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替——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

雀替——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第1张

雀替,如同一只栖居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展翅欲飞。
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来增强梁枋的荷载力。
雀替——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图片,第2张

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构件,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也用在柱间的挂落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

“雀替”是清式名称,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雀替——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图片,第3张
相传北魏年间,国家战乱,烽烟四起,有一位老妇人,在丈夫战死疆场、儿子替父出征后,每天只与雀儿为伴。
一天夜里,大雨倾至,破旧的房屋受大雨冲刷,檐梁摇摇欲坠,此时妇人已然沉睡。与妇人相伴的雀儿见状,立马飞到枋与柱间,化作一只木鸟,支撑整座房屋,雀替之名由此而来。
雀替——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图片,第4张

雀替这种构件,最早见于北魏的云冈石窟。元代以前的雀替构件大多用于内檐,元代以后,普遍用于外植额枋下。明清时期的雀替,在靠近柱头处都施以三福云及拱头承托。
元代是雀替发展的一个分界点,元代之前,雀替起着重要的力学作用,元代之后,更注重其装饰性,成了梁和柱之间的装饰体。
雀替——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图片,第5张
雀替的类别(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图集》)
雀替主要有以下功能:
雀替虽然体量微小,但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缩短额净跨的长度,减小梁额与柱相接处的剪力,防止横竖构件间的角度倾斜,在结构上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清中期后,雀替的图案与雕刻逐渐增多,随着样式的不断发展,它的美学价值日益突出。雀替的花纹最初以云卷纹为主,后来逐渐产生龙凤、花鸟纹饰等。
雀替——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图片,第6张

雀替一般位于建筑廊部外檐的梁枋之下,或多见于有抱厦的建筑之上。
抱厦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雀替作为其中的重要构件,将原有殿座的建筑面积扩大至廊部,开间及进深方向均有所增加,达到扩大整体空间的效果。
在中华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华丽,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雀替——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