感知到的,只有当本雅明意义上的空洞的、同质的时间(homogeneous empty time) 得以被体认、和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报纸等媒介的出现后,人们才可以把那些远在天边的陌生人想象成为和自己同一时间和空间下的国家共同体的同胞。“想象的共同体”概念也因此为我们理解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认识论维度。在上文提到的诸多“记忆”中,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首次挑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将记忆作为个人体验的认知,因此也为人们认识记忆和过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第二类概念是相对“累加性”的概念。这些概念仍有其价值,但在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方面的作用会相对小一些。例如,在“传统的发明”概念指导下,学者们如果在世界各地寻找各种被发明出来的传统,那么这个努力虽然在认识特定区域方面有其价值,但在提供视角方面的创新性就相对有限。另一个案例是福柯的理论。福柯提出的权力毛细血管作用瑏瑡无疑颠覆了我们认识和思考权力的固有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论工具。但如果我们只是沿着福柯的思维去寻找各种权力毛细血管作用的细微机制和案例,那么这些努力虽然在认识特定案例上具有价值,但其对认识论挑战和视野重塑方面的作用无疑不如福柯来的更有价值。同样的,如果我们在“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框架下的工作内容只是去辨别一个又一个案例时,那这种努力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开创性价值也可能会打折扣。记忆研究究竟是否是一个概念游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记忆研究和其它社科和人文研究一样,它既是又不是一个概念游戏。人们思考、说话、交流以及学者们的理论化工作无疑都依赖于概念。但是,我们(作为学者) 提出概念的时候必须十分小心。相比累加性工作的第二类概念,我们更应该探索和理论化那些深深嵌入于人类知识脉络之中并为我们提供崭新视角和重要认识论工具的概念,而这也应该是记忆研究回应和突破概念游戏这一批评的努力方向。

2. 记忆研究是故事会吗?

对记忆研究的另一疑问是: 记忆研究似乎极强依赖于叙事———当我们阅读发生在美国、德国、以色列、埃及和拉丁美洲的研究案例时,我们似乎在听一个又一个有关过去的故事。但在“听故事”之外,记忆研究是否能为我们提供其它更多的(理论) 价值呢? 事实上,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破解此质疑的一个前提假设,即故事不能作为我们理论化的工具、故事只是描述而不是解释。当然,这里又涉及到更为深层次的两个问题: 第一,描述是否可以是学术研究的目的? 第二,如果我们需要理论化,“故事”如何过渡到理论?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界其实有不同的争论。由于记忆研究是一个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媒体研究、文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描述”在学科中的位置自然也有不同的判断。例如,历史学(特别是传统实证史学) 会更强调对历史事实的还原和梳理。它虽然也讲理论,但是历史学的理论往往更多的会藏在史实(或 曰“故事”) 背后。与此相对,社会学是一个更为强调理论的学科,它也希望能在故事基础上将理论以一个更为清晰的方式放在前台。当然,社会学家口中的“理论”也拥有不同内涵———社会学家阿本德(Gabriel Abend) 就曾总结过“理论”一词的七种含义,包括关于变量的一般性命题 (general proposition) 、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诠释性的理解经验、对社会学先驱经典的研究、相对整体的世界观、有价值判断的论断(比如女性主义理论) 以及关于“真实”社会建构的(哲学性) 反思等。尽管社会学家对“理论”的理解各异,但其共同的对“理论”的执着追求依旧带来了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要求每一篇文章都有“理论创新”,那我们现有的“理论”还有什么用? 现有理论概念的内涵可能因此被掏空、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在经验和理论上反而可能被贫困化———这也是可汗(Shamus Khan) 及其同事《少一些理论、多一些描述》一文的主要质疑和中心论点。

