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医改,初级医疗服务效率不升反降

十年医改,初级医疗服务效率不升反降,第1张

十年医改,初级医疗服务效率不升反降,第2张

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开始于2009年的医疗改革(简称“医改”)未能实现“提升初级医疗服务效率”的目标。在绝大多数省份,初级医疗服务的效率较医改前有所下降。

初级医疗服务是社会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这包括乡村诊所,镇医院,以及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覆盖了居民一生中的大部分健康医疗需求。因此,提高初级医疗服务的效率,不仅可以降低整个医疗体系的负担,建立可持续的医疗体系,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随着历史的变迁,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改革初级医疗服务,以提高其效率。我国在2009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医改,设置了五个主要目标。其中,通过提高初级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基本医疗服务的覆盖率,这是2019医改中的一个关键所在。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这一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

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比2009医改前后,各省初级医疗服务机构的投入(如床位数量,医疗人员,以及每千人初级医疗机构的数量等)和产出(如门诊病人数量,住院病人数量,诊断和治疗的数量等)后得出上述结论。

总体而言,2005至2018年间,我国初级医疗机构的数量,床位以及医疗人员数量都有所增加。然而,初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数占整个医疗系统的比例,在2009医改前呈上升趋势,而在2009医改后,这一比例却逐步降低。此外,初级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数量占整个医疗系统的比例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也就是说,2009医改后,尽管初级医疗机构的投入增多了,但产出没有提升,从而导致提高初级医疗服务效率的目标没有实现。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缺乏对初级医疗结构的有效投资。2009医改后,2010至2018年间,我国每千人初级医疗机构的数量,床位以及医疗人员分别增加了4.65%,57.8%和21%。但是,在同期,县、市两级医院的这些指标分别上升了25.3%,77.15%和38.1%,远超初级医疗机构。加上初级医疗结构医护人员水平相对较低,造成人们更多的选择县、市级的医院,而不是初级医疗机构。

分散而缺乏组织性的医疗体系也会引起初级医疗机构与医院,以及初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上级医院与初级医疗机构的相对独立,这样的状况导致两者为了维持更多的患者(意味着更多的收入)而不愿意将患者转诊到适合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医院不太愿意将病情已经减轻的患者转诊到初级医疗机构。

另一方面,医疗机构的竞争同质化明显。为了在短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初级医疗机构过度的注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而忽视疾病的预防以及居民健康管理。

此外,政策的不协调也在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例如“药物0利润”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初级医疗机构以及其医疗人员的收入。而药品采购价格的降低也损害了药企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一些廉价的基本药物供应紧张,而初级医疗机构往往得不到充足的药物。这也加速了患者对大医院的选择。

为此,参与研究的人员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1)继续加大对初级医疗机构的投入,以缩小初级医疗机构和县市级医院的差距,(2)建立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及(3)避免政策对初级卫生机构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10.3389/fpubh.2021.735654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十年医改,初级医疗服务效率不升反降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