从另一方面讲,我们在叙述和分析时一旦涉及概念,那必然涉及了抽象和一定程度的理论化,因此,所谓的“纯粹描述”其实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此外,如果我们希望社会学的记忆研究不局限在理解某个特定群体或区域(当然这本身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那就仍然要面对抽象化和一般化(generalization) ,进而涉及理论化的问题。当然,正如上文阿本德的文章所述,理论化的方式和路径可以多元化。这就回到了关于“故事会”的第二个问题: 记忆研究如何从故事过渡到理论。总体而言,社会学的分析中存在着解释和解读两种传统。“爱讲故事”的记忆研究是否只运用解读传统呢? 事实上,“故事”和“叙述”不仅天然地蕴含着解读,其分析视角也可以是解释性的。例如,在研究以色列对前总理拉宾的纪念活动中,研究者(Vered Vinitzky - Seroussi & Chana Teeger) 发现沉默(silence) 既可以帮助人们遗忘、也可以在某些场合下促进人们记忆; 基于此,作者区分了显性沉默(overt silence) 和隐性沉默(covert silence) ,系统地理论化了沉默对于纪念和忘却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偏向解读的。与此同时,“阿姆斯特朗和克雷格比较了美国 1960 年代的石墙暴动和发生在三番、洛杉矶和纽约的其他运动,指出只有石墙运动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即行动者是否认为此运动值得纪念(commemorable) 和行动者是否具有足够记忆能力(mnemonic capacity) 将事件转化为记忆载体(commemorative vehicle) 。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某个社会运动才会被社会记住并被构建为某群体的中心认同。”明显是解释性的(斯考切波式的宏观—因果式)的分析。由此可见,记忆研究并非局限于某一种理论化的方式,记忆研究涉及故事但也超越故事。

3. 记忆研究是“软”还是“硬”?

针对记忆研究的第三个疑问是: 鉴于记忆研究的对象常包括话语、叙述、符号、象征等内容,记忆研究是否太“软”了? 换句话说,话语、符号等内容是否只涉及社会现象的表征而不涉及问题的深层内核? 2017 年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事件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当年的 8 月 11 日和 12日,全美各地的右翼分子(包括新法西斯分子、新纳粹分子、白人至上主义者、白人民族主义者等群体) 纷纷聚集在弗吉尼亚州的小城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 进行了所谓的右翼联合大游行(Unite the Right Rally) 。他们游行和集会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夏洛茨维尔市政府之前做出的拆除罗伯特. 李将军雕像的决定。罗伯特·李将军是美国内战时期南方军的领袖之一,也被美国南方和很多白人看成是自己的英雄。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罗伯特. 李以及其他一些联邦时期的雕像也常被左翼认为是种族主义的标志———这也是夏洛茨维尔在 2016 年投票决定拆除雕像的原因。右翼分子在 8 月 11-12 日的游行中情绪高涨,他们高喊着“这是我们的土地”的口号、高举着纳粹和南方军的旗帜并与反游行的人群发生了冲突。在12日的下午,右翼分子菲尔德(James Alex Fields) 驾驶了一辆汽车冲向了反对右翼游行的人群,并最终造成一人死亡 19 人受伤的悲剧。而菲尔德本人也在 2018 年被判处终身监禁。这个例子毫无疑问是围绕记忆的斗争。事件的导火索是如何处置罗伯特.李将军这一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符号; 而人们围绕象征的斗争切切实实的带来了深刻和严峻的政治后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象征政治(symbolic politics) 和“真的政治”(real politics) 的界限就不存在了。当某个事物被人们认为真实和重要的时候它就会产生真实和重要的影响力及后果。由此可见,话语、叙述、符号和象征等记忆研究的内容并不天然就是“软的”,它们可以产生十分“硬核”的后果。当然,还需澄清的是,记忆研究的内容其实并不只包含话语、符号等表征系统,记忆研究也十分关注与记忆有关的“记忆实践”(mnemonic practices) 。媒介发展、民族主义、社会和文化认同、纪念仪式、纪念空间构造等一系列议题都是记忆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换言之,记忆研究不仅涉及人们怎么说的、也涉及人们怎么做的。因此,所谓的“软”还是“硬”并不涉及记忆研究的本质,而记忆研究也无需被此问题所钳制和困扰。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记忆研究的瓶颈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